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下去倾家荡产的“切糕”,如今已明码标价!为何无人敢买了?


“天价切糕”后遗症居然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曾经“价值16万”的核桃仁糖果,如今乡下卖5块钱都没人要!既然已经规范价格,为什么还是没人敢买切糕?这些天价食物给消费者留下了多大的阴影?

“贡品”切糕一车值16万?
2012年,湖南省岳阳市警方发布了一条微博:一村民与新疆切糕商贩发生冲突引发群殴事件,两人轻伤。这本是一则普通的警情通报,但却引起了轩然大波。
重点就在于通报中写到,斗殴居然损坏了核桃仁糖果约16万元!好家伙,这直接整上人医药费的几十倍了,那些核桃仁是镶金的不成?
这则通报就像一枚石子激起千层浪,众多网友都站出来控诉了自己被切糕狠“坑”的血泪史:比如一小块就要几百块钱,或明明只要一点却被硬切一大块,再或者因为听不懂新疆话被商贩瞒报价格、缺斤短两等。

有网友疑惑道:这么贵,难道切糕是给皇帝进贡用的吗?切糕这种食物顿时走入了大众的视线,不过是因为骂名。这种食物到底是什么做的?难道里面真的藏有什么珍贵食材?
切糕真的“贵比一套房”吗?
传说中的切糕其实只是一种具有民族风情的小吃,它们本名叫玛仁糖,是新疆维吾尔族人民用传统手艺制作的特色食物。

切糕的原料一般是面粉、核桃仁、玉米饴等,还要加以玫瑰花、红枣等点缀,最终切成块状,远远看起来颜色丰富多彩。制作工艺其实也不复杂,需要先将切糕蒸熟然后用重物压制,把水分挤压出来。
一些商贩通常把小推车停在路边售卖切糕,这种花花绿绿的甜食对于新疆以外地区来说还是很新奇的,往往能够吸引过路人买一块尝尝。切糕的用料多、密度大因此价格不低,但也保持在一两5元左右,怎么会价值离谱的上万元呢?

“切糕党”靠黑心手段牟利
仔细看会发现,湖南警方的通报中还提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因语言沟通不畅产生了误会”。这其中的门道可不简单,短短一句话揭露了切糕市场混乱的冰山一角。
事实就像众多网友举报的那样,部分商贩低劣的人品和贪婪本性让切糕染上了臭名。在天价切糕事件发酵后,网友们赠送了无良商贩一个黑称——“切糕党”。

所谓语言沟通不畅的真相其实是:“切糕党”大多是去其他城市的新疆人,有一些在顾客问价的时候会装作听不懂普通话。本来人家问的是几块钱一斤,他比个数字,结账的时候却说单位是两。
同行有异性或者好面子的顾客一般咬咬牙就买了,但也有一些顾客比较直接,听到价格就拒绝了。老板脸色一变,说切下来就不能退。如果你转头要走,他的团伙就会围过来强行让人买,这是很明显的强买强卖。

“16万切糕”的结局是警方称政府垫付了15万赔偿,这一事件引发轰动讨论后,相关市场部门加大了对切糕行业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不符合规范的售卖行为。发展到今天,切糕的价格已经恢复了正常,甚至比原来更便宜了。
可即使那香甜味再怎么诱人,颜色再怎么鲜艳,在街边看到卖切糕的人时,大家还是会相视一笑,摇摇头就离开。

为什么还是没有人买切糕?
大众拒绝切糕的首要原因就是负面新闻的舆论影响。当时微博发布后,瞬间讨论热度爆棚,批判的话题横扫各大媒体平台热搜榜单,后来还登上了电视。网络上的口诛笔伐让切糕的口碑越来越坏,如果有人买切糕还会被“切糕体”嘲讽。
其次是消费者心理发生转变。在大家的潜意识中,切糕已经与“高价”“买了就是坑”等标签紧紧相连。现在市场也供应有便宜好看又好吃的糕点任君选择,代替品是很多的,谁还想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去买切糕呢?

再者就是有关部门的社会公信力降低。由于那条12年发布的通报措辞不严谨,回应舆论速度慢,很多人都觉得买切糕如果被坑了得不到保障。而且放任切糕党之流嚣张了那么久,人们不由得会对市场管理规则产生质疑。
最后,其实也有口味不合的因素。切糕毕竟是少数民族特产,说到底是一种小众食物。它在制作过程中使用大量的糖,甜度对不少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在旅游的时候尝一尝无可厚非,不过经常买来吃的人是很少的。

不只是切糕,全国各地还有很多无良宰客行为,屡屡爆出都让人们震惊:15年青岛烧烤店“天价虾”卖到38元一只1500元一小盘;16年哈尔滨饭店两桌鱼收10302元;18年无锡酒店茶叶蛋售卖价格2899元一只......
宰客商家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瞒报或模糊价格,在结账时打顾客一个措手不及。这些行为实质上是对市场规则的蔑视和扰乱,也是对消费者的极度不尊重。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就必须承受顾客流失以及被处罚的后果。

菜单上的虾其实是38元一只
切糕本身是无罪的,令人敬而远之的是它背后显露的市场乱象。如果无法做到诚信,老百姓自然也不会买单,毕竟谁的钱是风刮来的呢?想要“切糕们”重新得到人们的信任,各方面都任重道远。感谢您的阅读。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