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每天都有新气象
最早对“胎息”作出文字阐述并提出修炼方法的人,是晋代的葛洪。他在《抱朴子·释滞》中云:“行气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饥渴,或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以极其简练的文字,概括了胎息的要领和功用,受到历代养生家的推重。
最早注释葛洪有关论述的,是唐代的养生名家幻真先生。继他之后的各代学者,对胎息的论述也颇多。著名者如明代王文禄的《胎息经疏》等,均从不同角度对胎息的修炼方法和功理进行了剖析。
胎息是一种炼气的高级境界,如胎儿在母腹,不见呼吸往来,即有内气潜行。唐代的碧岩先生广集隋唐以前的各种胎息服气法,去芜存菁,删繁就简,著成《中山玉柜服气经》,主张由存想入手进入胎息境界。
胎息者,务求其息之深,息深则精固,精固则寿长。明代学者庄元臣对此讲得十分深刻。“人之精气藏于肾,犹井水之下伏于九泉也。井水之下而能上者恃绠(井绳),精气之下而能上者恃息。息者,人身之绠也。绠长则瓶能至水而功上行,绠短则汲不及甃(井底)而功败。息深者,彻涌泉而贯泥丸,精常周于一体;息浅者,半道而止,精不充于形面疾病生焉。”
庄子曰:“真人者,其息深深。”又曰:“真人之息以踵(脚后跟),众人之息以喉。以踵者,息气下达于踵也;以喉者,出入至喉而止矣”(《督宜子》)。可见,调息的深浅缓急,是掌握胎息的关键。
有关胎息的另一部重要著作《诸真圣胎神用诀》,广泛收集二十九家胎息法,大多是养生名家的秘诀;虽然名家均有自己的炼气特色,但在重视呼吸锻炼这一点来看,却是殊途同归,不分轩轾的。
《胎息根旨要诀》对胎息炼气原理论述得比较透彻。它认为:要想了解胎息现象,必须分析内气外气,以及脏腑之气与人体生理的关系。“凡精气在荣卫之中,为喘鸣之气。气本粗者命促,气本细者命长。众气在脏腑之内,为运动之气,此两者并非修服之气。其胎息者,是天地阴阳二气,初结精之气,气结而为形,形既成立,则精气先凝为(两眼的)双瞳子。双瞳子者,即父之精气,号为纯阳之精,故能鉴视万物。又受母之阴气,而成玄牝者,即口鼻也。是知形为受气之本,气为形成之根,则此二气为形之根蒂者也。根蒂即成,则能随母呼吸绵绵,十月胎体成而生,故修养者效之”。
此诀在论述“天地阴阳二气为形之根蒂”的同时,驳斥了古人将人体气海穴列为气之根本的错误观点。“所谓根本者,正对脐第十九椎,两脊相夹脊中空处,膀胱下近脊是也。名曰命蒂,亦曰命门,亦曰命根,亦曰精室;男子以藏精,女子以月水,此则长生气之根也。今之所复其根本,修其所生,斯则形中母子,何不守之。夫气为母而神为子,气则精液也。气无形质,随精液以上下;但先立形,则因形而住气,为其母而子不舍母,则依母而住,神气住形中,故能住世长生久视。故修生之人,常令神与气合,子母相守,自然玄牝(口鼻)无出入息也。庄周云:真人息以踵,言其息深深也。老子经云:深根固蒂,是为复命。此乃命门元气根本之旨也”。
此诀认为,胎息之根本在于命门,而不是在气海,无疑是正确的。而修炼学中常指的命门或气海,实际是泛指下丹田部位。《针灸甲乙经》云:“命门,一名属累,在十四椎节下,督脉气所发”;“气海,一名下育,在脐下一寸五分,任脉气所发”。任脉统任全身之阴脉,督脉总督全身之阳脉,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
修炼学中的积气通周,即是打通任脉与督脉,形成真气的循环运转。医家所说的命门,是从背部而入取其穴;气海,是从腹部而入取其穴;而气海与命门之间,正是腹丹田的位置,所以道家又有“规中”之称。或称气海,或称命门者,实借穴名以指代腹丹田而已,切勿拘执。腹丹田虽然是道胎成形之所,但不是胎息之根本,胎息之根乃命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