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学问,赚钱需要培养什么习惯,习惯就是日常重复的动作。我做过不少项目,有一些赚了钱,有一些没赚到钱,总结下来,赚到钱的都满足这几个原则:
第一、赚钱要做离钱近的事
古往今来,那些传播智慧,留下精神财富的人,物质生活都不是很富足。中国的孔子,后半生流浪,被追逼和驱逐,过着颠破流离的生活。
西方的尼采和叔本华,以他们的才华赚钱不难,但因为做的事离钱太远,所以物质生活并不富足。
在朋友圈也看到,各种算卦、预测、搞风水的收费好几千,而传播科学知识的大多定价9.9元。
谈股票的公众号超10万人打赏,科普文章很少有人打赏。验证了塔勒布的一句话
商业需要你让别人误解世界。
第二、人们愿意为治疗而不是预防付费
用户对「刚需、痛点和高频」的付费意愿强烈。人们总是买能止痛的阿司匹林。只会偶尔、不可预期的买增进健康的维生素。
通常来说,人们更愿意为这些需求花钱:
赚钱/省钱
省时间
减少努力/痛苦/恐惧
增加希望/快乐/认同
如果你满足的需求在这个清单外,赚钱就很难。
这个清单你可以存下来,在做项目时提前校验。
知道了这些原理,实际执行中,有三个习惯能帮助你,而且要每天重复的去做。
1.看广告的习惯
赚钱的第一步是找需求,虽然知道了原理,我们往往还是会从自身出发想需求。而找到可靠的,人们会付费的方法看广告。
广告在日常中是噪音,是干扰。但广告传递着经过验证的商机。当一个广告长期出现时,就证明这个模式是赚钱的。
比如电梯中黄晓明卖拖把的那个广告,一般拖把网上卖20多元,广告中卖一百多元,说明拖把这样的产品有好几倍的品牌溢价。
公众号下方经常看到二类电商(二类电商就是点击广告后有一个落地页直接下单,然后物流配送货到付款)。
你有没有思考在移动支付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还采用这种付款方式呢?二类电商其实为本没有购物需求的群体创造了一个需求,什么锯子、切菜盆,定价都在100元内,冲动购物,无需售后,靠量赚钱。
以前在百度上做竞价,现在转移到了微信中。
2.成果物思维
赚钱的本质是帮人解决问题,不管你解决的问题是功能上还是情感上的,你都得有看得见的东西,用户才有可能付费。
有人想法多,但却不能把想法变成一个可交付的成果。看到别人用同样的想法赚了钱,就拍自己的大腿,说我几年前就想到了。
想法不值钱,人们不会为想法付费,正如人们不会为智慧付费,只有提供解决方案,形成产品和服务,你才能用它们来换钱。
你可以将你的想法放在「想法银行」里,经常回顾。碰到多次特别想实现的冲动,就可以尝试把它变成看得见的东西。
就算是发一条朋友圈,写一篇文章,都把想法往前推进了一步。
3.勇于尝试的习惯
赚钱这件事儿符合二八定律,大部分想法,大部分产品都会失败,赚不到钱,就算你是一老江湖,失败也远多于成功。
雷军这么厉害,米聊不是也关停了吗。
不断试错,有枣没枣先打三竿试试,很多时候你认为人人都需要的东西却无人问津,而你认为很难赚钱的东西人们抢着买。
立即进5400+人 的「大辉陪你AI创富」星球,分享让你自由富足的「一人企业」玩法,知识星球每周零门槛参与免费抽奖。
星球链接:https://t.zsxq.com/14KYg61s7
你好,我是大辉,行为设计师,著有《直面不确定性》,原创文章全网访问超1000万次。
连续创业者,当下我是AI领域的一人企业践行者,专注「用AI提升商业转化」。朋友圈平时分享我的认知思考,偶尔也会组局带着身边的读者一起阅读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