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我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凝聚了千年的智慧和汗水。虽然不可否认它有一些局限,但它的理论和经验,依旧值得我们尊重和研究。
只是近代以来,西医强势侵入国内,中医受到了极大的争议和挑战。许多国人都对中医产生了抵制心理,胡适也在其中。
但在胡适三十岁时,他突然患上了严重的疾病,在西医医治无望的情况下,本着无可奈何的心态,他试了一下朋友推荐的中医疗法,结果药到病除。
从此以后,胡适逢人便夸中医的好处。“无事喝黄芪水”成了他的口头禅,因为这个黄芪水救回了他的命。
一、病重之际的希望
受到西方各方面的影响,胡适一直都信奉科学。因此在他看来,“中医之学不是‘赛先生',不足信也”。这个赛先生,就是“五四时期的流行语,意谓“科学”。如果不是亲身体验过中医带来的希望,恐怕胡适的这个想法一直都不会改变。
1920年,原本身体健康的胡适,突然病倒了。多病、多尿并且暴瘦的痛苦,开始把他折磨得不成人形。经过医院的检查和判断,他这是患上了糖尿病,属于晚期。经过一段时间的西医疗法后,医院告知家属,“无法挽救,速备后事”。
此时的胡适和他的家人,都陷入了惶恐之中。这时,一个前来探病的朋友,带来了希望。他奉劝胡适,既然西医无效,不妨试试中医。胡适一开始还有些抗拒,但在走投无路后,他接受了朋友的建议。
给胡适看病的中医,是当时有名的中医陆仲安,经过他的一番检查,“此事易耳,饮我此药如不愈,唯我是问。”说完这话,他给胡适开了一剂药方,其中以黄芪为主,搭配了山药、黄精和地黄等中药。
二、对中医态度的转变
此时,胡适虽有怀疑,但为了不耽误病情,一五一十地依照陆仲安的吩咐,煎服了此药。不久之后,经过陆仲安的精准治疗,胡适的病情果然开始好转了。
再到西医院复查时,医生们都难以置信。他们也开始对中医产生了兴趣,还把胡适服用的药方做了研究。
后来,陆仲安的另一位病人也因为中医疗法,恢复了健康。为了答谢陆仲安,他创作了一幅《秋室研经图》,并请求胡适帮他题字。
这幅画的内容,表现的是中医研究经典的场面。原本认为中医不科学、不可用的胡适感慨万千,在画上,他这样写道:
“我自去年秋季得病,我的朋友是学西医的,总不能完全治好。后来幸得陆先生诊看,陆先生用黄芪十两、党参六钱,许多人看了摇头吐舌,但我的病现在竟全好了……现在已有人想把黄芪化验出来,看它的成分究竟是什么,何以有这样大的功效。如果化验结果能使世界的医药学者渐渐了解中国医与药的真价值,这不是陆先生的大贡献吗?”
陆仲安是一位擅长用黄芪的中医,对它的药用价值有很深入的研究。在他的影响下,此后的胡适总是喜欢用黄芪泡水喝,以此养生。
三、中国医药的价值
“先呷几口黄芪水,然后走进教室,讲起课来就会精力倍增。力不从心,甚至疲惫不堪时,喝上黄芪水,就会换一种感觉。”
这是此后几十年,胡适的常态。一时间,名人之间的中医养生,成为一桩美谈。
黄芪最早进入文献记载中,是在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古人还把它叫做黄耆。后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有解读,“者,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清代名医黄宫绣的《本草求真》中也推崇过黄芪,认为它是“补气诸药之最。
除了这一黄芪的功效外,中医的经验中,还留下了许多其他中药的宝贵价值。胡适就是一个中医的亲历者,他用亲身体验,改变了以往对中医狭隘看法。并且,他还一度呼吁,“必须是世界医药界了解中国医药的真正价值。”
但现实中抱有这种观点的“胡适”,亦还有很多。只有大力发挥中医药的价值,使得它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识,祖先留下的这些智慧和经验才不会被遗弃。而不盲从中医,提取中医经验中的精华,发挥它的真正价值,才是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