垛庄,史上多为莒州辖治,今属山东省沂水县富官庄镇。该村位于沂水县富官庄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官庄村六公里。该村地处沂(水)莒(县)交界,淮河上游北岸。东接杨廷山,西连箕山,北靠泰(安)薛(家岛)路,发源于闵家泉头村的淮河(即潍河,亦有上淮下潍之称),经村南自西向东流淌,在村东南折向南入莒县境。
垛庄,地理位置优越。王氏先祖迁居至此,就是看中其地山环水绕,钟灵毓秀。但是,垛庄王氏始祖是哪朝哪代,又是从哪里迁至此地呢,目前至少有四种说法,而且四种说法,各有依据,而又有矛盾之处,令人莫衷一是。近期,本人对此作了初步考证,并整理成此文,与垛庄王氏族人商榷。
一、关于四种说法的来源
第一种说法是,元朝至元年间。此说,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立于垛庄村北、泰(安)薛(家岛)路南沿的垛庄村名标志。村名标志上称:据《垛庄王氏族谱》载,元朝至元年间,王姓为躲避战乱而始居成村,故名“躲庄”,后演变为垛庄。
第二种说法是,明朝洪武年间来自山西洪洞县。“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民谣,已在王氏族人中流传了几百年,且人人耳熟能详。
第三种说法是,明朝成化年间来自益都县王木匠庄子(今青州东夏镇王木匠村)。据垛庄王氏族人讲,有人曾在六十年代初去过益都县王木匠庄子寻祖,目睹此村一碑上记载,一支王氏子孙在明朝成化年间迁至垛庄。
第四种说法是,明朝来自来自淄川县吊桥子庄(今淄博市淄川区大窎桥村)。此说,源自1988年3月沂水县地名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山东省沂水县地名志》。志称:垛庄,王姓建村。据《王氏家谱》载:王氏原籍淄川县吊桥子庄,明(1368--1644年)初迁此。……相传王姓因躲避战乱迁此,故名躲庄,躲演变成垛。
二、关于四种说法的依据
(一)元朝至元年间。其依据有三:一是,垛庄村名标志上所称应该是可信的。因为,各村地名标志的设立,是根据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安排,由各村民委员会负责,县地名办公室监制。村名标志的内容,由村委会提供,乡镇审核,县地名办公室审定,并统一制作的,不应该出现谬误。
二是,王姓为躲避战乱而来,始居成村。据史料记载,元朝末期,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引起连年不断的战乱,加之水、旱、蝗、瘟疫等自然灾害接连不断。这时,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河北、陕西等黄河、两淮等流域,民不聊生。人民生活不下去了,只有揭竿而起,因而各地战乱不断。王姓为躲避战乱而来,亦在情理之中。
三是,垛庄村名标志上所称的元朝至元年间,与推算的始祖出生年代,有时间上的重叠。元朝曾两次使用过至元年号,一个是世祖忽必烈(1264--1294年),另一个是顺帝妥欢贴睦尔(1335~1340年)。根据六世祖王伯升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所撰《王氏宗派之图》推算,寿八十四岁(83周岁)而终的五世祖王宜出生于1455年;五世之上的四代每代按30年计算,上推120年是公元1335年。也就是说,始祖出生于顺帝妥欢贴睦尔的元朝至元元年。假若再考虑始祖及后辈,因战乱、饥荒以及大龄娶妻生子等因素,每代相差超过30年的话,那么,始祖出生就更早于1335年。到元朝至元年间,已经是十几岁的少年,甚至是青年或壮年了,元朝至元年间迁徙垛庄,合情又合理。
(二)明朝洪武年间来自山西洪洞县。其依据,既有流传了几百年的民谣,又有史料佐证,以及山西人特有的生理特征等。
一是,史料与现实为证。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的50余年间,先后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洪洞县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且地处中心地带,四通八达,便于集中和驻扎移民,因而明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专办移民事务。离广济寺不远处,有一棵大槐树,官差就张榜文、贴告示,将移民集中到大槐树下登记造册,发给“川资”、“凭照”,并押解上路。因此,大槐树下成了山西移民的聚散之地。山东又是当时迁移移民的重点地区之一,垛庄周围的大部分村庄,甚至沂水县、山东省的大部分村庄,多是明朝移民村。
二是,复形小脚拇趾,符合山西人的特有生理特征。据有关资料介绍,山西人,尤其是洪洞县人的脚小拇指甲都是两片的,是当地的一种遗传的表现。现在小脚趾甲为复形的人,多半为山西洪洞移民的后代。垛庄王氏后裔,其脚小拇指甲都是两片的。
三是,“解手”和背手走路等习惯用语与动作,与移民的习惯有关。据有关资料介绍,“解手”一词来源于明朝时中国北方的大移民。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就把他们捆绑起来上路,这对押解的官兵来说,自然省事,但却苦了被捆绑的移民,最麻烦的是大小便,请示报告,解绑捆绑,非常麻烦。时间长了,移民懒得多费口舌,只喊一声“解手”,听者也能明白。到后来,“解手”也就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在押解途中,官兵们不仅将移民反绑,还用长绳把他们串连在一起。由于历经数月,手在背后绑缚的时间过长,背手走路已成习惯。因此,直到现在,王氏族人很多人仍习惯于背着手走路。
(三)明朝成化年间来自益都县王木匠庄子。这是六十年代垛庄王氏族人在青州王木匠村的真实见闻。据他说,很早之前就听老人们说,垛庄王氏是从益都县王木匠庄子迁来的。六十年代初,因续修《垛庄王氏族谱》,他曾与其他几人到过王木匠村寻祖,受到王姓同族的热情接待,还参加了一个逝去的同族人的祭奠活动。在此村,亲眼见过一碑上记载,一支王氏在明朝成化年间迁至垛庄,并得知此村王姓是淄川县吊桥子庄迁此,祖籍乃北直隶省真定府枣强县(今河北省枣强县)。
(四)明朝来自来自淄川县吊桥子庄,祖籍河北枣强县。此说的依据有三:一是,沂水县地名委员会1988年3月编辑出版的《山东省沂水县地名志》。志称:“(垛庄)王氏原籍淄川县吊桥子庄,明(1368--1644年)初迁此”。二是,王氏族人等人在益都县王木匠庄子所闻。三是,枣强移民史料。枣强县明初归北直隶省真定府辖治。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明初大移民”,除了山西“洪洞县”之外,另一重要集散地,则在现在的河北省枣强县。明初洪武年间,枣强与山西洪洞均设有移民机构。其中枣强籍居民,多迁往山东西北部及西部与略东一带,其中以淄博、滨州、东营、青州、德州、潍坊最多。明朝时,垛庄属莒州,莒州又归青州府辖治,来自枣强也就合乎情理了。
三、几点疑问
(一)《山东省沂水县地名志》与垛庄村名标志上记载的的迁徙时间有较大的出入。一是朝代。一个说是元朝至元年间,一个说是明朝初期。二是年代,至少相差三五十年。三是迁出地。一个只有迁徙朝代,无迁出地;一个是既有迁徙朝代,又有迁出地——淄川县吊桥子庄。四是依据一个是《垛庄王氏族谱》,另一个是则是垛庄《王氏家谱》。
(二)明朝成化年间迁徙,亦有出入。关于明朝成化年间自益都县王木匠庄子迁至垛庄的记载,与推算的始祖出生年代,没有时间上的重叠。因为,到明朝成化年间,始祖至少110岁了,已经不可能在世,甚至二世祖、三世祖也已作古,那么,始祖怎么还会拖家带口,或在子孙簇拥下迁徙呢?
这或许是王木匠村庙碑上记载有误。据有关资料介绍,青州市东夏镇王木匠村,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3年)立庙碑时称王家庄,后因村中木匠众多,至光绪年间改称王木匠村。垛庄王氏族人在王木匠庄子见到应该是此碑。明成化年早于清康熙十三年200多年,是不是立此碑时没有文字记录,仅凭祖辈口传,而出现谬误呢?或者说,只是垛庄王氏的某一个分支,在明朝成化年间自益都县王木匠庄子迁来呢?
(三)“垛庄王氏,原籍淄川县吊桥子庄,明初迁此”的说法,与淄川窵桥王氏迁徙时间,亦有令人质疑之处。据《山东淄川窵桥王氏世谱》(王克贵主修)称:始迁祖贵,明洪武初年奉朝廷迁发令,自原籍北直隶枣强县迁来淄川县丰泉乡杨家庄,即今大窵桥村。而垛庄王氏,《山东省沂水县地名志》记载的迁徙时间是明初。明朝初年与明洪武初年,又怎么理解呢?
(四)元朝至元年间说,是不是族人传称《王氏宗派之图》石碑为“圆头碑”,后以讹传讹,而演化成元朝至元年间迁徙至此呢?
(五)六世祖王伯升立《王氏宗派之图》石碑时,已是明朝嘉靖十七年,即1538年,距垛庄王氏始祖迁徙此地大约近200年的时间,当时的村名为“大明国山东青州府莒州贤和乡流泉社堕家庄”,非“躲庄”、“堕庄”或“垛家庄”。那么,村名又是怎么由“躲庄”到“堕家庄”,而后又演化成现在的“垛庄”呢?
四、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对于垛庄王氏的根源,是否可以做出以下推断呢?
(一)垛庄王氏与淄川县吊桥子庄、益都县王木匠庄子王姓同根同宗,源自北直隶省真定府枣强县,即现在的河北枣强,这一点应毫无疑问。
明朝初年,王氏祖上奉朝廷之命,自枣强县一支迁往青州府莒州堕家庄(今垛庄),一支迁往淄川县吊桥子庄;或者是吊桥子庄、垛庄、王木匠庄子三支一起迁往吊桥子庄之后不久,一支转迁堕家庄,一支转迁王木匠庄子。这是因为,一是,垛庄王氏、王木匠庄子王氏同宗同源,王木匠庄子王氏是从吊桥子庄转迁的,有史实可依,并有垛庄王氏族人在王木匠庄子与同族的交流与见证。二是,垛庄王氏,有记载是明初迁徙;吊桥子庄王氏,是明洪武初年奉朝廷令迁,应属同一时期。因为,明初可以理解为明朝初年,也可以理解为明朝初期。如果是明朝初年,与明洪武初年就应是同一时间。也就是说,垛庄王氏与吊桥子庄王氏在同一时间迁往两地。三是始祖大约出生于元朝至元元(1335年),到明朝洪武(1368——1398年)初年,年龄三十岁出头,四十岁不到,携家带口从枣强迁往垛庄,情理皆通。如果是明朝初期,那就是与同族迁往吊桥子庄之后的十年、二十年,五六十岁的始祖随子女一起转迁垛庄,也符合常理。
垛庄王氏源自枣强,但祖先或许并非枣强土著人。这是因为,明洪武年间,枣强县与洪洞县一样,作为当时的一级移民机构(或是移民的遣散地),既有本乡本土的枣强土著人,又有从河北组织的各地民众,还有卜居于枣强的流民。再就是,枣强西连秦晋,东临齐鲁,是明初由山西向山东移民的必经之地。在移民过程中,既有枣强人,又有山西人掺杂其中,构成了枣强数十万移民的迁徙规模。因此,枣强县移民与洪洞县移民一样,只是一个大的地域概念,而不一定是枣强当地人。但是,垛庄王氏来自枣强应确信无疑。
(二)其他几种说法,是否做出这样的定论呢?
元朝至元年间,虽说与推算的始祖出生年代,有时间上的重叠,但几岁、十几岁的少年始祖,只身迁徙垛庄,是不可能的。会不会是族人所传“圆头碑”,后以讹传讹,而演化成元朝至元年间呢?
明朝成化年间来自王木匠庄子之说,因为此时始祖至少110多岁了,已成古人,不可能拖家带口,或随子孙迁徙的。这或许是移居王木匠庄子的一支,在明成化年间因某种原因投亲而转迁垛庄的记载呢?
至于明朝洪武年间来自山西洪洞县之说,这是因为洪洞县移民在历史上影响之大,而且垛庄周边,甚至沂水县、山东省的大部分村庄都是山西移民的缘故,是人云而亦云罢了。
(三)垛庄村名的两个文字版本,虽说是官方资料,但仅供参考。
《山东省沂水县地名志》所载的垛庄村名资料,出自当时的一届村民委会。因为,1984年5月,在完成全县地名普查的基础上,沂水县地名委员会开始编纂《沂水县地名志》,并于同年5月8日以沂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的名义下发了《关于编写<地名志>收集有关资料的通知》(沂政办发【1984】21号),征集有关资料。其中要求村名及相关内容由各村委会填写,经所在乡镇复核后,报县地名办公室审定。这就是说,《山东省沂水县地名志》垛庄村名以及来历等,是时任的垛庄村委会上报的。地名标志所载的垛庄村名资料,出自时任的另一届村民委会。1992年设立的垛庄村地名标志,是根据县政府《关于设置地名标志的通知》(沂政办发【1991】45号)统一安排,组织实施的。其中村名标志均镌刻标准名称、汉语拼音、历史沿革、名称来历及其含义。内容由各村委会提供,乡镇审议核实,县地名办公室统一审定,统一制作,并负责监制,由各村民委员会负责施工树立。
因此,出现两种版本的第一个原因是,垛庄村两任村委会各出一辙,而且未经认真考证核实。因为现存的王氏家谱,有大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续修的《王氏家谱》,中华民国五年(1916年)续修的《垛庄王氏宗谱》两个版本。在所有的谱序中,只有大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十六世祖亮武续修之序中写道:“余族自明代籍居于垛庄,而立茔于有立子山之东麓,潍水之北涯,迄今三百余载……”。这里只是说明代籍居于垛庄,而不是明初,也只字未提从哪里迁来。况且,此说是否准确还需进一步考证。再就是,垛庄王氏的第一部族谱,即六世祖伯升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立石铭记的《王氏宗派之图》,“其地山环水绕,东有羊亭山,南至淮河龙王祠,西接基屋山,北距九岭山......”,只对村庄的坐落位置与环境的做了描述,也没有提及迁徙年代及地点。
出现两种版本的第二个原因是,乡镇和县地名办公室也没有认真审核把关。因为,地名普查以及《山东省沂水县地名志》出版在先,设置村名标志在后,垛庄村委会两次的上报材料并非出自一辙,有关部门又没有认真审核把关,这才出现了两个官方版本。
(四)关于村名之说,应由“堕家庄”演化为“垛庄”,而非“相传王姓因躲避战乱迁此,故名躲庄,后躲演变成垛”之说。六世祖王伯升立《王氏宗派之图》石碑时,自称“大明国山东青州府莒州贤和乡流泉社堕家庄人”,说明当时村名是堕家庄,而非“躲庄”、“堕庄”或“垛家庄”。而且,此时的垛庄王氏已迁来近200年,其村名不可能由“躲庄”演化到“堕家庄”,而后又演化成现在的“垛庄”。据考,堕姓虽未列入中国百家姓前三千位,但却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而且,根据当地村庄起名的规律推测,“X家庄”的第一个字,应是建村之姓氏。因此,垛庄是堕姓始建成村,并非王姓。王姓迁来时,还有堕姓居住,或者虽无堕姓,但仍叫“堕家庄”,若干年后,改为垛庄而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