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富官庄的水与山


依山而论,富官庄镇属于沂蒙山区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它地处泰沂山脉东部,西与沂山连脉,东接胶潍平原;但要按水系来分的话,由于潍河发源于其西南境,横贯北境北部旳浯河又是潍河支流,所以就属于潍河流域了。西南高、东北低的天然地势,丘陵连绵、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一方的灵山与秀水,也孕育了这块土地的历史与文明。

潍河是山东第一河毋容置疑,潍河发源地就在沂水县富官庄镇箕山西北麓,也是不容争辩的。因此,潍河无疑就是富官庄的第一河。但是,千百年来,对于潍河发源的具体位置,史籍多有记载,前人多有考证,至今尚有争论。就是不少当地人也并不知道它发源哪里,又流向何处,甚至连《沂水县志》、《沂水县地名志》等典籍史料,几乎没有一丁点儿记述潍河的文字。
在富官庄镇驻地西南有一村名叫泉头,是由马泉头、闵泉头、西泉头三个自然村组成的一个村落,村的四周为连绵的山岭,村址就坐落在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500米的狭长小盆地里,地势北高南低。闵泉头村居北,泰(安)薛(家岛)路经村前横贯东西,将马泉头、西泉头两村与闵泉头村南北隔开。村西有南北长山,称西山,为东西分水岭,也是富官庄与杨庄镇的界山。山西之水汇入沭河,山东之水汇而入潍河。闵泉头村北有小山,名云秀山,齐长城所经之处,西麓与西山相连,为南北分水岭,北水汇入漫流河。因此,近几年专家探源考察,并根据以分水岭为河源起点的原则认定,泉头村北的云秀山和村西的西山,就是潍河发源的起点。为就是说,就是在泉头村北狭小的范围内,诞生了潍河的发源之地,潍河从这里开始了她曲折而漫长的旅行。
潍河从泉头发源南流,至宝山东北麓折而向东,绕箕山之阴曲折东流,到杨廷山西麓又折向南流入莒县境。潍河在富官庄境内也是沂水县境内流长11公里,其流域范围内的村庄有闵泉头、马泉头、西泉头、宝山坡、高家石岭、王家箕山、宋家箕山、小黄崖、垛庄、解家洼等10个村庄,面积大约在20平方公里左右。入莒县境后,潍河继续南流至库山乡源河村与发源于屋山(又称五山)潍河南源——石河汇合,加上各路支流纳入已成大河,然后一路浩浩荡荡,从五莲县进入潍坊市,经诸城、安丘、高密、坊子、寒亭至昌邑入海,干流全长246公里,流域面积6376平方公里,是山东省境内最长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潍淄其道”,见于《尚书·禹贡》,虽然没有记载潍河的发源与流经,但却证明潍河也是一条古老的河流。自古以来,水以山名,潍河也应如此。《水经》说:“潍水出琅琊箕县之潍山”,而《淮南子》对潍山之名做了进一步的解释:“潍山,曰箕屋山,曰复舟山,盖一山三名也。”《说文》说:“潍水出琅邪箕屋山”。因此有人断定,箕屋山就是古潍山,也有人推断古潍山就是云秀山。但是,自古以来潍河源头没有一座山叫潍山,也没有一座山叫箕屋山,箕屋山是箕山与屋山的合称。潍河有二源,南源在莒县境内的屋山南麓,称石河;北源乃正源,发源沂水县富官庄境内的箕山。由于箕屋二山都是潍河源头,所以潍山乃屋山音转之误。至今,潍河所流经的各县县志,记载潍河的发源地,也都指称莒县北部的潍山、箕山或箕屋山。
“潍河,或作‘潍水’,又作‘淮河’。‘潍’或‘淮’字,《地理志》和《说文》皆读作‘维’,是潍水北源,始自沂水县富官庄镇境内箕山西北麓”,这是《莒县志》关于“潍河”一词的记述。“始自箕山西北麓”,既尊重了客观实际,也没有完全否定地理史籍,是一种比较含蓄而恰当的说法。如今潍河上游沿岸百姓仍习称淮河,所以,有上淮下潍之称。
在富官庄镇境内,浯河不论河水径流量还是河道宽度,都是潍河的好几倍,流长也绝不亚于潍河,按说它应该是富官庄的第一河。但是,由于它是一条过境河,而且又是潍河的支流,所以只能屈居第二。
浯河发源于圈里乡太平山,有东西两个源头:东源在上二郎峪,西源在红石峪,两水在小弓河村汇合,流向自西北而东南,从圈里与富官庄搭界的石壁口入境。石壁口,两山雄踞对峙,高耸而又险峻,形成了高45米,宽35米的峡谷,故名,也是当地一大景观。在其之东有东石壁口村、西石壁口村。西来浯河之水,夜以继日,奔流不息,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富官庄人,也曾给两岸的人民带来过灾难。农历1937年6月25日,由于洪水暴发,西石壁口村被淹,造成了大量房屋被毁、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洪水过后,部分村民或南迁或北移,所以有了现在的躲水庄、小北庄两个自然村。在富官庄境内,浯河自西向东流经西石壁口、躲水庄子、东石壁口、抬头、抬头尧、宋家庄、范家庄、杜家沟、桃洼、苗家河等村,至朱双村东北出沂水境,沿诸城、安丘边界而东而东北流,在安丘市景芝东北入潍河。
潍河浯水,滋润着富官庄这块古老而又富饶的土地,并孕育了这里的人类文明与史前文化。何家庄子姑子顶遗址、抬头遗址、官庄村凤台遗址,既有新石器晚期的龙山文化,也有商、周、汉、唐时期的文化遗存,时间长达两千多年,从而也就证明了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活,是中华民族古老东夷文化的组成部分。
漫流河、林头河,是浯河在富官庄镇境内的两大支流。漫流河,发源于杨庄镇邵家楼村西北,流向西南——东北,经张家石岭、西漫流、东漫流、大庄子、官庄入浯河。林头河,过去曾称北流泉河,从本镇东南的墙框村发源,自东北向西南流经经石匣、东得水,在西得水村南折而向西北,经刘家后沟、林头至官庄村东北与漫流河汇合流入浯河。
山多,泉也就多。在众多的山泉中,西泉头村的古泉堪称富官庄第一。西泉头村,位于3个泉头村的西南部,紧依西山,此段山上柏树森森,蓊蓊葱葱。村前有一极旺的山泉,四季涌流不绝。闵泉头村《闵氏族谱》载:“明嘉靖九年(1530),(闵氏)自济宁迁居此,村西南有山泉,是潍河源头”。《重修莒志》载:“潍水在州西北一百里。今泉头庄西山下有泉,渟泓,深二丈许,土人指为潍水源……。此泉已砌为井数百年,深约5米,井口约一米见方,冬夏水温依旧,清凉滑甘,啜之如饮琼浆,余流溢出,东流入潍。
北流泉,在刘家后沟村南,以泉水北流而得名,早年泉畔建有道观,并有二层观音阁。“众山环抱,群峰拥起,周围俨若画屏,中则水势涌出,远闻若龙吟鲸号,近观则吐玉喷珠,浩浩北逝,而归于浯水,盖亦擅明秀之极致矣”,是《修建观音阁碑记》对北流泉景致的盛赞之语。道观因有泉而建,泉由道观而声名远播,香火曾盛极一时。解放后,道士还俗回家,庙宇也就颓废了。在战天斗地的年代,北流泉被改造成了大口井,千百年的自然造化,从此消失贻尽,荡然无存,令人遗憾。前些年,有道徒倡导又修建了几间红砖瓦房作庙宇,香火又渐渐地旺盛了起来。但泉已不复,庙阁不再,也无传经布道之人,在短暂的喧嚣与香火之后,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使人心里总是有些另样感觉。好在清康熙年间的碑碣还在,见证者北流泉的历史与沧桑。
在西漫流村西的庙沟有一泉,泉水很旺,水流漫溢而成小河东流,所经村以此得名漫流,现有东、西两村。庙泉水是漫流河的支流,上世纪七十年代横截庙沟,建起了一座小(一)型水库,既拦洪蓄水,又灌溉养殖,一举多得。此处还出产上水石,只是现在已经淹到水库底里无法开采了。庙泉水温低,水质清澈,入口甘甜,是少有的优质饮用水源,有人早已经在那里建起了纯净水厂,冠名“妙泉”,十分畅销。
有人说,杨廷山有三泉,实则不止。在山南麓有村叫惠泉峪,听村名就知道肯定有山泉,当然那里已是莒县地界了,咱不多说。在富官庄境内,山南的半山腰有一泉,无论春夏秋冬,不管天气再干再旱,泉水一直细流潺潺,并且还有螃蟹生活在那里呢!在山的东北麓,泉成小流,其下就是得水水库,小溪西北流至西得水汇入林头河。在山北麓的石泉府,不仅有泉,泉水能治百病,还有奇石洞府,那里边住着神仙,护佑着那一方的百姓。十里八乡的人,经常到那里或祈福或还愿,尤其是清明节,香火兴隆,善男信女,频频祭拜,热闹非凡。
泉由山生,水泽于人,因此也有村以泉而名。有西山下有古泉,曾被称为潍河源头的闵泉头、马泉头、西泉头,还有村南山崖下有泉而得名的泉子崖村。青龙沟村,西岭下一沟蜿蜒似龙,沟一端有两个并列的小泉,似龙眼,以此得名青龙沟……箕山周围多泉,泉无名而水流又小,看似微不足道,但浩浩潍河之水不都是由像箕山周围那样的小泉一样的涓涓细流汇聚而成的吗?
水是富官庄的血脉,山则是富官庄坚强的骨骼,而鼎足而立的箕山、杨廷山、卧牛城,就像忠实的卫士一样,日夜守望着这片古老的土地,护佑着那些勤劳善良的人民。
杨廷山,位于镇境东南,是沂水、莒县的界山。它不仅是齐长城东段复线的汇合点,也见证了齐长城兴废。相传战国时七雄争霸,为防止楚国进攻,齐王命令在齐国南部边境修长城,其中从穆陵关向东由杨廷将军监修。杨廷考察认为,沂水段山山相连修筑长城易守难攻,国界线则多平原不易防守,因而应在杨廷山以东沿山势经光光山向北修长城,可以更好地防御楚国。杨廷把想法写成奏章上呈齐王时,不料被奸臣扣留。因久不见回信,杨廷以为齐王默许,便开始按计划修建长城,当向北修到摘药山时,奸臣才把奏章交给齐王。齐王看后勃然大怒,下旨将杨廷斩杀在工地。后来,沿平原国界线修筑的长城刚刚修好就被攻破,杨廷在山地修建的长城,则成了阻挡楚国进军的最后屏障,并且最终保卫了齐国的安全。为纪念杨廷将军,人们把杨廷被害的山称为杨廷山,杨廷将军驻扎过的村庄叫杨廷官庄。今天的杨廷山一线,还有保存比较完好的城墙。
光光山,在杨廷山以北,紧邻泰薛路,再北是炉山子,也是齐长城复线上的重地,过去曾有城堡修筑其上,上世纪七十年代还有大面积的遗址,可昔由于开山采石,山已经去了一半,城址也早就不存在了。光光山就是光光山,杨廷山就是杨廷山,没有杨廷山又名光光山之说,但杨廷也有称为杨亭者。《沂水风物》(沂水县文史资料)收录的王怀寿老师整理的《杨亭山的传说》一文,称将军为杨亭,山为杨亭山。
卧牛城,雄踞浯河南岸,海拔349.2米,是浯河南岸富官庄段的第一高峰。山顶状似一头卧牛,山体如城墙一般,故名卧牛城。卧牛城山顶绵延平缓,当地人又称平顶山。
卧牛城不仅形似卧牛,而且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浯河岸边跑来一头金牛,人们都想逮住它,可当要追上的时候它却跑得早就不见了踪影。后来,人们把金牛吃过草的地方叫“草场”(草场村),把想用围栏想逮住金牛的村子叫“栏上”(岚上村),金牛留下一个个大蹄印的小山就叫“金牛墩”,金牛被抓住耳朵差点没逮住的地方叫了“牛耳官庄”;还有想“裂住”金牛但也没有成功的那个地方,叫了“裂庄”(李尔庄)。三番五次未果,人们也就不再逮它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发现那金牛早已没了踪影,但是在它曾经休息过的地方,却高高地凸起了一座形似卧牛的山峰,这就是今天的卧牛城。
有人说,卧牛城之所以叫“城”,是因为齐国大将军杨廷曾在此修筑长城,并在此屯兵御楚,这话一点也不假。卧牛城南连杨廷山,北隔浯河与摘药山相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杨廷将军经此修筑齐长城复线,据卧牛城天险,扼浯河要塞,确保了齐国东南边境的安宁,足以证明杨廷将军的战略眼光。新莽天凤5年(18年),樊崇(今范家庄人)在卧牛城上聚众百余人,拜将祭坛,挂帅举旗起义,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赤眉军。清咸丰年间,为防捻军侵扰,周围乡邻31人集资买地,在卧牛城上广建屋舍,囤积粮草,作为栖身之所,据城抗击捻军,受到莒州官府表彰,载入《重修莒志》。
如今的卧牛城,当年的齐长城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痕迹,现存的只是人们躲避战乱留下的城墙、山门,以及房舍的断壁残垣,还有清同治年间附近村民集资买山置地、躲避战乱的石碑。碑文如下:咸丰十有一年春,蛮匪突入山东,杀人放火,掳掠男女,所到之处,财物一空。幸喜卧牛城,四维人和,大会浯阳,修筑围墙,经营日成,门开休生,天保当居,小丑远亲而逃匿,大叛闻风而自寒心。至同治元年,群庄共议,凭束钱九十三千文,伙买谭修□、□化成、杨永魁等山地数片,合成一统,围墙内外,连荒带熟,约有五十余亩,以定躲难栖身之所……。
箕山,又称潍山或箕屋山,因典籍记载系潍河之源而名传古今。山体呈东西向,长约3公里,海拔353.3米,远望像个簸箕,故名箕山。北山脚下有村王家箕山,东麓是宋家箕山,村以山名。山的周围多山泉,涓涓细流汇入潍河。史料记载,山南麓曾有古箕国,西汉在此置箕县,东汉并入东莞,遗址就在今莒县东莞镇大沈庄村前。因此有人认为,箕山之名与又箕国(县)有关。
箕山之西的宝山,海拔389.6米,是富官庄的第一高峰。宝山,过去因山上茅草甚多称为茅山,依山而居的村庄称茅山坡。远望茅山,就像是一个倒扣的银坨子,后演变为宝山,村也易名宝山坡。位于潍河之南的箕山,通过宝山西南与屋山、西北与泉头西山连脉,群山连绵起伏,潍河蜿蜒流淌,山水相映,树木葱茏,试想当年那里的风景是多么优美,令人流连忘返。难怪明临江(今江西新余市)举人陈重器有诗赞其曰:连绵山势相延属,皎皎青辉散林木。野老凌晨砺斧斤,村童向暮驱牛犊。坐招远树来清风,结伴闲云出幽谷。数声短笛手中吹,尽是人间太平曲。
箕山,还是富官庄首次建置行政区使用的名称。1943年3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决定,在鲁中和渤海根据地的莒县、沂水边界地区设立莒沂边县,其辖由原莒县四、五、六区划出的部分组建的雪山区、棋山区、峰山区、东莞区、箕山区,以及由原沂水县马站区划出的杨庄区、浯河区。箕山区是由原莒县五区的60多个村庄,加上原来属于沂水县的3个泉头组建而成,始成现在富官庄镇的规模。箕山一名,自1943年3月设立政区始称,到1958年3月改称官庄乡,虽然归属从莒沂边县到莒沂县又沂水县,几经变迁,一直使用了整整15年。箕山,今天已经成了富官庄小米农副产品的一张名片。
水是富官庄的脉,山是富官庄的魂。山水永在,魂脉长存,一代又一代淳朴善良的富官庄人,用勤劳而又灵巧的双手,在灵山秀水之间描绘出了一张有一张美丽的画卷,期待着四海宾朋前去观赏。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