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我不信李白那么傻”,小学生质疑《铁杵成针》,老师竟无言以对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小城

文:闲花,图:新的章节
你心中的李白是什么样的?
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迈;
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游侠;
是“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傲;
还是“秋风清,秋月明”和“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忧郁深沉;
亦或是“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的甜蜜浪漫?
或许都是。但不管哪一个李白,都充满了浪漫,这也是大家对他喜慕不已的原因所在。
可就是这样一个神仙般的人物,却有着一个浪子回头的有趣故事。
据说一位教四年级的老师姓卢,一天她给学生们讲关于李白《铁杵成针》的课文。
就在她讲得兴起之时,突然一个小孩站起来对她说:“老师,我不信李白会那么傻”。
没想到这个问题竟然把卢老师给弄懵了。心想,讲了这么多年的课文,还是头一回遇到这种问题。
一时间,班上的学生沸腾起来,纷纷发出此问,弄得她自己也疑惑,险些课都上不下去。
后来,此事在家长群里发酵,一家长对她说:“卢老师,要不然《铁杵成针》就别教了吧,孩子们都不信啊。”
那么,问题来了,学生为什么会有此疑问呢?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李白名气太大,大家把他捧得太高。
试想,神仙一般的人物,怎么会这么笨呢?
课文中写到: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意思是说,李白小时候很调皮,不爱读书,经常逃学。

一天他路过一小溪,见一老妇人在那儿磨铁棒,李白就问她磨来干嘛,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其感动,从此痛改前非,潜心学习,最后成为一代诗仙。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宋代文人祝穆的《方舆胜览》,是一本记载地里的书。后来在明代的《目连救母》等剧目里也出现了这个典故。
按道理这种寓言故事,不论真假,都只是为了启迪后人所用,并无多大问题。
不过,随着现在时代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活跃,学生们也有了自主的想法,因此疑惑。包括一些文学爱好者,也加入了质疑的队伍中。
他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既然此文出自地里类书籍,又是作者走访各地收录的趣闻、风俗、人物等,那么其真实性就有待考量。
而且,据说乾隆年间编写《四库全书》,收录这篇文章时就发现其中有不少错误的地方。
二、有不少网友认为,这篇文章按逻辑来看,不太合理。他们觉得当时的唐朝虽然已经很发达,就算是放眼世界,也是走在前列。
然而,那时候铁对于他们来说仍是稀有之物,没道理一老妇人要把这么稀有的东西磨成针。况且那么大的铁棒,卖了买针不是更容易吗,干嘛要花那么大精力和代价去磨?

三、一些科学爱好者曾分析,就算是把普通的小铁磨成针都费劲,更别说那么大的铁棒了。
而且要把铁磨成针还不折断,对铁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即便她有那个时间能磨,最后能不能成还是个大大的问号。
第四点是大家普遍质疑的地方,那就是李白写诗真的需要这么费劲吗?
史书记载他“五岁诵六甲,十五岁已赋诗多首,并得到社会名流的推崇。”
这样一个神童,这样的故事显然跟他不太符合。
当然了,这些都是猜测,仅供娱乐。《铁杵成针》一文有很好的教育启迪意义,无论真假,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大有裨益。
所以,我还是不信李白会那么傻……


  end

文:闲花
图片来源:小🍠,作者“新的章节”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闹处读词,静处品诗
扫描二维码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