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农村地区,曾经出现一种被农民深恶痛绝的“害兽”。只要是有它们出现的地方,农民都会毫不手软地将其消灭掉,以绝后患。
就是这么一种人人喊打的生物,如今骨头却摇身一变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它们就是鼢鼠。
鼢鼠,又名地排子
鼢鼠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喜欢藏身于田间地头,因其习性被人称为“地排子”。鼢鼠属于啮齿目仓鼠科哺乳动物,体型属于中等类型,但是身体通常肥硕粗壮。 从外表上看,鼢鼠毛茸茸、圆滚滚的,格外憨厚可爱。
鼢鼠头部圆润,眼睛极度退化,但是爪子和牙齿极为发达,成为它们窜遁田间地头的重要工具。鼢鼠体色为深灰色,毛发丰厚,能够很好地御寒。跟寻常老鼠圆润的耳朵不同,鼢鼠的耳朵已经退化成了皮肤皱褶。
在体型上,鼢鼠也比一般老鼠要圆滚滚,拥有丰硕的两头身,乍得一看仿佛迷你版的海豹一般。鼢鼠具有耐寒性,在东三省、河北、青海、内蒙古等地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鼢鼠喜欢在土壤松软、水土条件良好的地方生存。因此,它们成为栖息于北方农村田间地头的“钉子户”。
在吃的方面,鼢鼠食性很杂,但通常以栖息地内的绿色植物、农作物、植物根茎为主。虽然,面对农田里、草甸上的食物之源,鼢鼠吃得欢了,这可让农户上了火。就鼢鼠的繁殖习性,鼢鼠一年大约繁殖1次至2次,每次生产基本能够诞下4只至6只幼崽。
原本零星的数量,因为旺盛的繁殖能力以及过硬的生存能力,使其族群规模越来越大。北方气温低,鼢鼠通常在潮湿疏松的土壤中活动。鼢鼠跟一种惧光的生物,一旦暴露在亮堂的地方,它们就会像失去保护伞一样不安。
鼢鼠虽然视力极差,但是听力灵敏,爪子尖锐,使其能够在疏松的土层中来去自如。值得一提的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野生动物为了熬过严寒的冬天,大多有冬眠或者迁徙远方的习性,然而鼢鼠却不同,它们一般不冬眠,是个闲不下来的挖土机器。
别看鼢鼠擅长“隐身”,在遇到天敌的时候,它们几乎也很难抵御天敌的侵害。鼢鼠的天敌主要有狐狸、蛇、黄鼠狼等,天敌不仅在体型上碾压鼢鼠,在作战能力上也能碾压鼢鼠一头,尽管鼢鼠藏得深,天敌们有得是办法引其出洞。
鼢鼠被人类深恶痛绝的原因
那么看上去,小小的一只鼢鼠好像也挺可怜。虽然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好,抗病又抗冷,但是仍旧避免不了被天敌吃掉的命运。不过,在人类眼中,鼢鼠可不是什么萌物的存在,而是彻头彻尾的“害兽”。那么,鼢鼠究竟为什么被人类如此深恶痛绝呢?
主要是因为鼢鼠的存在对农作物产生了极大的危害,而这些农作物是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因此,鼢鼠才被冠上“害兽”的名号。鼢鼠对农作物的危害性集中体现在秋季时节,彼时不仅是丰收的时节,还是寒冷冬季的预警铃。
为此,鼢鼠群体会大规模地对农田中的农作物进行盗取。再加上鼢鼠尤为喜欢农作物的根茎,它们犹如蝗虫过境的抢占,使得植株的根茎受到严重的摧残,严重者基本就原地枯萎了,而剩下的大概也活不长了。
更严重的是,鼢鼠对自己的掘土行为没有约束力,完全是“野蛮生长”,一旦挖起来,就会连续不停地挖,直到把自己的精力耗尽。而鼢鼠这种行为,会给河堤开裂埋下隐患。如果大量的鼢鼠同时毫无节制地掘土,极有可能会引发泄漏,进淹没下游农田。
鼢鼠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鼢鼠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并不是偶发的,而是普遍存在于陕甘宁的农村地区,甚至川藏地区的高原地带。无论是农田中的农作物还是草原上的草场,都具有意义非凡的作用。
农作物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之一,而草场则是草原上重要的生态资源,是野生动物以及经济牛羊食物来源,并且还是高原生态圈中的关键一环。
然而,这些地区仍旧面临着由鼢鼠引发的“鼠患”。为此,当地的农民会抢在冬天来临之前,对鼢鼠进行大规模的“毒杀”行为。如果放任鼢鼠泛滥,那么将会来带草原退化、农田土壤肥力地下等问题。
并且,作为流窜于野外的鼢鼠来说,它们并非看上去的一般人畜无害。看似呆萌圆润的身板上,极有可能携带某些致病菌、细菌,进而影响人类健康。
鼢鼠骨摇身一变成为“行走的钞票”
尽管在农业和生态上,人们对鼢鼠恨之入骨,恨不得将其赶尽杀绝。但是令人咂舌的是,鼢鼠的骨头居然蕴含极高的药用价值。在经济市场上,鼢鼠骨被卖出300元一斤的高价,妥妥的“行走的钞票”。
有专家发现,鼢鼠骨的功效居然跟虎骨的功效不相上下,具有祛风止痛的作用。有了专家的背书,天然鼢鼠骨更是有价无市了。面对相仿的功效,有人感叹道“虎骨买不起,鼢鼠骨更有性价比!”
就这样,为了供应鼢鼠骨,昔日人人喊打的“害兽”,如今却被人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上饲养着,一批鼢鼠养殖户闻风而来。
人工饲养的鼢鼠待遇那么高,那么野外的鼢鼠又该何去何从呢?其实,人们基于对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良好运转的考量,对野外栖息的鼢鼠大多会“网开一面”,采用较为温和的手段合理控制鼢鼠的数量。
鼢鼠既有害处也有益处,而人们认为害处大于益处,因此才有了“害兽”的称号。而300元一斤骨头的市场售价,放眼整个仓鼠科都是绝无仅有的存在,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