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在给华夏大地带来无数痛苦的同时,也塑造着每一个中国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在回顾这段至今仍然刻入骨髓的历史时,总有一个问题时常在闲谈中被人提及:没有美国和苏联的参战,中国能否打赢日本?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毛主席在抗日战争初期便已做了回答——“可以”,而历史,也以不可容辩的事实佐证了毛主席的精准判断。要回答中国能否独立打赢抗日战争,就需要先了解战争爆发的由来,以及当时中日两国实力的对比。
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蔓延到了日本,在这场当时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冲击之下,日本国内经济一片萧条,日本帝国主义者加快了对华侵略的步伐,以图通过对外扩张来缓解国内矛盾。在日本帝国主义者步步紧逼的态势面前,不论是国民党、共产党,或是其他党外人士,都更加注意到中国与日本两国之间难以化解的尖锐矛盾,并思考中国如何才能在这场极有可能到来的战争中,取得胜利。但当时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是一个即无奈,甚至有些屈辱的事实。全面侵华前的日本,在历经明治维新、甲午侵华战争、日俄战争之后,已经踏入世界列强俱乐部。虽然自身的工业势力比起老牌欧美资本主义列强来说,仍然有所逊色,但此时的日本也与英国美国一样,能造得起万吨战列舰,生产出大口径火炮。而与此时的日本相比,此时的中国重工业能力几乎为零,难以形成独立自主的军事工业体系,仅仅只能以“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来自傲。向来以文明古国自喻,历史传承悠久的中国,在这场残酷的国家对决面前,显得毫无工业方面的优势,远远落后于对手。
此外,在全面侵华之前,日本还历经了甲午侵华战争,和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日俄战争,凭借着这两场决定性的战争,日本国内上下均树立起对华的心理优越感,而中国,因为百年来未有一场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在心理上自然弱人一等。在这样表面看起来实力悬殊,甚至双方实力对比有些残酷的战争中,中国还有机会取得胜利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古今中外,不论是东方的《孙子兵法》,还是西方的《战争论》,在林林总总关于战争的论著中,人的因素,往往总会放在第一位。毕竟不论技术优势再怎么大,最后还是需要人来操作使用技术兵器。恰好,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中国,在不断外来的侵略逼迫下,已经形成了强有力的民族主义浪潮,中国民众的爱国情怀,如同地幔中涌动的岩浆一般,表面看似平静,但一有合适的机会,就会从火山口喷涌而出,化为令侵略者恐惧的力量。而在人这一因素之外,物质因素,或者说经济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精神固然能使得人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甚至不畏惧死亡,但在实打实的战争面前,物质不足,经济落后,也会极大地让自己处于不利地位,甚至促成了战争的失败。这一点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确实是一个大大的不足,可换个角度看,经济因素对于当时的日本,也是一个极大的限制。
日本侵华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转移国内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日本本身就资源稀缺,工业经济运转极度依赖外来资源的输入,而在经济危机冲击后,日本国内的工业经济体系就更为残破,对于外来资源的需求度更高。尽管日本侵略中国后,可以从中国无情地掠夺各种资源,用以供给自身的工业经济运转,但想在中国——这个基础建设落后,实打实的农业国里尽情地开发各种资源,也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准备的,更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假若日本在全面侵略中国后,无法从中国得到维持其国内经济运转的资源,或者是占领中国的成本远远高于从中国身上掠夺来的收益,那么日本自身的经济就必然崩溃,留给日本帝国主义者的,要么继续侵略其他国家,要么就只剩下一条末路可走了。用一个形容来比喻此时的日本,那就是日本如一个得了浮肿病的“大胖子”,表面上看起来身材高大,可对于中国这个瘦弱的“小个子”来说,只要挺过去最初最难熬的一段时间,日本这个“大胖子”身体内部的各种弊病就会爆发,中国的胜利,也就指日可待了。因此,对于中国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让日本在侵华这件事情上“亏本”。对于这个问题,毛主席也早有了最佳的回答。
毛主席对于中日双方的战争优劣势看得很透彻,在其《论持久战》中,他就提出来,抗日战争没有办法取得快速胜利,而只要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还在,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华的动机还在,中国人就不会沦为亡国奴。而只有进行持久战,发动全面的人民战争,以坚强的态度与日本斗争,才能将日本侵略者的“侵华美梦”变成一桩“亏本生意”,日本想通过侵华来转嫁国内经济危机的算盘才会沦为一场空梦。历史的发展也正如毛主席所预估的一样。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最开始借着技术、组织和情报方面的优势,在华夏大地上高歌猛进,占领了当时中国名义上的首都——南京。可在日本冷酷掠夺中国各类资源的统治下,在侵华日军无情的暴行下,中华民族进行了极为坚决的反抗,在无数烈士前仆后继地献身下,日本无奈又痛苦地被拖入中国这个大泥潭,打了一场想放弃却放弃不了,想胜利却看不到希望尽头的侵略战争。如果有人问,没有美国和苏联的参战,中国可以打赢日本吗?你也许可以这样回答:只要中国人民不愿意,日本就打不赢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