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昨天吃完丸子汤,在太原的大街上溜达,遇到新华书店打折卖书,就过去翻了翻。

看到这本《浮生六记》,翻看之下,爱不释手,又挑了另外两本,五折,一共24元。这本《浮生六记》原价12元,打完折只要6元,它能带给我的快乐,可千百倍于它的价格。
我到太原,正好有原来单位的两个兄弟在此出差,下午我就跑到他们的酒店,他们出去谈事,我一个人在酒店待着。
屋里都是吃的,点心、水果和瓜子花生,我烧了壶水沏了杯茶,痛痛快快的洗了个澡。

有单位报销的酒店可比我自己订的酒店舒服多了,午后的阳光明媚,我洗了个苹果,它通红可爱又酸甜。
《浮生六记》的作者是清代一位不出名的寒士沈复,成稿于1808年。但这本书籍籍无名,如果不是机缘巧合,这些文字早就消散于世间,无人知晓其和其作者存在过。
40年后,甪直小文人杨引传在苏州闲逛,在毫不起眼的小摊上发现了《浮生六记》四卷残稿,读过十分喜爱;又过了30年,杨引传把《浮生六记》这四卷残稿交给上海《申报》馆,作为《独悟庵丛钞》里的一部分刊印,这才使得此书得以流传。
即便如此,此书的后两卷也早已遗失,再未现世。现存的后两卷,是后人伪作。
对于作者沈复,如果不是他出于记忆和怀念的目的写了这样一本自传,也没人知道他的坎坷生平,更不会知道他有位叫陈芸的爱妻,两人两小无猜,一见倾心,又有共同的生活理想和兴趣爱好,一起赋诗论文、邀游山水,过着虽清贫却其乐融融的生活,是一对神仙眷侣。可惜好景不长,陈芸去世后,沈复颠沛流离。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卒年不详,约在1825年之后。沈复生于文人之家,少时曾奉父亲之命,在安徽绩溪、江苏青浦、扬州等地做幕僚。这段经历对沈复影响极大,他从此不愿入仕,想以经商,或卖字画为生,但未能摆脱生活的窘困。沈复与妻子陈芸感情极深,两人相濡以沫,陈芸聪慧贤淑,却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嘉庆十年(1805年),沈复离开家乡到四川投奔友人,此后辗转安徽、湖北多地。
《浮生六记》是沈复在他46岁这一年所著。嘉庆十三年(1808年),沈复随使团出使琉球,在琉球共四个半月。正是在这段时间内,沈复回忆起过往,有感于“苏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乃作《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浮生”二字,典出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原有六卷,现存前四卷。
卷一《闺房记乐》描述了作者与妻陈芸闲居沧浪亭畔时,每当花开月上,夫妻对酌吟诗,怡然自得的生活。
卷二《闲情记趣》叙述了作者在生活穷困中,曲尽文酒流连之乐,赏玩花卉虫鱼,布置各种赏心悦性之具,凭着爱美的心性,领略无处不在的一种真趣。
卷三《坎坷记愁》记述了爱妻陈芸天性浪漫,不容于封建大家庭,两次遭逐,飘泊无依,穷困潦倒。颠沛流离中陈芸病死他乡,不幸其父也离开人世。作者奔丧归来,兄弟失和,惨遭家庭巨变。人生坎坷,备尝艰辛。
卷四《浪游记趣》记载了作者游幕作贾,遍历风景名胜,记下了各地的美丽风光。
这部书被誉为晚清小红楼,一方面是因为沈复与曹雪芹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人到中年家道中落;另一方面和《红楼梦》类似,成稿后遗失,又都有人以作者之名撰写续作。
《浮生六记》的动人之处,是真实生活的记录和真情实感,一对相爱相守、相知相伴的夫妻,安贫乐道,把困顿的生活过得诗情画意,让后人艳羡不已。
这本书于我而言,读来是一种享受,又似一盏明灯。
晚上,跟两个哥们儿蹭了顿羊肉大餐,然后在汾河边走了许久。
汾河宽阔而平缓。两岸霓虹绚烂。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