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秋|收敛阳气好时机,用好陈皮与这物,暖脾胃、温脏腑


辛丑年的冬天,寒气大盛?

辛丑岁终之气,冷霜积聚、阴气凝结
2021年是辛丑年,中医五运六气认为这是一个水运不及之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
《黄帝内经》特别提出「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蛰虫早藏,地积坚冰,阳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意思是说水运不及之年,又逢太阴湿土司天,正如辛丑年,必然会有大的寒气常常侵袭,虫类很早就会蛰伏,地面上凝积厚冰,即便有阳光也不暖和,人们多患下部寒病,严重的就会腹满浮肿。

图源:摄图网
《黄帝内经》记载辛丑岁终之气(即2021年11月22日-2022年1月20日)(太阳寒水在泉,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太阳寒水):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寒湿持於气交而为疾也。
大家有没有发现?辛丑年的冬天,气和运全是水,辛丑年的冬天会寒气大盛,寒湿之气布满天地之间,冷霜积聚,阴气凝结,水冰冻成坚冰,阳气失作用,人们感受寒气后,会多患关节强直,腰腿疼痛,运动不利。

图源:摄图网

阳气最后的收敛,也是调整位置的好时机
先藏再补:调整好阳气的位置
前面一提到寒冷的天气,大家就不由自主地想的补,各种的吃、各种的艾灸。其实可以先不用这么急,大部分人毕竟不是病人,自身的阳气不会过分的亏虚,也是合格够用的。我们之所以感觉虚寒不够用,只是这些阳气的位置不正确,手足腰腹这些地方阳气不到,我们就感觉局部寒冷,例如手足不温、腰腹冷感、小便频多等,而另外一些地方阳气却多了,浮越在上,我们就感觉容易上火,例如咽喉痛、口腔溃疡、牙肉痛等。所以有时我们调整好阳气的位置,让阳气在正确的地方发挥作用,也能达到好的效果。

图源:摄图网
人体的阳气与草本一样,开始作最后的收敛,为冬天的封藏做准备,这也是我们调整阳气位置的好时机。
燥易伤肺:增强收敛力量
无论是暑气未尽的「秋老虎」,还是秋高气爽的「秋凉」,秋季的气候均偏干燥,燥气最易伤的就是肺。中医认为肺属于金,金气有收敛能力,人体收敛的能力就看肺脏的强弱了,如果受到燥邪侵袭或者平素有肺脏慢性疾病(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的人群,收敛力量必然就会减弱。这类人通常表现为,容易感冒咳嗽、呼吸气短、容易鼻干唇干皮肤干。可以参考以下的调理方法,加强收敛的功能。
膳食调理方面,应少辛多酸,《黄帝内经》提到「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泄之」。秋天宜收不宜散,适当多食酸味果蔬以助养肺。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图源:摄图网
一是润,代表食材就是玉竹了,《本草纲目》曰:「萎蕤(玉竹别名),性平,味甘,柔润可食,顺降肺气」。肺气得润,自然下降。二是敛,代表药物就是白果、杏仁、紫苏子了,《本草纲目》认为白果、杏仁、紫苏子均性苦涩。值得注意的是白果和苦杏仁有小毒,白果熟食成人一般不要超过15粒为宜。苦杏仁用量不要超过9克。
薄弱部位:各有各的阳气「藏」「养」之道
头部:阳气易耗散部位,搓头以温暖头部
头是诸阳之会,阳气容易从头部走散掉。如不注意头部保暖,很容易引发鼻炎、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等疾病,严重的会诱发脑血管疾病。所以我们在秋季可以搓搓头,这可是暖头利器,通过搓促进血液循环,让气血向头脑供应能量和温暖。
一般搓法是先用手指找到大脑中线,再散开十指大面积抓梳整个头部,顺、逆时针各36次,可以疏通头部经络,气血畅通,增强头部御寒功能。
背部:寒邪入侵部位,穿马甲护风门
防寒保暖的重点部位在背部,这是因为肩背部有一个风门穴,它是风出入胸腔的门户。这个穴位的位置,对肺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一定不要让这个部位受寒,穿马甲可以更好的护风门。当然平时也可以适当按摩这个穴位,把这个门关好。

图源:摄图网
足部:阳气不易到达部位,暖脚以温暖脏腑
脚有人体「第二心脏」之称,同时还分布着一些重要的穴位,影响着五脏六腑,所以,要把脚给暖好,否则就容易引起呼吸道、肠胃道的不适,人也会经常感冒。
对于一些慢性病人尤其要注意,还是需要及时穿上保暖轻便的棉鞋和毛袜。鞋子不能太小,太小会使得脚部循环不好受到挤压。最好垫上鞋垫,如果爱出脚汗,鞋垫最好每晚更换,方便第二天穿,干燥才不会感到冷。

图源:摄图网
推荐一个泡脚方:取艾叶15g、吴茱萸10g,肉桂粉5克。热水泡脚,可以既可以温暖足部,又可以缓解疲劳,帮助睡眠。泡完也可以给足底加做按摩。把两个脚心相向置于床上,左手搓右脚心,右手搓左脚心。
                            
脾胃:体内阳气的涡炉,暖胃、气血足
人体阳气的产生靠能量,而能量的来源就是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把食物转化胃有效的气血能量靠的就是胃,所以燥秋要养好阳气,为今年的寒冬做准备,脾胃是重点。大家可以适当食用对脾胃好的食物,以助脾胃运化。

陈皮自古便备受青睐,能「君」能「臣」,遇味则调味道。陈皮能燥湿,脾又是喜燥恶湿的,同时陈皮的芳香气又能醒脾、调理气机。
                                
生姜性温,自有一股温暖气息,吃进去暖暖的,陈皮搭配生姜,悄悄地就将脾胃暖起来了。
外治法方面,可以用干姜、丁香、豆蔻三种药材研成粉末往肚脐上一敷。三种药材按照1:1:1比例,用温水调和,在肚脐上敷上2个小时,一天1次就好了。
医、道同源
道教呼吸吐纳功法
银器的保健作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