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官庄镇位于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部,地处潍坊、日照、临沂三市交界,东靠潍坊诸城市,南接日照莒县,北与潍坊安丘市为邻,西与本县杨庄镇相连。面积135平方公里,人口4.8万人。
富官庄镇地处沂山东部余脉,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250米左右。境内丘陵连绵,沟壑纵横,水系发达。潍坊市的“母亲河”潍河发源于镇西南境泉头村的云岫山麓,南流至宝山东北麓折向东,沿箕山之阴蜿蜒东行,至杨廷山西麓南流入莒县境。发源于本县圈里乡的潍河支流浯河,自石壁口入境,向东沿沂(水)安(丘)界东流,至安丘市景芝镇汇入潍河。林头河、漫流河、何家庄子河等也都汇入浯河。宝山、箕山、杨廷山、卧牛城自西而东而北,高度都在海拔三百米以上,为本镇四座高峰。
丘陵连绵,沟壑纵横,水系发达的富官庄镇,其村庄的命名多带有其地理特征。全镇64个自然村以山(岭、坡)、水、沟命名的就有43个,占全镇村庄的2/3强。临沟而居,以其名者多达17个。大、小沈家沟,上、下谭家沟,前、后、下良沟,上、下蔡家沟,杜家沟、孟家沟、刘家后沟、柳沟,均因村临沟,并以始建村姓氏而名,只是在同名村前缀以或大小、或上下、或前后等方位以示区别。黄泥沟,以村处多黄泥土的沟侧得名;青龙沟,因西岭下一沟蜿蜒似龙,沟的一端有两个并列的小泉似龙眼,以此得名青龙沟;芦沟、柳树沟,顾名思义,即村庄临沟,建村时多芦苇或柳树而得名。
泉多、水多、河多,以水而名的村庄位居第二。潍河,当地多称淮河,发源于泉头村。《莒州志》载:潍水在州西北一百里。《水经》:出琅琊潍山;许慎、吕忱皆曰发源箕屋山。今在泉头庄西山下,有泉泓渟深二尺许,土人指为潍水源。因此泉而名的村就有西泉头、闵泉头、马泉头三个村庄。漫流村,三面临河,一面靠山。村西有一旺泉——庙泉,泉水漫溢,汇入小河经村东流,以此得名漫流。因两村以村分居东西,对称东、西漫流。得水,村西有一小河绕村半圈,戴姓在此建村,取名戴得水。东得水建村后改称西戴得水,后两村简称东、西得水。苗家河因苗姓居住村前有一小河,泉子崖因山崖一下有一泉而得名。
山岭居多,以其而名者数第三。宝山,是富官庄镇的海拔之最,高389.6米,因山上茅草甚多曾称茅山,后演变为宝山。宝山坡村西靠宝山,东近箕山,南交莒县界。明初始居官庄的韩姓,因恶其地势卑下泥泞而迁居于此,取名茅山坡,后随山演变为现名。箕山,是境内第二高峰,海拔343.2米。许慎、吕忱曰:潍水出琅琊箕屋山,即指此山。明临江(今江西新余市)举人陈重器有诗赞曰:连绵山势相延属/皎皎青辉散林木/野老凌晨砺斧斤/村童向暮驱牛犊/坐招远树来清风/结伴闲云出幽谷/数声短笛手中吹/尽是人间太平曲。箕山东麓,潍河南岸有宋家箕山,箕山之阴,潍河北岸有王家箕山。高家石岭、张家石岭因坐落在大岭之上而得名,且两村南北相邻。南北二黄山下各有一村,原称南黄山、北黄山,后改为大、小黄山。金花岭村因临山岭,且山石呈金黄色,得名金黄岭,后“黄”演变为“花”。吕家坡村,因居山坡之上得名。东、西石壁口由村西有两山对峙,中宽35米,高45米,浯河经此入富官庄境东流,两村以居石壁口的之侧而得名。斗院原名陡岩,因西临岩石陡崖建村而得名,后演变为现名。小黄崖村,因临黄土崖而建得名黄崖,后因县内重名,1980年更名小黄崖。石匣村南有一石窟似匣,遂得此名。墙框,薛姓建村时此地存有古老墙框,以姓取名薛家墙框,后简称墙框。旺峪、上旺村,皆因处卧牛城或前或左山坳(谷)而名。
村址处于平原或地势较为平坦村庄,以庄或村或洼而名,是当地村名的又一特点。官庄村,东、西、北三面临浯河支流,南靠山岭,孔(家庄)—徕(庄)路从村东过。人口2000多人,是全镇两个人口过2000人的村庄之一。相传元朝中期杨、宋、刘等姓始居,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县徙此,明万历34年(1606年)张姓自张家石岭迁入。此村原来是徕庄官宦人家的佃户庄,故名官庄。现为镇驻地,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陈村,虽地处丘陵,但地势平坦。相传元初陈姓始居建村,以姓取名陈村,后陈村建立后,即与之对称为前陈村。小陈村因近靠前、后陈村,人户少,遂称小陈村。何家庄子村,东为平原,西为丘陵。何姓于清康熙初年自何家沟迁此建村,以姓取名何家庄子。解家洼,北靠山岭,其余三面多为洼地,相传解姓于元朝初期建村,故名解家洼。大庄子、徕庄、桃洼等村庄也是如此。但也有例外,如上庄北靠炉山子,地处丘陵,因村坐落在北山上,故名上庄。桃洼地处浯河南岸,相传明初刘姓建村,原名杏山官庄,因发生过火灾而改称瓢洼,后演变为桃洼(窝)。林头村,因村处大树林一侧较高处得名。
姓氏是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因此,很多村庄以建村者姓氏命名,此类村庄有26个之多。这是当地村名的另一个特点。如沈家沟、谭家沟、蔡家沟、泉头、石岭、箕山、陈村等,都是以姓而名的村庄,而且同名的村有二三个。为了以示区别,同名的村分别在名前缀以或大小或上下、前后或姓氏;解家洼、何家庄子、朱双、杜家沟、苗家河、鞠家官庄、孟家沟、范家庄、刘家后沟、宋家庄、吕家坡等,则在村名前缀以姓氏。有些村庄虽然立村之姓氏早已无人居住,但村名是都一直沿用至今。
富官庄镇,西与本县杨庄镇之界,南始于宝山,中经泉头西山,北到浯河石壁口;北与安丘以浯河为界,南以箕山、杨廷山与莒县分界,东与诸城市贾悦镇为邻,大部分村庄分布在浯河与潍河之间。浯河以北除抬头村外,还有抬头尧、宋家庄、小北庄三个村。抬头尧南近浯河,东临抬头,因村建在抬头村曾经烧窑的地方而得名抬头窑,后“窑”演变成“尧”。宋家庄,相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宋姓自山西洪洞县当路村徙此建村,以姓取名。小北庄是因为1937年6月浯河暴发洪水,西石壁口村被淹,部分村民迁立的。潍河以南只有宝山坡宋家箕山两个村庄。宝山、箕山、杨廷山是镇境南部三座高峰,也是沂莒之界山,宋家箕山、王家箕山、宝山坡村就在其左右前后。杨廷山西麓、潍河北岸的垛庄村,王姓明初从淄川吊桥子庄迁居建村,相传因躲避战乱徙此,故名躲庄,后“躲”演变为“垛”。但村西王氏祖墓地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所立《王氏宗派之图》石碑上,清晰地记载着的是“大明山东青州府莒州贤和乡流泉社堕家庄”,说明“躲”演变为“垛”仅仅是传说而已。
卧牛城西的范家庄村,原名樊家庄。相传元朝初期已有樊姓居住。明万历年间李姓自安丘李家沟徙此,继有陈、高、胡等姓来居,仍沿用原村名,但“樊”演变为“范”。新莽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樊崇(?——27年),字细君,琅琊樊家庄人,也就是今天的范家庄人。新天凤五年(18年),目睹朝廷的腐败,贪官污吏的恶行,又加上王莽簒位后国家更加混乱,民众疾苦雪上加霜。王莽和他的追随者经过精心的准备,选择良辰吉日,在本村东的卧牛城上聚众百余人,拜将祭坛,挂帅起义。为了图个吉祥,起义军都图上了红眉,以示前程如红日东升,红光普照天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眉军。起义军首先占领了当时附近的重镇石埠子(今安丘市石埠子镇),并把石埠子镇命名为樊王城,举家随军迁之。后与琅琊海曲吕母为首旳义军汇合,起义军队伍很快发展到万余人,最多时达数十万之众。樊崇领导的起义军,转战南北,攻打官府,捕杀官吏,威镇四方,深受广大群众爱戴。后起义军被林刘秀的官兵打败,樊崇被杀害。在长达十多年的斗争中,樊崇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残酷统治,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徕庄、抬头是莒州(县)曾经的重镇。徕庄是民国莒(州、县)第五区七镇(东莞镇、孟疃镇、井丘镇、石埠镇、台头镇、徕庄镇、秋峪镇)之一。此村刘、庞二姓先后迁居。刘姓元初迁入,元末流离,迁居箕山之阴的沈刘庄,也就是《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故乡。明初山西庞姓应召徕(古来、徕通用)山东定居垦植,以此取名徕庄。抬头村东、南面临浯河,地处冲积小平原,土地肥沃,明清至民国时期为莒州(县)古镇之一,称台头镇。传说东部樊家庄(今范家庄)有一人在西山寺院出家为僧,思家深切时居高东眺,抬头首见此村,以此得名。朱双村,人口近2500人,是全镇第一大村。此村位于镇驻地东10公里的浯河南岸小平原上,北连安丘市,东接诸城市,沂水县的最低点就在此村东南处,海拔101.1米。相传元朝时期建村,原名南张解,村址在今村东北0.5公里处,因遭水灾西迁至此立村。明初先后有两朱姓徙此,至明嘉靖年间两朱姓兴旺,改村名为朱双。
梦绕浯水:樊崇确实有,但仅仅记载琅琊人,2000多年的村子岂能存在?下边村庄来历也说了,村子主要是元明清的,汉代的古村坚持下来是不可想象的。
在富官庄镇,几乎人人都知道祖上是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但据《沂水县地名志》,各村建村时代有元朝有明,但以清朝居多,源流也东西南北不一。据有关史料记载,元朝建村的有官庄、徕庄、前陈村、后陈村、黄泥沟、范家庄、朱双、解家洼、杜家沟、孟家沟、刘家后沟、下良沟;明朝建村的有宋家庄,东、西石壁口,抬头、抬头尧、孟家沟,上、下谭家沟,上、下蔡家沟,东、西漫流,大庄子,林头,柳沟,旺峪,吕家坡,闵泉头,高家石岭,东、西得水,石匣,墙框,宋家箕山,王家箕山,小黄崖,垛庄,宝山坡,桃洼,苗家河,青龙沟;其余村庄除躲水庄、小北庄是因为1937年6月浯河暴发洪水,西石壁口村被淹,部分村民迁立的外,都建村于清朝。有家谱记载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县的有宋家庄、抬头、林头、刘家后沟、东得水、西得水、高家石岭;其余有的来自东海、日照,有的来自安丘、临朐、诸城、济宁等地,还有的是早年迁居本地或周边的分支,松园、鞠家官庄则是大户人家的庄园,后成村庄。
但是,这并不就说明富官庄镇的人类活动的历史始于元,而兴于明清,姑子顶新石器时期遗址、凤台新石器时期遗址的出土文物,已经证说明远在6000年以前此地就有人类居住。姑子顶新石器时期遗址,位于境内何家庄子村西南1公里处,出土过石斧、石刀和灰、红、黑夹沙陶片,以及鹿角、兽骨、人骨、铜剑、铜壶、铜掇纪念品等物。凤台新石器时期遗址位于官庄村西,1959年在此发现不少黑灰、陶器、石器和人骨、兽骨。还有部分彩陶和薄似蛋壳的陶片,大都是鼎腿、鬲腿、豆柄、豆盘、陶壶的碎片;石器有石刀、石斧等,还有灰土层,烧红土、灰坑,文化层中夹杂一些贝壳、螺狮。两处遗址出土的文物,早期属大汶口文化,晚期属龙山文化,再晚期属汉代文化。修建于2500多年前的齐长城主线,自穆陵关至泉头村入境,东至杨廷山与由安丘摘药山过浯河、经卧牛城至三楞山的复线交汇入莒县境。其遗址以长岭遗址、黑石山遗址、杨廷山遗址、光光山遗址最为清晰。这些都足以说明,富官庄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只是见诸于文史资料的东西太少了。
富官庄镇的村名,随着历史的变迁多有演变。如:抬头尧(台头窑)、斗院(陡岩)、宝(茅)山坡、范(樊)家庄、朱双(南张解、朱双店)、桃洼(杏山官庄、瓢洼)、金花岭(金黄岭)、墙框(薛家墙框)、东得水(东戴得水、东再滴水)、西得水(西戴得水、西再滴水)、抬头(台头)、上庄(鞠家上庄)、大黄山(黄山)、大小沈家沟(上、下沈家沟)、后沟(宅科)、垛庄(堕家庄、躲庄)等,但因年代久远,又无史料记载,村名演变的具体年代已无从可考。现有文字记载只有1980年12月因县内重名,沂水县革命委员会以沂革发(1980)153号批准将后沟更名为刘家后沟,小官庄更名为鞠家官庄,黄崖更名为小黄崖。
富官庄镇史上多为莒(国、州、县)辖治,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与建制也多有调整。1943年属莒县第五区,同年六月为莒沂边联县箕山区;1949年8月莒沂边联县撤销后为莒沂县辖区,1953年9月莒沂县撤销后为沂水县第十九区,1958年3月撤区建乡改称官庄乡,同年九月成立官庄人民公社,至11月划归安丘县管辖,曾称上游人民公社,后改称何家庄子人民公社。1961年10月又划回沂水县,仍称官庄人民公社。1963年3月改称官庄区,1971年4月又改称官庄公社,1984年4月改称官庄区,1985年9月析为富官庄乡和何家庄子乡,2001年1月重新合并为富官庄乡,2011年11月撤乡设镇。
村名文化是地名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古老而又浓厚的地方特色。“垛”字在山东省境内用作地名的不下二十个,也是比较典型代表之一。
垛,在《现代汉语词典》有两种读音,一读duǒ,其意一是墙或某些建筑物突出的部分,有支撑或掩蔽作用,如垛子、垛堞(城墙上凹凸状矮墙,即“女儿墙”)、城垛;二是土筑的箭靶子,如箭垛、射垛、中(zh恘g)垛。二读duò,一作动词,意为整齐地堆积起来,如垛积,堆垛;二作名词,意为整齐地堆积成的堆,如麦垛。草垛;三作量词,意为用于堆砌起来的东西,如一垛墙。从山东省的地名所用“垛”字之意,可归为三类。章丘的垛庄、射垛等是借用军事设施而得名;莒县的垛庄是以地形如垛而名,而其它村庄则是由“躲”演变而来或直接用“躲”。
沂水县富官庄镇垛庄村,位于潍河上游北岸,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沂水县地名志》载:垛庄王姓建村。《王氏家谱》载:“王氏原籍淄川县吊桥子庄,明初迁此”。相传王姓因躲战乱迁此,故名躲庄。“躲”演变为“垛”。垛庄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位于该村村西的王氏家族墓地,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现分布大小墓葬300余个。墓葬的形制结构大小不一,有用石块砌成的石阶墓,有用石块堆砌一周的,有的用土堆成。不少墓前立有石碑,碑形各异,多数墓碑刻有墓主人姓氏,竖碑时间多系明代。现存于该墓地的明嘉靖十七年的《王氏宗派之图》石碑,是由“仕任直隶凤阳府颍州广积仓大使”的“大明国山东青州府莒州贤和乡流泉社堕家庄人”王伯升所立。这就说明明朝嘉靖年间此村名堕家庄,但何时由“堕家庄”演变为“垛庄”已无从考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