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阳光明媚,积在室外空调上的雪全化了,明天也将恢复上学。
儿子终于在周日下午开始认真地补他的网课和作业,看着小小的人儿一本正经地坐在写字台前,和在圆明园雪地里打滚的他判若两人,觉得好有意思。
这场大雪我们没有错过,在我心里,一两天小学的课可以补,雪化了就不知道下一次再是什么时候。有些事物,必须毫不犹豫地牢牢抓住、即刻践行,等就是遥遥无期。
童年错过,可就真回不去了。
我小时候,远不如现在卷,但我跟身边的很多孩子也不一样,我什么特长也没有,不会唱歌跳舞、不喜琴棋书画,别的孩子在上各种课外班兴趣班时,我就在大野地里疯跑,蚂蚱蛐蛐、蜻蜓小鱼,我是没少逮。
如果说除了吃喝玩乐还有什么兴趣,那个连BP机都没有的年代,也就是看闲书了,那可能是我唯一的爱好。不过我看书也很随意,只看自己爱看的,四大名著不看,武侠言情不喜欢,是不是儿童读物也不管,我最喜欢的还是各种现代文学小说。这类书往往都有着大量生活状态的描写、情节会出现巨大的反转,悲剧结局居多,我文字里那种莫名的忧郁与此有关。
这些难言好坏,只是造就了这个我。
有人以弹琴疏郁,有人作画平复,或用下棋消磨时间,文字则是我几乎唯一的出口。
都说写作坚持不易,能几乎每天写很难做到,可若喜欢就谈不上是在坚持。我也不是非要每天写,前一阵沉迷游戏啥也不想也就没日更,现在游戏打完了,无所事事,就又捡起来了。
对孩子也是一样的,我带他出去,逛国家博物馆、去圆明园玩雪、到什刹海遛弯,是因为他喜欢,我知道他就算坐在家里的写字台前,心也早就飞到外面去了。小学的网课能上多久呢?一天加一起不超过俩小时,大部分时间还是在家刷Ipad,或者稀里糊涂一天就过去了。
这样的一天,在他的童年里毫无记忆。
可我希望给他留下可以回忆的美好。无论他未来经历什么样的苦,童年的幸福都可以给他抚平伤痛的力量,无论在何样的绝望中,想起2023年的冬天,都会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一笑抿哀愁。我希望他后面的人生只要再见到雪,回忆起的都是快乐。
他刚出生时,我不是这样的,初为人父的我按惯性用我爸对我的那套严父的方式苛责他,不听话一巴掌下去白白的屁股蛋子上就是五指红手印。现在想来,他凭什么听我的,他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我除了引导和说服,一切行为都仍是由他决定并做出。
人人皆是自私的,我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也是。只不过这种自私表现为付出,源于当父母看到子女快乐时自己哪怕奉献也是快乐的。我有一个包子,哪怕我很饿,我给儿子吃掉得到的快乐大于我自己吃掉,归于根本我还是为我自己,但问题是,儿子可能根本就不爱吃包子。
这是当今父母与子女关系中最大的问题。
包括我今天给他的,先决条件是他是否愿意接受。以前我们关系不好,我强压给他很多他抵触的东西,他不愿意和我独处。现在他晚上睡不着都来我屋找我,他接纳我给他的。
这个包子,问他不吃,我就自己吃啦,干嘛非以奉献之名,掩盖自私之本,空余自我感动。
学习亦然。部分家长强压孩子学习,是自己学得混得不咋地,寄希望于孩子出色,可以换取和别人攀比谁的孩子更优秀的虚荣;还有部分人,是因为自己曾从中获得了回报,认为这是一条绝对正确的道路,经验主义也是人的自我局限,时代不断改变,何来绝对正确。
我高中时热爱文学和历史,高考后填报志愿时我爸让我去学金融而不是中文,理由是中文没前途,我听了,可我从来就没喜欢过金融。26岁时我从银行辞职去了当时的小公司腾讯,我爸为此一年不理我,直到我又离开腾讯回到金融行业他才喜笑颜开。多年以后,干金融的我赔掉了家里一套房,腾讯已经如日中天,他说当初你若留在腾讯也挺好,我一句话也不想再说。
今天我人至中年,他仍总是试图强压我,认为我每天写这个破东西是不务正业。从结果看是的,这养活不了我,但我知道自己要什么,我已经起起伏伏在社会上走了一遭,我从未如今天般坦然。
亲情不应是桎梏,而是眷恋。
当我经历至暗的绝望,最后挽留我的是对父母的担心和不舍。我知道曾经的幸福于对抗当下的无助有多重要,人活着只因“希望”二字,希望源于曾拥有的美好,父亲纵容我在大野地里疯跑而不是强按着我去学才艺的日子,才是我体会过并留下希望种子的“人间美好”。
这世上有未曾体会过美好之人,选择自行了断是解脱,不是懦弱。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孩子不上网课,第一天他没有网课只有作业,后面两天的课都不是实时课。我觉得去玩一场雪的意义不是一堂网课能相提并论的,今天雪已经没法玩了,他在很自觉地补着课,他知道明天开学了有些事不做老师会收拾他。
人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驱胜过一切胁迫,被强压着做任何事,都不会开花结果,纯属互相折磨。他的人生未来有无数的人将折磨他,我不能在他的童年做那个第一个折磨他的人。
他们的时代,有他们时代的路径,不会和我的时代相同,我不会犯我爸那样的错误。我有我兜兜转转又绕回的在高中时就想走的自己的路,我也不想为儿子去彻底牺牲自己什么。父子,也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羁绊与生俱来,却又各有各的人生。
我不喜欢卷,不喜欢为别人的看法左右,我从小就知道有些人惯性为吃屎都要吃屎尖,我没那个兴趣。但我儿子跟我不是一样的人,他喜欢钱,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凡事都争强好胜。那便随他,也许他的人生这样的方式是对的,又其实根本就没有对错。道理不是别人教的,是自己在头破血流中认知的,道理也不是一以贯之、适用万物的,一切因人因时因地而变。
今天我俩都爱雪、都喜欢吃大肘子,那我俩就一起做都喜欢的事;明天他长得比我高了,瞧不上我的超脱,想去奔功名利禄,那我就支持他去奔;后天他被磨得体无完肤,伤痕累累重新想回到少年的时光,我炖好大肘子,还在这里,除了苍老一些,一切都没变。
就像我离开的那段日子,他也在等着我归来。
从圆明园回家的地铁里,我俩相倚而坐。我翻看公众号后台,看两年前的那些文章,他说你那个时候只有几十个阅读。我说是呀,偶尔一篇过千我就欢欣鼓舞了。他说现在比那个时候好多了,我说当时可是看不到今天的,关心我的人来告诉我,你不该这样、该那样,可他们不是我。
我一直相信我的文字有价值,没人看也没关系,它们就摆在那里,以后会有人回去看的。
期末还有不到一个月,然后就是寒假。
我已经跟儿子说好他一放假,我俩就开车去海南。我要开始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