关注我——每天都有新气象
道医把天人相应论、形气神论、阴阳五行论和生命生成论等生命哲学思想作为其建构自身特色医学理论的依据与出发点,从而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生命观、疾病治疗与预防观就是从此演绎出来的。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下道医天人相应论中的生命哲学。
天人相应理论
天人相应理论认为人与天(即整个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上有着同一性,即皆由一气所构成,共同受阴阳消长、五行生克法则所支配;具体表现为人与自然之间是息息相通。
《老子》通过“气”这一自然界、宇宙生命构成要素确立了道气论。
“道化第四十二”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就是说“道”通过一气的化生和运动,产生天地间万物;也即认为整个宇宙都是经过气化阶段而化生出来的,天地中的人也是由“气”化生出来的。
《黄帝内经》进一步认为人的生命过程中生、长、壮、老、已,都处于天人相应的主客观环境之中。
《内经·灵枢·邪客篇》云:“人与天地相应也。”
《内经·灵枢·经水篇》云:“人与天地相参也。”
这里的“天地”是指整个自然界;
“人与天地相应”或“相参”,则说明自然界对于人来讲,是客观存在的生生化化、变化无穷的物质世界,它的一切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生,而人体的生长壮老已,人的健康和疾病,都必然要同它发生着相适应的变化。
道教经典著述《太平经》也通过对老子关于“一生二,二生三”道生思想的具体演绎,阐释人的生命现象与天地之间的关系,云:“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三也。”
把上述天人相应的道理运用于养生方面,又指出:“求道之法敬为根,为根,积精不止神之门;五德和合见魂魄,心神已明大道陈;先知安危察四邻,群神大来集若云,若是不息长寿君。口哉大道不用勤,形若死灰守魂神,魂神不去乃长存,周者反始环无端。”
上文认为养生之道以静为根本,积精存神为基础,使得五脏之气和合 历代道家道教炼养家对天人相应思想在养生方面的运用多有创造性的发挥。
如李筌在《黄帝阴符经疏》论述三才之盗机时指出:“从无形至于有形,潜生覆育,以成其体,如行窃盗,不觉不知。天地亦潜与其炁,应用无穷,万物私纳其覆育,各获其安,故曰天地万物之盗。”
文中指出万物与人一样都是“盗”天地间之“炁”而得育成之功。在论及“盗”之机宜之时,李荃又指出:“万物盗天地以生成,国氏盗万物以资身,但知分合宜,亦自然之理。”
从养学角度来分析,即是阐明人在“盗”取万物以养生之时必须遵循自然之道,把握合理的尺度。
天人相应理论对道教医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
其一、尊天重道,修身养性,以契合自然规律;
其二、道教医学天人相应思想要求从时间节律中把握人体相应的节律。
道医养生观点
天人相应,是指人体的饮食应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
例如,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适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对驱除寒湿有益;而辛辣食物并不适于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群,所以说各地区的饮食习惯常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
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的饮食也要同当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例如,人们在冬季常喜欢吃红炯羊肉、肥牛火锅、涮羊肉等,有增强机体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饮用乌梅汤、绿豆汤等,有消暑解热的作用。这些都是天人相应在饮食养生中的体现。
调补阴阳,是指通过合理饮食的方法来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
传统养生学认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应该保持在“阴平阳秘”的健康状况,如果机体失去阴阳的平衡状态就会产生疾病,并可以通过饮食来调节阴阳以保持健康。例如,人们常用甲鱼、龟肉、银耳、燕窝等来养阴生津,滋阴润燥以补阴虚;常用羊肉、狗肉、鹿肉、虾仁等来温肾壮阳,益精填髓以补阳虚。这些就是饮食调补阴阳的体现。
审因用膳,是指根据个人的机体情况来合理地调配膳食。我们知道人体需要全面而均衡的各种营养成分,所以《黄帝内经》提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在保证全面营养的前提下,还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适当地调配饮食结构。如阴虚者多进食补阴的食品;阳虚者多进食补阳的食品;气虚者多进食补气的食品;血虚者多进食补血的食品;体质偏于实症者多进食一些有清泻作用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