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最有价值的一首诗,被无数人奉为真理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小城

说起唐诗,李白和杜甫一直是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可以说,他们二人诗的综合就是人一生的岁月。
年轻时,我们偏爱李白,觉得他潇洒浪漫,与青春的朝气蓬勃恰好吻合。
到了三十岁左右,就会喜欢杜甫多一点。
因为这时候我们已经退去了青春的外衣,披上了尘世的烟火。
也才恍然,杜甫的那些忧愁,竟然那么真实,那么贴进我们的生活。
一不小心,就活成了他诗里的样子。
他的诗看着很惆怅,很苦闷,却也最具警示意义和实用性。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这首《前出塞九首.其六》,曾被无数人奉为真理: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诗写于安史之乱前,那时唐王朝鼎盛繁荣,为了巩固开拓,唐玄宗曾令哥舒翰征伐吐蕃。西域边疆一直四处征伐,穷兵黩武,大大重了百姓的负担。
忧国忧民的杜甫希望国家能减少这样的征伐,同时也减轻老百姓的压力,便将他的观点和看法写进诗中,以引起当权者注意。
只可惜,当权者沉浸在万国来朝的自满当中,根本听不到杜甫和天下百姓的心声。

诗从军营战事写起,提出了军队作战的战术要领和战略方针。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意思是说“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这是强调,战术上要加强军队建设,打造一支锋锐之师。而战略上则“擒贼先擒王”,对敌有方略,而不是一味杀戮!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意思是说“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这是在告诫当权者,国家是要强兵,但拥有强兵,为的是守边,防止他国的侵略。而不是为了杀伐,更不是为了侵犯别国穷兵黩武。

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杜甫这是在提醒统治阶级关注民生。
言外之意是,你们看看这国家的百姓吧,他们为了你们开拓疆土的宏愿,为了你们万国来朝的自满,忍受了多少贫穷与饥饿。
他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更看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所以他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引起皇帝的注意,希望他们能够适可而止,不要一味征伐。
只有如此,国家才能繁荣昌盛,长治久安,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诗以军中战事为引,表达出他对国家战略方针的看法和担忧,使我们更像看到一个忧国忧民的宰相或将军,为了天下百姓的发声。
其中那句“擒贼先擒王”,更是被无数人奉为两军交战的真理。
可见杜甫在这方面的才能确实要强过李白。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文末点击在看感谢支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