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疾病多发,提早预防享健康!


秋季来临,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渐短,黑夜渐长,特别是“白露”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寒热多变,稍不留意便会伤风感冒、旧病复发,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说法。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其生理活动一定要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所以为大家提供几个秋季保健的小建议。
1.初秋防暑热
初秋尚在三伏之内,炎夏暑热未消,“秋老虎”肆虐,气候温度仍然很高,所以还要注意预防暑热的伤害。中午前后要尽量减少外出,在野外劳作要做好防护工作,要适当多饮水,防止中

2.早秋防湿邪
夏秋之交湿邪当令,阴雨连绵,甚至是湿热交蒸,人感到肌肉沉重酸痛,身体如裹,最易诱发胃肠型感冒,或使风湿性关节疾病复发与加重。所以要特别注意预防湿邪伤人。人不要睡卧在阴寒潮湿之地,要尽量避免涉水淋雨;天气炎热大汗时,不能用冷水浇头冲身,出汗之后要及时擦干身体;宜适当吃些山药、白术、苡仁、白扁豆、赤小豆等健脾燥湿的食品或药食两用品,防止与减少湿邪的伤害[1]。
                        
3.晚秋防寒邪
俗语说“一场秋雨一层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晚秋天气渐凉,不但易引发皮肤皲裂、冻伤、感冒、腹痛、腹泻等疾病,还易使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诱发与加重。所以要特别重视防寒保暖,随气候变化增添衣服。头、腹、背部和足部的保暖尤须加强,出门戴个头巾,胸背部加穿个毛背心,穿一双松软的保暖鞋,睡前用热水泡泡脚,都很必要。室内取暖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等发生。

4.长秋防秋乏
入秋后,由于盛夏汗多,阳气、津液外泄而造成的精气消耗一时还不能完全补偿;加之秋季雨多湿重困脾,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天气转凉,新陈代谢也渐渐减缓,故秋季易出现精神疲惫、四肢倦怠、睡意十足、呵欠频频的“秋乏”现象。所以,秋季一定要加强精神调养,保持乐观愉悦的精神状态;适当参加文体活动,强身健体,以振奋精神;科学安排生活起居,早睡早起;注意调整饮食,可适当安排进补,多吃些有益气健脾等作用的食品与药物,如党参、太子参、西洋参、山药、莲子、栗子、大枣、核桃仁、芝麻等,以增添机体活力,解除秋乏困扰[1]。
5.防疾病
秋季不但是肠炎、痢疾、乙脑、疟疾、登革热等高发的季节,由于秋末与冬初气候变化剧烈,气温下降,也是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复发与高发的时段。所以,秋季应特别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要重视搞好环境与室内卫生,加强灭蚊工作,防止与减少蚊虫的危害。

6.调整饮食
戒吃辛辣生冷:秋天应当少吃刺激性强、辛辣、燥热的食品,如尖辣椒等。也要避免各种湿热之气积蓄,凡是带有辛香气味的食物,都有散发的功用,因此提倡吃辛香气味的食物如芹菜。另外,由于秋季天气由热转凉,人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生理代谢也发生变化。饮食特别注意不要过于生冷,以免造成肠胃消化不良,发生各种消化道疾患[2]。
戒吃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大部分在秋季成熟,但同时也是带最多囊蚴的时节,这时生吃水生植物易受其感染,导致肠粘膜发炎、出血、水肿、溃疡、腹泻、食欲不振,儿童脸部浮肿、发育迟滞、智力减退等现象,严重者甚至因衰竭或虚脱导致死亡。

戒吃油腻、煎炸的食物:油腻煎炸的食物不易消化,积聚在胃中,加重体内积滞的热气,不利于润燥,许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常在秋季复发或加重,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戒暴饮暴食:一般人到了秋季,由于气候宜人,食物丰富,往往进食过多。摄入热量过剩,会转化成脂肪堆积,使人发胖。在秋季饮食中,要注意适量,不能放纵食欲,大吃大喝。
综上所述,安全度秋无小事,认真仔细需上心。人体与自然一样,都存在“多事之秋”,学会秋季保健,以免产生疾病,才能安然度金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