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故里 金朝旧都 哈尔滨阿城的端午习俗


去年在茂名看《满江红》时,看到个笑话,坐标辽宁的一个哥们儿说,一群人在电影院热血沸腾的想像岳飞一样抗击金人,回家一百度,发现自己就是金人。

哈尔滨阿城区的阿什河畔,就是女真肇兴地,900多年前(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此立都建国,古称上京会宁,而后发展壮大,灭辽和北宋,迁都北京。

阿什河,黑龙江支流松花江南岸支流,古称按出虎水。“按出虎”是女真语“金”的意思,阿什河也称“金源”。
虽后来被蒙古所灭,但女真后裔努尔哈赤统一女真,400年前在辽宁建立后金,后改国号大清,1644年入关并统一全国。
女真最早称肃慎,战国后改称挹娄,隋唐称靺鞨,在白山黑水建渤海国,当时向唐进贡的黑水靺鞨自五代时改称女真,一直沿用至明末。

位于阿城区的金上京博物馆,介绍了金的历史。




满族服饰,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了,清朝灭亡不过100多年。

哈尔滨阿城区有个比较特别的活动,每年只有一次,就是在端午节当天早上,整个城区的解放大街会封路变成步行街,路两侧摆满了摊位,卖什么的都有。

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上街,拿一把艾蒿,再拿几个五颜六色的纸葫芦,系五彩线,无论男女老幼,人人如此。
这个习俗至少百年以上,我问了一些六七十岁的人,都说不清这个习俗的原委,从他们小时候就是如此。
我在网上也几乎查不到信息,只是看到一篇故事。

清乾隆年间,阿城清真寺建立不久,从外地来了一位阿訇伞士豪,此人精通阿拉伯语、熟知经文、医术高超。他因治好了一个大官,救了他的命,大官要封赏他。他却不要名利,在城西骑马跑了一块地,建为回族墓地安葬先人。清真寺和这块回族墓地至今仍是阿城比较重要的地标。
不知从何时起,端午节人们就会从各处汇集到这块回族墓地,随手从墓旁采下蒿草,把这里当作广场,在这里打招呼说笑,挤满了人,成为这座小城一年一度的盛大集会。
阿城附近的山水极好。




端午时北京已经40度了,黑龙江是避暑的好地方。

这里的秋天会色彩斑斓,特别美。

炙子烤肉也是北京特色,炙子就是这个铁盘,北京的烤肉季、烤肉宛起源于清代,但现在太贵了吃不起,想吃的可以去虎坊桥的烤肉刘。
炙子烤肉其实是满族人带入北京的,根儿还是在东北;北京的涮羊肉,是元代蒙古人带入北京的;北京烤鸭是朱棣迁都时从南京带到北京的,北京没有自己的菜系,所谓的北京菜,其实是鲁菜。真要说正儿八百的北京吃食,卤煮爆肚,是穷人吃不起肉变着花样儿收拾下水,都出自老南城,相比味道,更多是情怀,这情怀现在也很伤人民币。
可能也是因为出自北京这个美食荒漠,我才能对大江南北的美食趋之若鹜,很少挑肥拣瘦。
人类历史就是不断地争斗和融合,民族融合、菜系融合,民族矛盾都是统治者用来忽悠老百姓的,给谁上税不重要,只要能好好活着,活不下去了,自己人也会闹。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