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由于交通、通讯的落后,遇到灾厄(战争、灾荒等),亲人们很容易失散,而且极难寻回。所以破镜重圆才被传唱千古,它寄托了无数人在无奈中的美好憧憬。
高高在上的皇帝也逃脱不了同样的厄运。虽然他们执掌整个帝国,相对于平民寻亲拥有更多人力和物力,但是他们的寻亲之路也一样哀伤,甚至会更哀伤。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安禄山兵临长安,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一众皇亲国戚仓皇逃出长安。由于过于仓促,不少皇室宗亲都来不及带上,沈氏就是其中之一。
沈氏对于皇族来说并不是什么旁枝末叶,她的丈夫是唐玄宗太子李亨的长子广平王李俶,并为李俶生下长子李适,她就是后世俗称的“沈珍珠”。
为方便理解,我们换个方式来介绍沈珍珠。她的公公是唐肃宗李亨;她的丈夫是唐代宗李俶(后改名李豫);她的儿子是唐德宗李适。
兵祸之下,显赫的皇室身份并不能给她带来安全。安禄山的叛军将她抓获后,便将其带离长安囚禁于洛阳。
随后大唐风云变幻,沈珍珠的公公李亨称帝,并封她的丈夫李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唐军开始反攻叛军,作为囚徒的沈珍珠也似乎也将迎来人生转机。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十月,李俶率领唐军收复了东都洛阳,并在掖庭中找到了被叛军关押了一年多的沈氏。看似是破镜重圆的美好故事,但是现实往往非常残酷。
李俶以领军出征不易带女眷为由,将沈珍珠留在了洛阳宫中。两年后的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九月,叛军史思明部再次攻陷洛阳,从此沈珍珠就下落不明。
平定“安史之乱”后,李亨、李俶、李适三任帝王都没有放弃寻亲。尤其是李适,登基后封生母沈氏为皇太后,册封仪式上,德宗及大臣对着空气跪拜,可谓“子欲养而亲不在”,朝臣都为之哭泣。
李适登基后就从未放弃过寻找自己的母亲,任命迎奉使、判官专职寻找。后来虽然多次被骗,他也毫不后悔 -- “吾宁受百罔,冀一得真”。
公元805年,沈氏的曾孙唐宪宗即位,追尊沈氏为太皇太后,上谥号为睿真皇后,默认沈氏已死。结束了这长达四十六年的“四帝寻亲”。
实际上李俶当年将沈珍珠“遗弃”在洛阳时,已经意味着她再也回不到大唐的宫廷。因为李俶即便是要出征,也有足够的时间安排人将她送往长安,和她的儿子李适呆在一起。
两年不动的原因很简单,一个国色天香的女子成为了俘虏,不论真实情况如何,在朝臣眼中她的身上已经有了抹不去的污点,贞洁不再。
本来她只是一个妾室,也不会有太多人在乎。但是沈珍珠不幸在于她的儿子是大唐的皇长孙,也是未来的皇帝。所以无论她是自愿还是被迫,都必须牺牲自己了。
可能是洛阳二次沦陷时自尽了,也可能李俶走后她就香魂西去了。至于后面的寻找,无非是为了维护李氏皇族的颜面罢了。
最痛苦的是她的儿子唐德宗李适,虽然知道实情,但是却不能也不愿意承认。寻找一是期望奇迹,二是希望保留心中的一丝幻想。
三百多年后的“靖康之变”,北宋皇族几乎被金国完全俘虏。不少皇族的女性成员因不堪金人的肆意凌辱而自尽。公元1142年金国为与南宋议和,在宋高宗赵构要求下,金国将其母亲韦氏送还南宋。
韦氏离开金国时曾向自己的好姐妹乔贵妃许诺会想办法将其接回。但是回到南宋之后韦氏就再也不提此事了。
乔贵妃向韦氏敬酒说:“姐姐此归,见儿郎,为皇太后矣,宜善自保重。妹妹永无归期,当死于此!”韦氏痛哭,贵妃亦哭。乔贵妃又说:“姐姐到快活处,莫忘了此中不快活。”韦氏说:“不敢忘今日。”--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除此之外返回南宋的韦氏,一口咬定前几年逃回南宋的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帝姬是徽宗按蔡京的建议对公主的称呼)是假的,真的柔福帝姬在一年前死于五国城。
宋高宗依从母后的意思,将这个假柔福帝姬处死。但是当时就有人认为这个被处死的是真公主。因为堂堂公主的气度和威仪不是普通人可以模仿的。更重要的是她如果是真公主,韦氏更不容她活着。
如果是真公主,必然知道韦氏在金国时那难以启齿的往事。虽然施加于她们身上的耻辱是被迫的,但是人生的污点,他人的非议却是她们个人来承受。背负巨大耻辱活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自我遗忘,所以眼前的知情人只能牺牲了。
想来宋高宗寻亲之初并没有想到,其母心中的阴霾,他贵为天子也无法去除,唯有装作不知,默默悲伤。
三百多年后的明成化三年,右佥都御史韩雍平定广西大藤峡瑶族叛乱,照例韩雍缚送了不少未成年贼属至京师成为皇族的太监和宫女。韩雍的眼光不错,其中一男一女两个少年几乎改变了大明。
男的叫汪直,后成为一代奇葩权阉(不爱敛财,爱功业),不过他不是本文的主角。另一个女孩没有留下姓名,被宫中的人称为纪姑娘。
纪姑娘没有汪直的野心和权术,因识字入宫后被安排在库房作清点、记录工作。如果就这么在这个平淡的岗位上度过平淡的一生,对于这个身为贼属的女孩来说也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命运却很残酷,安排她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遇上了成化皇帝。结果生下了一个孩子,朱祐樘。因而招来了无法生育的万贵妃的嫉恨,最终不明不白的死于深宫之中。
十多年后,即位的孝宗皇帝为了能对自己的母亲做出一些回报,他决定找出母亲遗世的亲族,并加以赡养。然而几番寻找,一点消息都没有。这实际暗示了一个可怕的事实,纪姑娘家灭族了。
“子欲养而亲不在”是人生一大悲,现在不光“亲不在”,连“亲之亲”都不在了。孝宗皇帝能不悲伤么?他后来不停的要求地方官员仔细寻找,无非是和唐德宗李适一样,利用帝王的权力给自己维系一丝根本就不存在的希望。
说明:孝宗寻亲压力最大的人应该是韩雍的后人。纪氏被他以贼属的身份俘获,那么纪氏的家族成员在他眼里肯定是贼属或者贼寇。根据史书上的蛛丝马迹纪氏家族在当地苗族中还是比较有地位的,是个大族,结果一个人都没能活下来,这不正常。八成是全族被作为贼寇斩首记功了。
孝宗如果想报复,都不需要自己动手,一个眼神就多是人来弹劾韩雍杀良冒功。实际上就算是不说这个,因为你韩雍让孝宗背上了贼属后人的污名,主辱臣死,难道不该以死谢罪么?把孝宗换成嘉靖,韩雍的后人八成要被株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