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个新词,叫“厌蠢症”,是说看不惯别人犯蠢、没常识、太笨,央媒评:“厌蠢症”才是一种“真蠢”。
原来前段时间自媒体博主打工仔小张的视频火了,她的《如何如何系列》一下子涨粉百万,内容是给大家科普:
《如何坐公交》
《如何坐地铁》
《如何坐高铁》
《如何看电影》
《如何一个人去医院看病》等等
......
第一反应:这种寻常小事也需要教?
这让那些疯狂整活搞创意、绞尽脑汁想段子的自媒体人情何以堪。
但当我认真看完视频以及评论区后,深感惭愧,觉得自己变肤浅了。
就像有位网友说的,成了“何不食肉糜的高傲的城市人”。
在《如何如何》系列视频中,最火的就是“坐高铁”那一条。
在手机镜头下,小张事无巨细地展示了普通人乘坐高铁的基本流程。
如何取票,如何安检,如何寻找检票口、站台和座位。
细致到会提醒你,第一次去陌生的高铁站最好提前半个小时到,留够充足的时间。
告诉你怎么通过车票看出自己的车厢,又怎么跟着箭头导航走到车厢。
虽然现在很多车次可以直接刷身份证检票,但小张还是演示了一遍自动取票的流程。
这是为了方便有报销需求的人参考。
上车后,找到座位的那一排很简单,但隐藏着一个“知识点”,靠窗还是过道。
小张也指着标识告诉大家该怎么辨认。
就是这些“城里人”看起来简单到没必要的内容,却切切实实地帮助到了很多人。
没出过县城的高中生、第一次出远门的大学生、不敢开口的社恐人士……
他们因为搞不懂乘坐流程、看不懂路标感到迷茫和无助,因为经验不足而害怕尝试。
有了这样的“科普”视频,他们可以缓解不少生活的焦虑。
“打工仔小张”这次上热搜,不仅是视频本身有了热度。
还因为许多网友这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以为的常识,是那么多人独自面对陌生社会的“一道坎”。
看起来平平无奇,实际上对于新手村的玩家很不友好。
一石激起千层浪,“如何坐高铁”的视频发出后,不少人都留下了自己的困惑。
如何坐地铁、如何坐飞机、如何在星巴克点咖啡、如何去麦当劳肯德基点餐......
面对这些提问,博主小张也都一一响应。
除了科普流程外,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大城市赋予这些行为的“神化”。
很多小城市、乡镇没有星巴克、麦当劳,所以第一次点单的人容易露怯,又因为怕露怯,所以一直都不敢走进那些店。
想起小白实习时第一次跟同事去吃法餐(不是跟新闻哥,他们团建只吃火锅)。
看着点评app上四位数的人均消费,内心慌得一匹,连菜单都看不懂,只能跟在大家后面说“我跟她一样”。
所以我很欣赏小张在视频中反复强调的:
麦当劳、肯德基就是个吃饭的快餐店,星巴克再高大上,它也就是一家饮料店。没必要给它赋予太多附加值。
小张也说了,如果实在是被咖啡店的装潢唬住了,看着密密麻麻的菜单不知道点什么。
都可以参考标准答案:拿铁。
因为拿铁这个东西,在任何咖啡店都不会出错,口味也适合大众。
因为在麦当劳打过工,小张分享完点餐过程,还展示了她知道的只需要13.9元的“穷鬼套餐”。
吃海底捞,也照例从点菜到结账走了一遍流程,还告诉大家有学生折扣、会员积分的羊毛可薅。
当然,作为博主,小张做这些肯定不是为了做公益,但不能否认,她的视频很实用。
“直白一点,我做这些(视频)可以增加流量和收入,但同时也能帮助到很多真正有需要的人,是双赢的事情。”
看她视频的,大多都是学生,学校只能教书本上的知识,生活上的只能自己学。
但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说的: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之于我们,不是每一个人一出生就生活在大城市,从小就有坐飞机、坐地铁、喝星巴克、吃麦当劳的机会。
还有很多人,被日新月异的科技狠狠地甩在身后,在“初来乍到”的陌生感和无力感中被迫前进。
有的人不知道高铁上哪里可以上厕所,就只能一直忍到下车;
有的人因为晚上的火车不会转车,一大早收拾完行李就崩溃大哭;
还有的人,好不容易鼓起勇气问了路,结果一句“向东走”差点把cpu干没了。
“小张”这样的博主出现,就像是学校里被遗漏的课外书。
其实除了衣食住行上的各种常识,还有很多初入社会的年轻人需要知道的:
如何租房,如何缴纳五险一金,如何购买保险,如何判断工作合同……
现在想想,或许这才是互联网诞生的初衷。
能够无门槛地帮助每一个网民缩小信息差。
让那些因未知产生的疑惑、因自卑难以开口的问题,都得到解答。
让那些所谓的“厌蠢症”患者、“这都不知道”的反问,都能互相理解。
但这样的“厌蠢言论”,实际上并不成立。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和经历不同,决定了个人的认知。对于从未接触过的新事物,也没有人天然懂得如何处理。
就拿地铁来说,数据显示,到2022年底,全国也只有53个城市通了地铁,这也意味着,地铁在绝大部分地方都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此类似的是,尽管高铁在我国已经可谓四通八达,但仍有不少人都是直到上大学才第一次走出家门。
因此,有人不会坐地铁、高铁,也有人不会坐飞机,还有人一辈子没走出过自己生活的那个县城,都并不是什么令人惊讶的事实。对此,实在没必要大惊小怪,更不应冷嘲热讽。
通过所谓的“厌蠢症”抨击别人,并不能让自己显得更聪明。自以为是什么都懂,其实是自己与社会现实脱节,也是一种“向下”的无知。说到底,个体所熟悉的一切规则,也不过是在自己的生活领域。
上野千鹤子曾经在一段演讲中说道,“你们被优越的环境所塑造出来的能力优势,不是为了凌驾于没有享受过同等资源的人们之上。”对于那些不那么熟悉规则与规范的人来说,社会与个人都应该有更高的包容度,才有可能共同进步。
实际上,对于自称“厌蠢症”的人来说,也不可能事事精通,也会有露怯的时候。对于这种害怕露怯的心理,我们也有必要更多理解与共情。
比如,不敢和别人说内心话,担心太直白,暴露无知;不敢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流,不敢请教不懂的问题,以免出错显得像个傻子;不敢大胆尝试,担心失败等。这其实都是人的正常心理。而要“学会”,就不能被这种“怕露怯”的心理打败。
在《沟通的艺术》中,阿德勒有句话很贴切:“怀疑和恐惧就像肌肉——越练越强。”不必担心别人“厌蠢”,打破恐惧,说出疑惑,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才有进步的可能。也正是因此,“打工仔小张”的“教学”视频,才引发了那么大关注。
说到底,没有人可以做到全知全能,人人也都可以走出社交“同温层”,一起去填平“知识沟”。面对现实,大胆露怯,重建自信,不被“厌蠢症”困惑,才能做好自己,也才不会轻易对别人自称“厌蠢”。
来源:爆炸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