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曾用“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这样一句诗句描述古时的饮食圣后,那么雕胡饭究竟为何物呢?其实它就是位列“六谷”之一的
菰米和小米一样属于稷类谷物,都是我国古代主要粮食作物。
黑若沉云的菰米
菰米的外表非常特殊,呈长条形、玄黑色。菰米曾位列“六谷”之中,这并非空穴来风。东汉经学家郑玄注“六谷”为“稌、黍、稷、粱、麦、苽”。而黑若沉云的菰米就是稷类谷物的一种。
古人也称其为“雕胡”,根据文献显示,古人食用菰米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古人想要食用菰米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毕竟菰米曾是周代皇帝的御膳之一。
菰米深受古代人民喜爱,就连杜甫也曾盛赞“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准确来说,菰米是一种从菰属植物上获取的果实。菰的果实由谷壳与颖果组成,脱壳后的颖果,就是古人钟爱的菰米。谷壳硬质,呈淡褐色,它们紧紧地包裹着颖果,保护果实。颖果通常浅棕色,长约10mm,它们极易脱落,却不易收集。
因此,古人想要吃上一顿香喷喷的菰米也需要颇费一番精力。
菰米生长于水深1.0米至1.5米地带的水边、沼泽、湿地,如果所处的环境富有腐殖质更好。乍得一看,菰米植株嫩绿纤细,又生长在水源之中,经常会有人将其认错为水稻。
菰米的根系十分发达,可以牢牢地吸收营养、锁住水分。它们的根系分为地下茎部分和地上茎部分,地下茎为匍匐根状茎,地上茎则为不定根。
菰米作为曾经的“六谷”之一,其种植领域遍及大江南北,除了西藏是例外。中国菰资源非常丰富,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种植。它们广泛地分布在湖泊、沟塘、河溪之中。
随着种植的普及,菰米逐渐从皇室膳食推广至寻常百姓的餐桌中。尤其是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更是种植菰的宝地。因此,菰米在历史上,也是许多南方人的主粮,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
“消失的菰米”
那么,优点如此之多,又坐拥上千年历史的古老粮食品种,为何就这样消失了呢?这主要受制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菰米收取不易,产量又低,跟不上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二是水稻的异军突起,极高的产量、优质的米粒以及喷香的口感获得老百姓的追捧。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菰米被取代似乎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稻谷收成时间缩短,产量高,应用面广,是一件实力全方位碾压菰米的极佳“替代品”。相比较之下,菰米的成熟历程就艰辛多了。菰米多集中在秋季成熟,而且是以分批的方式。
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大片稻田丰收的场面,对于菰米来说是难得一见的。因为它们基本是“熟一粒掉一粒”,一批菰并不尽然在同一时间“瓜熟蒂落”。这为菰米的规模化采摘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后来,随着人们种植水平的提高,水稻种植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很多地方盛行围湖垦田,大面积种植水稻。水稻种类也在人们的需求中变得多样化,在南方某些地区,水稻甚至能够达到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的程度。
菰米竟成了“镀金海归”?
日久天长,水稻已经成为纵横南北家庭餐桌的主食。人们几乎都已将菰米遗忘,就在这时,号称美国进口的“谷物中的鱼子酱”菰米居然又出现在国内。它们不仅镀了金,就连名字也改了,美其名曰“野米”。
一种叫做冰湖野米的外国进口高级粮食奏响了“登陆”我国的号角。铺天盖地的广告,各种高大上的疗效,描述得天花乱坠。
一把黑长黑长的野米,居然能卖出成百上千的高价。很多崇尚外国养生理念的消费者纷纷“中招”,自愿掏腰包购买这天价的高档粮食。
都说“旁观者清”,有人就好奇了,袁隆平先生煞费苦心培育出来的“本土水稻”怎么就比不过这区区的“舶来品”了?于是越研究越感觉到不对劲,所谓的“进口野米”不正是早就被咱老祖宗淘汰的菰米吗?
虽说,菰米的蛋白质、纤维都比大米含量多一些,但也并没有什么过于出神入化的奇效。但是,根据市场平均售价反馈,仅1斤北美野米就售出了超过100元的价格。
在高水平的包装以及炒作之下,外国野米的名声越来越多,价格甚至一度虚高,远远超出了原本的价值。然而“外国的月亮并没有比较圆”,消费者还是应理性、客观地看待。
菰米价值知多少
菰米究竟有没有奇效?根据青岛特种作物研究中心张忠锋所长科普,菰米是一种高蛋白、低脂的健康食品,富含γ-谷维素、γ-氨基丁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可见,菰米的价值确实不低,但是并没有像传说中那样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并且,菰米还有着较为广泛的用处,比如菰红素可以当作纯天然的食品染色剂使用。除此之外,由菰产出的茭白,在淮安极富盛名,兼具经济价值与历史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菰米并不是因为“无用”而退出历史舞台,而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大,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独特的气候地理。菰米并没有那么强的普适性和高产量迎合人们的需求。
反倒是水稻大米较好地调和了这些矛盾。用菰米煮饭也比大米煮饭耗时长,需要提前浸泡5小时至8小时软化,然后烹煮。人们还会用菰米酿造特殊的酒、醋,制作一些美味可口的菜品等。
除此之外,菰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比如菰身上的耐深水、抗稻瘟病等等特质研究成果,对应用到水稻育种中具有前瞻性的作用,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