垛庄王氏第一部谱书修撰考


《王氏宗派之图》之祖碑,乃六世祖伯升公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撰文并立石,是我王氏徙居垛庄的第一部家宗谱,也是我族唯一的一通谱碑。在其后至民国四百多年时间里,热衷谱牒的王氏族人曾数次续修,但因王氏世代赖以农耕,谱虽成却无力付梓剞劂,只能藏诸笥中或缮写几本收藏。历经几百年社会变革,尤其是十年“文革”人灾,原本传世不多的宗谱险遭灭顶之灾。幸有族人不惧危险,细心收藏,才有了现在几本残缺不全的清道光和民国初年的宗谱。在尚存的谱书中,清嘉庆及之后的续修者、续修年代都有着清晰的记载,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早期的谱书已消失殆尽,无从查询,所以我王氏第一部谱书由何人所修,修撰于哪朝哪代,只能从仅有旧谱序言的字里行间里去找寻。可是,现有记载就有“端人公始修、沛膏公再修”和“端人与沛膏二共同修”两种说法,而且也没有修撰时间记载,令人莫衷一是。

端人公、沛膏公同修族谱,这是多吉公(字君蔼)清嘉庆续修时序言中的记载:“吾族旧无谱,自十一世祖端人公、十三世祖沛膏公手辑一册,愚幼时得捧读……”。这段话告诉人们:端人、沛膏二公是第一部谱书修撰者。
端人公始修族谱一说,见于清道光年间亮武公续修《垛庄王氏宗谱》序:“余族自明代籍居于垛庄,而立茔于有立子山之东麓,潍水之北涯,迄今三百余载,历传十又五世矣。虽支分派远,得以联属而维系之者,赖余十一世祖端人公始修族谱,十三世祖沛膏公再修族谱,十五世伯君蔼公三修族谱也……。”这一说法在《重修莒志》中得到了印证。《重修莒志·氏族志》记载:“垛庄王氏,原籍淄川吊桥子庄,明初迁居北垛庄。十一世端人公始修族谱。”
垛庄王氏宗谱到底是几次续修,是四次还是五次?只有解开是“端人公一人续修,还是端人与沛膏二公合作始修”这一谜底,自然就有答案了。
在研读有关志书宗谱,并对相关资料认真考证后,我认为:垛庄王氏宗谱是由端人、沛膏二公合作续修,也就是说,二公是第一部谱书始修之人,而非端人公修谱在先,沛膏公续修在后。理由如下:
其一,二公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端人公,名积正,字端人,十一世。沛膏公,名民怀,字为沛膏,十三世。其世系如下:
 

从上面的世系图可以看出,上溯至六世,二公同为一祖,即伯儒公。端人公系二支第五代,沛膏公乃长支第七代,二人属旁系祖孙。两支第二代是亲兄弟,一长一次,其年龄已经有了几岁的差距。到了第三代,长支长孙崇德与二支第六孙(失讳)的年龄,估计已经差了20岁左右,按照当时社会结婚年龄估算,此时七世长支已经比二支第六孙多了一代人了。到了十世时,端人公之父孟职公又是排行第三,所以两支同辈人的年龄又拉开了大约10岁左右的差距。到了端人公、沛膏公时,二人虽以祖孙相称,但年龄相差无几了。
再就是,从二公后世对比来看,如今端人公一支现在已经繁衍至二十二世,而沛膏公一支已至二十四世,已经差了两代。由此可以断定,二公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只不过是年龄上有长幼之分罢了。
其二,修谱非一人所能为之事。宗谱的修撰是一项非常繁杂而又十分细致的工作,既要广泛收集当世人的信息,还要对一些历史资料做一些必要的梳理与考证;既要拟定谱例、格式,还要对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一些具体细节,以及修谱过程中遇到诸多情况,经常不断地、甚至反反复复地进行讨论协商;既要有人负责征名采访,又要有人负责执笔,还要有人审稿、缮写,是一件独自一人难以完成的事情。如清嘉庆谱就是先由廷楷公“广搜博采,询诸故老,考诸贞珉,草成数纸”,后由君蔼公负责缮誊,并“细心厘订,装縯成袟,讹者正之,疑者阙焉”而成。清道光谱则是元洁公与族众共议,推亮武公再修,亮武公“固不敢辞,但余羁足馆中,不得遍族访问名氏,是以邀吾族弟鹏南以共理。”由此也见,第一部谱书非端人、沛膏二公共同修撰是难以完成的。
其三,君蔼公“十一世祖端人公、十三世祖沛膏公手辑一册,愚幼时得捧读……”之言,也是用来确认二公同修的最早而且最可信的史料。现存世宗谱虽然没有君蔼公所修之谱原本,但其他年代谱书都收录了他的序言,而且不同版本皆为上述一说,并且它告诉人们四点非常有价值的信息:(一)在端人公、沛膏公之前,垛庄王氏只有谱碑,没有谱书;(二)二公同修之谱,是垛庄王氏家族的第一部纸谱;(三)谱书是手辑而成,没有刊印;(四)此谱仅手辑一册。
其四,曾经有人巧妙地纠正了“端人公始修,沛膏公再修”之说。在一封面写着为“中华民国十九年”的王氏宗谱,里边收录亮武公序言是这样的:“余族……得以联属而维系者,赖余十一世祖端人公、十三世祖沛膏公再修族谱,十五世族伯君蔼公三修族谱也。”这篇具名也是王亮武的序言,与其他版本相比对,整篇内容基本一致,只是有着“……十一世祖端人公始修族谱,十三世祖沛膏公再修族谱,十五世族伯君蔼公三修族谱也”之别。此序言是不是出自亮武公本人,已无从考证,但由此也可以说明了一点,曾经有人对此做过考证,并且借亮武公之序言巧妙地纠正了几次修谱的谬误与讹传,并将垛庄王氏最早的修谱者含蓄地告诉人们:六世祖伯升公始修族谱,十一世祖端人公、十三世祖沛膏公再修族谱,十五世族伯君蔼公三修族谱。
综上所述,端人、沛膏二公同修家谱已经是毫无疑问了,那么续修的时间又是在哪朝哪代呢?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先弄清端人、沛膏、君蔼三公出生年代,以及他们人生几个重要节点。
首先,从君蔼公功名之路的几个节点,推算其出他的生年代。
为什么先从君蔼公开始呢?这是因为莒州志、家谱中记载了他较多的信息,而且他又是继端人、沛膏二公之后的续修者,所以推算他的出生年代具有坐标性的意义和作用。
君蔼公,名多吉,清嘉庆己未(1799)恩贡,候选儒学训导,嘉庆十五年(1810)续修宗谱。据史料介绍,在君蔼公所处的清代,童生考试入地方官学者称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生员分为廪生、增生和附生三种,初入学者皆为附生,而且府、州、县学各有定额,廪生出缺时从附生、增生中按成绩等第增补。君蔼公所在的莒州,“附生15名、廪生30名、增生30名,三年两贡”,是始自清乾隆时期的定例。由于科举考试是步入仕途唯一的路径,而有限的官缺使得成千上万的秀才们不得不走上这座独木桥,但最终如愿以偿、功成名就者为数不多。因此,君蔼公与他那个时代绝大多数的秀才一样,走的也是“童生升附生,附生升廪生,廪生升贡生(恩贡)”之路。顺着这一路径,我们可以找到他功名之路的几个节点了。
第一,君蔼公是什么年代升为廪生的呢?按照“廪生30、三年二贡”的定例推算,作为莒州廪生的君蔼公挨次升贡大约需要45年,如果遇恩典增加岁贡的员额的话,年限可能还会短一些。以此推算,“嘉庆四年己未科恩贡”的君蔼公,应该是乾隆朝中前期的廪生。据《重修莒志·选举志》记载,从乾隆元年至君蔼公升贡时的嘉庆四年的64年间,莒州共有岁、恩两贡53名,其中岁贡45名,恩贡8名,君蔼公就是8名恩贡中的其中之一。这一时期,莒州岁恩两贡数量实际已经突破了“三年二贡”定例,达到了“六年五贡”了。因此,君蔼公由廪生到恩贡大约用了36年。这一结果,与有关专家“生员食廪30年方依次出贡”推断是基本吻合的。由此,从嘉庆四年(1799)上推36年,就是君蔼公从附生补为廪生的时间,大约是1764年,即乾隆29年。
第二,君蔼公进学生员时的年龄有多大?明清时期,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论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之前都称为童生,而且童生考秀才又没有具体的年龄限制。因此,在那个年代,十几岁考取秀才的不乏其人,而且三五十岁、甚至六七十岁还是童生的,也大有人在。由于没有可供推算君蔼公进学生员的任何信息,因此,这里只能参照学界对清代生员的进学年龄平均24岁的估算,以及有专家研究分析清代277位士子得出年龄为平均19.72虚岁两个数据,暂且把出身诗书之家的君蔼公,顺利通过州、府、院三试,成为莒州附生时的年龄,假设为20岁之前了。
第三,君蔼公从附生升廪生是否可以估算为5年呢?明清时期,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称廪膳生。明初生员皆食廪,其后名额逐渐增多,所以初设食廪者为“廪生”,增加者谓之“增生”,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者称“附生”。后来,凡初入学者皆谓之附生,学业三年期满,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可补为增生﹑廪生。君蔼公进学附生后,圆满完成了三年学业,岁、科两试取得了莒州前几名的好成绩,又恰逢廪生出缺而顺利地递补。所以,我们把这段时间估算为3~5年。
至此,君蔼公一生当中的几个重要节点已经非常清晰了:20岁左右进学莒州州学生员,25岁左右增补为廪生,60岁左右恩例升贡,大约70岁时与廷楷公同修家谱。由此得知,他大约出生于1740年,即清乾隆五年。
其次,我们再来推算端人、沛膏二公的出生年代。
推算端人、沛膏二公的出生年代,应该把收录入清嘉庆莒州志的尚氏、刘氏两位老夫人的有关信息作为参考依据。这是因为,尚氏是端人公的叔伯嫂子,刘氏是沛膏公的嗣母,与他们二位分别有着间接或直接的关系;再就是,之所以称为清嘉庆莒州志,是因为它刊印于嘉庆元年,而成书时间却是在乾隆末年,这说明收录入莒州志的都是嘉庆朝之前的人物,尚氏、刘氏二位老夫人也应该如此。
关于沛膏公的出生年代,可以依据其嗣母的有关史料来推算。刘氏,沛膏公嗣母。嘉庆志载:“刘氏,王慷之妻,二十五岁夫亡。氏茹茶饮蘖,诲子民怀补诸生,寿至八十五岁。”《王氏宗谱》载:民怀,字沛膏,王慨(王慷之弟)之子,王慷亡故后,其配刘氏过继民怀继嗣。“生不立传”是修志惯例,而收录于清嘉庆《莒州志》、“寿至八十五岁”的刘氏,出生于清康熙时期,并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二十五岁夫亡”,过继民怀(即沛膏)为嗣子,说明沛膏公的年龄比刘氏小25岁以上,但应该不会超过30岁。这是因为,立志守节而又无子嗣的刘氏,过继儿子延续香火是头等大事,应该在丈夫去世后的三五年内完成,所以沛膏公入嗣时的年龄不会太大。基于以上分析,如若刘氏生于康熙早期的话,那么,沛膏公应该生于康熙中期。然后,再根据沛膏公一支自八世起,在430年里繁衍了16代,即繁衍一代的时间是29.3年计算得出:沛膏公大约生于1686年,即康熙二十五年。这一结果,与前面推算的康熙中早期是完全吻合的。
关于端人公的出生年代,可以按照他与尚氏的关系,以及尚氏相关资料推出。
二人关系如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端人公与尚氏之夫积琗乃一祖兄弟,即端人(积正)为长支次子,积琗乃次支长子,二人年龄应该不相上下,而十八岁结婚的尚氏,其年龄与二人也差不很多。所以,可以根据莒州志“尚氏,王积琗之妻。二十四岁夫亡,子斐方六岁,氏备极艰苦,抚养成立,知州王旌曰:劲节堪飏”的记载,可以推算出尚氏以及端人公的年龄了。
“三十岁以前丧夫,守寡至五十岁以上,并且必须是在世之人”,这是清朝旌表节妇的必要条件。尚氏十八岁生子,二十四岁丧夫,历经艰难困苦,独自一人将幼子抚养成人,又为其生育了六个孙子。到了尚氏五六十岁时,已经是祖孙同堂、人丁兴旺的大家庭,怎不令人世人羡慕,怎么能不得到知州旌表呢?但是,要推算尚氏的出生时间,还要确认旌表她的是哪位知州,是哪位王姓知州,这是因为从“知州王旌表”可以得知是一位王姓知州。在尚氏经历的康、雍、乾三朝,有两位知州姓王:一位是乾隆四十二至四十四年(1777—1779)的陕西武彧县人王道亨,一位是乾隆十八至二十一年(1753—1756)的江苏吴县人王化南。假若尚氏60岁时由王道亨旌表的话,其出生时间大约是1718年,也就是康熙五十六年;如果是王化南旌表,那么她的出生时间就是康熙三十三年,即1695年。因为,端人公与尚氏年龄相仿,有可能还是同龄人,所以,1718年或1695年也就是端人公的大概的出生时间了。
前面推算出沛膏公大约生于康熙二十五年即1686年,这与推算的端人公或1718年或1695年出生相比,前者相差了32年,后者相差了9年。也就是说,沛膏公年龄比端人公的年龄长32岁或者9岁。试想,论世次,二人一个十一世,一个十三世;论辈分,一祖一孙,但上溯至六世皆为一祖,而且到了端人、沛膏二公那个年代,两个支族之间已经拉开了将近两代人的差距,如果沛膏公要比端人公大30多岁的话,那就是差了三代人了,这显然是不符合常理了;而相差9岁甚至二人年龄相仿是合乎情理的。由此可以断定:端人公大约生于1695年,也就是康熙33年,沛膏公生于康熙25年,即1686年。
有了端人公、沛膏公、君蔼公的出生年代,再参照本族或他族修谱的一些实际情况,就可以推断出端人公、沛膏公续修族谱的大概年代了。
有人总结分析,凡古往今来修谱之人,不仅要有比较好的古文功底,博大宽广的胸怀,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健康的身体和家属子女的支持等条件外,更重要的是有敦宗睦族之情,而这些人一般都在五十岁以上。此时,他们家成业就,儿孙绕膝,衣食无忧,对家、对族、对根脉的认知更加深厚,于是修谱就成了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由此,我们可以大胆地臆断,大约生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5)的端人公和生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沛膏公,在五六十岁的乾隆十年(1745)前后,完成了续修垛庄王氏宗谱的大任。而就在第一部谱书修竣不久,君蔼公来到了这个世上;又过了十几年,已是童生的君蔼公得以捧读了端人公、沛膏公同修的第一部谱书。若干年后,君蔼公成了王氏家族的第二个续修家谱之人。
至此,垛庄王氏家谱几次修撰已经厘清,现罗列如下:
明嘉靖十七年(1538),六世祖王伯升撰文并立石,这是垛庄家族史上第一部宗谱,也是唯一的一部谱碑。此时的王氏已经繁衍至八世,距始祖迁居垛庄大约170年。此谱碑现仍立于垛庄王氏家族墓地。
清乾隆早年,约1740年,端人、沛膏二公第一次续修,这是垛庄王氏的第一部谱书。此时,距伯升公立石《王氏宗派之图》大约有200年左右的时间了。此谱仅手辑一册,现已不存世。
清嘉庆十五年(1810),王多吉、王廷楷二人续修,此时距上次修谱大约有70年的时间。此谱现尚未发现有存世之本。
道光二十四年(1844),王亮武、王鹏南续修。此谱尚有原手抄本存世,也有部分传抄本。
中华民国五年(1916),王从书续修。此谱也为手抄本,有少量存世。
垛庄王氏宗谱,不仅记载着这个家族二十几代人的姓氏名讳,也承载着这个家族六百多年的厚重历史与文化,既为王氏家族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王氏家族文化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2015年6月15日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