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猴子为食的猛禽!食猿雕在丛林中猎杀猴子,先啄眼睛再一爪爆头


相信儿时的动画片《黑猫警长》中的大反派——白色的食猿雕给大家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是心理阴影,而它的原型确实存在于深山老林中,且给生灵们带来不小的伤害。

丛林中的飞禽走兽相生相克,彼此都是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组成了这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这本来是不足为奇的事情。但是,食猿雕猎杀猴子的手法却令人闻风丧胆。那么,食猿雕究竟有什么捕猎的“独门秘籍”?为什么它要对猴子下手如此之重?

食猿雕的身世大揭秘
食猿雕属于鹰科的大型物种,体长超过90厘米,体重约为15斤左右,被冠以“雕中之虎”的美誉。它们的腹部呈米白色,身上是棕褐色的羽毛,生气或警觉的时候冠羽会张开呈爆炸状,像一只开屏的孔雀。

它们对生存的领地的自然条件比较苛刻,通常一对食猿雕要占领超过30至50平方公里的森林,而它们的栖息地多数分布在菲律宾的热带雨林地区,还被供奉为菲律宾的国鸟。
当他们展翅高飞的时候,双翅的宽度可达到2至3米。在地面上劳作的人们乍一看天空突然变阴暗了,还以为是被什么东西遮住了,抬头一看,很可能便被一个庞然大物所惊吓到。

食猿雕的尖嘴呈黑色,是它们在捕猎时最重要的利器,也是防御和进攻的武器。一旦战利品即将得手,它们会立刻用嘴啄瞎动物的眼睛,使之失去辨别方向的能力,正当它们犯迷糊的时候,出其不意攻击它们的要害部位。

此外,食猿雕的自然繁殖率极低。不仅一次只能产一胎,而且幼仔长大到独立行走需要长达2年的时间。其中,由于森林锐减、外界侵害等各种原因,夭折的可能性极大。当幼鸟能够独自飞翔后,父母才能在第二年再次修建新的巢穴和繁殖。可见,新生命从孵化到成长的过程十分不易。
极其惨烈的捕猎过程
食猿雕的菜谱可谓是丰富多彩,野兔、野猪、蛇类等动物都是它“光顾”的对象,而捕食的猴类以猫猴、猕猴为主。有些居住在离人类活动范围不远处的食猿雕,也会偷袭庄稼、鸡鸭等牲畜,此时人类对于它的进攻行为往往是无可奈何,只能自认倒霉了。
在热带雨林中,由于食猿雕缺少天敌,所以它就具备了“为非作歹”的天然优势。

猴子身材短小,身手敏捷,能够在茂密的树冠中随意穿梭,也可以以此为掩护,从而躲避食猿雕的追捕。
在一次生死的博弈中,假如有猴子侥幸在食猿雕眼皮底下溜走,它们还会发出叫喊声,嘲笑它的失败与无能。被激怒的食猿雕又开始“怒发冲冠”了,但也只能抱着“看不惯它,又杀不了它”的无奈悻悻离去,琢磨好下一次的作战策略重头再来。

但是,猴子一旦被食猿雕抓住后,后果就极其残忍了。只见,食猿雕从蓝天俯冲下来,用锐利的爪子钳住猴子的身体,拖拽到它们的巢穴里,然后用嘴把它们的眼睛啄瞎,直到其失去反抗的能力为止。接着,食猿雕静静地在一旁把它们撕成肉条,享用着来之不易的美味佳肴。

此外,食猿雕的智商不亚于猴子,它们十分讲究作战技巧。
通常在一次捕猎过程中,会有至少两只食猿雕同时出动,采取东东西击的策略:一只在别处发出声响,吸引猴子注意,把猴子折磨得晕头转向;而另一只则趁其不备突然从另一侧从天而降,给予其致命一击,让猴子防不胜防。
广袤的热带雨林中,经常能够听到猴子最后的“遗言”,其声音凄惨异常,响彻云霄,哀转久绝。

食猿雕背后鲜有人知的故事
那么,如此性情凶猛的物种,会给人类带来威胁吗?
远古时期,由于人类还不具备制作兵器防身的能力,就经常受到它的攻击。当食猿雕从空中高速俯冲下来时,在重力的作用下,可把人砸晕。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经常受到它的侵害,致使生活都不得安宁。

但在科技发展迅速的今天,食猿雕却对人类的活动避之不及。原因之一是人们大肆砍伐森林,严重破坏了食猿雕的栖息地,也就造成了它们的数量不断减少的局面。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仅剩300多只食猿雕,他们正处于灭绝的边缘。菲律宾把它列为濒危动物,为了保护它们才选举它们为国鸟。并颁布相关政策保护食猿雕的栖息地不受人类活动干扰,比如私自捕杀食猿雕的人将面临的是罚款或是拘留的惩罚。

此外,食猿雕也有“铁汉柔情”的一面。它是个对伴侣十分忠诚的动物,它们坚信一生只爱一个雕,一生只能有一个配偶,并且繁殖率较低,导致了它们的后代数量不多。
雌性食猿雕需要进行60天的孵化过程,才能迎来幼仔的诞生。期间,雄性会承担起父亲的责任,每天兢兢业业地外出捕食“营养品”,养活一家三口。在此之后,父母会给幼仔无微不至的照顾,直到它翅膀变硬,能够成为“独行侠”为止。

食猿雕分布于菲律宾的热带雨林中,其自身特质和攻击能力让它们在捕猎时如有神助。而作为猴子的天敌,为了让猎物更容易顺服,它们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坚硬的嘴部将猴子迅速啄食,也因此塑造了一个残暴的形象。

但在“凶神恶煞”的形象背后,食猿雕也有对待伴侣和家庭的柔情。此外,食猿雕在极其濒危的边缘试探和等待着,它们的生命和栖息地亟需人类的保护。感谢您的阅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