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
全职写作不易,您的赞赏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恳请各位把本文转发到朋友圈或微信群
1973年,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长冈乡一户农家,一个中年人眉头紧锁,他正在写信。
信,他写写停停,写了很久才终于写完。
收信人有两个,一个是徐向前,一个是李先念
写信的人叫钟发镇,他写信的目的只有一个:请老领导证明他老红军的身份
钟发镇是谁?他和徐向前、李先念又是什么关系?
1919年,钟发镇出生在江西兴国县长冈乡一户农民家庭。
13岁时,钟发镇正在长岗列宁小学上学。那个年代的12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没有资格再享受童年。
13岁,他们有的人在种田劳作,有的人四处流浪,有的人已经扛枪当兵,有的人挣扎在生死线之上。
这一年,钟发镇的同学准备参加红军,钟发镇也跟着一起去了。
钟发镇是瞒着父母去的。
可是到了招兵点,他的个子还没有步枪高,招兵点的同志说他太小了,不能要。
钟发镇不肯走,就在那软磨硬泡。
最后没办法,招兵的干部让钟发镇去当招呼兵。
什么是招呼兵?其实就是医院里的卫生兵,帮助照顾伤兵。
钟发镇就这样参加了红军。在后方医院担任卫生兵,一直照顾伤员。
1934年10月,伟大的长征开始了。钟发镇也跟着部队离开故土,踏上了长征路。此时钟发镇已经不再是卫生兵,而是红五军团政治部的宣传员。
此时的钟发镇,还是一个“红小鬼”。在漫漫长征路上,身材瘦小的他几乎就是日夜不停地追赶着部队。
老红军鼓励他,跟着部队一直走,坚持就是胜利。
长征的路上,每一步都非常艰辛。饿了,咬几口干粮,干粮吃完了就饿着肚子赶路。渴了,就只能喝几口路边积蓄的雨水。有时候,没有雨水没有河水,实在太渴了,如果有尿,就闭着眼睛喝几口自己的尿。
紧赶慢赶,钟发镇还是掉队了。他背着两个伤员的行李越走越慢,最终还是掉队了。
等他赶到泸定桥时,前面的部队早已经走了。
泸定桥桥高水急,瘦小的钟发镇站在桥边往下看了一眼,就觉得头晕目眩。
害怕是肯定的,可怎么办呢?总不能调头往回走吧。
钟发镇心一横,牙一咬,闭上眼睛,趴在先头部队铺好的木板上,像一只蜗牛一样慢慢地朝对岸爬过去。
这个过程,多年之后钟发镇回忆起来,还是会觉得很漫长。他依旧记得自己当时手心里的汗。
终于,战战兢兢的钟发镇爬到了对岸。他没敢休息太久,深一脚浅一脚地继续追赶部队。他只怕离大部队越来越远。
最后,一路狂奔的钟发镇终于追上了部队。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看到像乞丐一样的钟发镇,一把抱起他:“小鬼,我以为再也看不到你了!没想到你竟然能跟上来”
钟发镇继续跟着部队前进,到了甘孜。到甘孜以后,钟发镇的工作又发生了变化。这一次他被调到红九军学习译电,此后他就留在红九军做译电员了。
此后钟发镇一路跟着红九军,完成了长征。
原本钟发镇以为长征结束之后,可以过上一段安定的日子。此时的他不会想到,不久之后他就要参与到一段更加悲壮的征途之中去。
1936年11月11日,已经渡过黄河西岸的三十军、九军、五军及四方面军总部共两万余人组成西路军,这也是红军历史最为悲壮的一支部队。
钟发镇也在西路军之中。
1936年11月13日,钟发镇跟随红九军占领了古浪城。这座西北小城却注定成为红九军的伤心地。
古浪自古以来就是河西走廊的要地,兵家必争之处。马步芳得知古浪失守,非常愤怒,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古浪城。
一场血战就要开始。
城里的红九军只有6000多人,城外的马家军却多达2万多人。
天刚发白,城外的敌人就开始了冲锋。11月16日,从早打到晚,整整一天,城里城外尸横遍地,红军和马家军的尸体密密麻麻。
见第一天猛攻部下,马家军第二天就搬来了飞机助战。天上炸弹,地上炮弹,马家军的攻势越来越猛。红九军打到这时候,伤亡很大,子弹基本打光了。
第三天,敌人的进攻还在继续,惨烈的白刃战在古城的街头巷尾展开了。
红九军生死存亡的关头,政委陈海松率领军部机关人员也投入了战斗。多年之后,钟发镇对这场血战记忆犹新。
“那时候我人小,趁敌人不注意我,就躲在暗处,专门砍敌人骑兵的马腿”钟发镇不记得自己那天到底砍了多少马腿,反正最后自己浑身是血,刀刃也砍卷了。
血战一夜,红九军最终还是失败了。突围而出的只有200人,钟发镇就是其中之一。
惨败后的红九军余部被编入红三十军,钟发镇也成了李先念手下的译电员。
西安事变发生之后,正是钟发镇亲手翻译了陕北的密电——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蒋介石被扣押。
钟发镇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连续核对了几遍,才确定自己没有搞错。他急忙将电文交给了李先念。
多年后钟发镇依旧记得李先念当时的震惊和错愕,不停地和他确认你没有搞错吧。
西安事变虽然发生了,但是马家军对红三十军的进攻并没有停止。整个西路军的困难并没有改变,没有给养,没有后援,没有明确方向,坚持了许久的西路军最终失败了。
1941年,钟发镇在向新疆转移的过程中被敌人俘虏。
当时敌人团长的父亲生病,钟发镇年纪小,当过卫生兵,就被团长安排到家里照顾病人。
也算钟发镇运气好,如果留在俘虏营里,钟发镇能不能活下来都很难说。
到了团长家里,团长一个姨太太是江西兴国人。她看在老乡的面子上,对钟发镇还算友善,有时还会偷偷给钟发镇一点吃食。
就这样过去了两年,钟发镇不是没想过逃跑。但是他人生地不熟,身无分文,又没有身份证明,跑出去十有八九会被抓回来。
后来国民党下令军官家里不得使用红军俘虏,钟发镇就被送回到劳改营。
钟发镇做事机灵,愿意吃苦,慢慢地敌人对他的看管也放松了,有时也排他进城干活。一次利用进城的机会,钟发镇谎称去看望团长父亲,请假跑到团长家里。
当然钟发镇不是真的去看望团长父亲,而是找到团长姨太太,求她给自己开了一张路条。
正是有了这张路条,钟发镇终于逃了出去。
一路终于逃出青海,钟发镇原本想去延安找部队,可是走到黄河边才发现渡口被日军封锁了。无奈之下,他只能一路讨饭回到了老家。
1943年,钟发镇历经艰险,终于回到老家。从此,他改名换姓留在老家务农。
解放后,钟发镇也没有再主动提及自己红军的经历,原本他想把这段过往深埋心底。或许他觉得自己当过俘虏,后来又脱离了部队,没有寸功,怎么好意思再去找老部队老首长呢。
可是动乱岁月之中,有人翻出了钟发镇的过往,他们污蔑钟发镇是“叛徒”“内奸”。这样的帽子在那个年代,对一个人和他的家庭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可想而知。
不答应,钟发镇只好抱着试试的心态,给自己老领导李先念和徐向前写信,恳请他们能够证实自己的身份。
李先念和徐向前收到信后,很快转给了江西省。最后经过核实,钟发镇恢复了自己的老红军待遇。
这位九死一生的老红军前半生生活坎坷,但是落实身份之后,地方政府对他非常照顾。当地政府拨款给钟发镇盖房子;钟发镇每月可以领到3800元的补贴。
钟发镇不记得自己到底走过多少路,也不记得自己吃了多少苦,但是他始终记得长征的那段峥嵘岁月,他始终觉得红军战士是自己最光荣的身份。
虽然吃过苦,遇了险,但是我的人生没有白活。
全文完
往期好文
真实的叛逆者:蒋介石的宪兵队长被妻子策反,最后牺牲在胜利前夜
军统少将站长,1949年死在南京,16年后被国家追认为烈士
49年,一国军少将投诚,告诉解放军代表:我24年就入党了,你可以问潘汉年
全职写作不易,您的赞赏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恳请各位把本文转发到朋友圈或微信群
END
大家好,我是寒叔。社会学出身,野生历史爱好者。
我一直觉得,历史是一个国家和一群人的传记。
在这里,我想和你一起去看那些曾经辉煌或是平凡的传记,去发现不一样的细节。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