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单方面决定在一个月内撤走所有在华工作的苏联专家,撕毁了中苏双方协议和合同,导致多个苏联援建的项目不得不中断。苏联撤回了全部的援助之后,遭受经济重创的我国仍背负着对苏联的债务。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为之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但怀抱着不服输的韧性,中国在5年内就清偿了对苏联的贷款,拥有了走独立自主之路的底气。
也正因为这段经历,中国后来很少再向外国政府借款,努力依靠自身谋求发展。然而到了1970年代末期,相比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邻国,我国的经济明显要落后许多,尽管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但现状却是百废待兴,严酷的现实令我国重新思索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我国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同时,没有忽视对日本复兴之路的借鉴:如果想要追赶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充足的资金都是必需的。
1978年10月,邓小平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访问日本,多次表示中国愿意与日本开展技术、资金上的合作。次年,日本正式向中国设立开放援助计划,并且这个计划是并非一时,而是长期的。
出于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国需要日本的经济援助,但日本为什么也同意给出长期的援助呢?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谈及中日关系就绕不开一种“道义感”。日本在中国国土上点燃了长达14年的战火,其间几乎每一块土地都经受过侵华战争的摧残,战后的中国一度满目疮痍。然而,这样的中国却放弃了对日本战争赔偿要求,而且并没有以此就理所当然要从日本方面获得经济援助。
实际上,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方多次向中方提起可以给中国提供政府贷款,但受到了中方的多次拒绝。这样的情况下,中日之间关系里,居于道义的制高点的是中国。基于这种道义感,日本方面也确实感谢中国放弃战争赔偿,希望能够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做出一些贡献。
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华前夕,时任外相大来佐武郎在接受《朝日新闻》的采访时就说道:“一部分日本国民,确实存在这样一种感情,即因为中国对我们放弃了战争赔偿,所以日本有必要给予回报。”足以展现出当时日本政界的态度。
因此,在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亟需资助之时,很多日本政经首脑以及企业管理者愿意为我国提供大力援助,甚至是无偿援助。
第二,国际形势迫使日本努力与中国打好关系。国与国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当时的日本面临苏联这号强敌,两国之间存在着一个二战结束后的历史遗留问题,即北方四岛之争,对于势力远不如苏联的日本而言,这场争端必然处于下风。如果日本想要破除不利的境况,就必须拉拢其他国家,而中国是个正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大国,又与苏联交恶,所以日本打算藉由援助我国来拉近两国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加对抗苏联的底气。
第三,援助中国能为日本带来丰厚的收益。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接着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之间相互隔绝的局面终于打破,逐渐建立起彼此尊重的关系。这无疑是个风向标,大批欧美国家也随之与中国建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已经不存在。中国人口众多,具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如果能在中国市场上抢占先机,将会收获相当可观的商机。
如何进入中国市场呢?这对日本来说并不是个非常容易的课题。因为罪恶的侵华战争,中国国民对日本的好感度非常低,如果不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开拓中国这片潜在市场的阻力或许不会小。如果想让中日关系破冰,积极实施援华计划是个很好的方式。
于是,在中国面临外资极度匮乏的困境时,日本提供了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作为援助。例如中日合作建成了上海宝钢,日本派人为宝钢安装了最新的炼钢设备,还为近千名宝钢员工提供了去日本培训的机会,确确实实帮助宝钢集团学习了先进的制铁技术,促进了我国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
中国的家电行业也受到了松下幸之助等企业家的关注。松下受邀来到中国考察,提出组建中日合资企业的计划,并且身体力行地推动了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成立。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中国家电顺利迈进现代化进程。除此之外,我国的医疗卫生、环保事业等方面也受到了来自日本的援助。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日本对华援助计划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有偿资金援助、无偿资金援助以及专项方式技术合作,真正的“无偿资金”占比非常低,绝大部分援助都需要连本带息清偿。
不仅如此,日本提供的帮助本身也是带有附加条件的,比如“中日友好医院”建成之后,供货方只能是日本,技术合作、设备引进、药品采购等方面都不能选择其他国家。这一要求保障了日本对中国市场的控制,却导致我国进出口贸易受到了限制。
技术方面,精明的日本人也留有后手,以上面提到的上海宝钢为例,他们为了防止宝钢的发展超过日企,非常狡猾地只提供从原料、烧结、焦化、炼铁、炼钢到初轧部分的技术和设备。初轧以后的环节非常关键,如果只能采用老技术,那么轧制出的钢材质量就很差,根本不能与日本产的好钢材竞争,与此同时日本也能从初轧之前各个项目中捞到非常丰厚的利润,对他们而言一举两得。当然,我国也有应对之策,努力打通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技术交流。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日本对华援助逐年削减。日本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为亟需外资的中国提供了雪中之炭,中国不会忘记这份珍贵的帮助,但我们也应理性看待日本援华计划,这并非日本一方的无偿援助,而是一种双方所达成的互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