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义击溃日军,打响抗战前奏,毛主席为其赠送“为国御侮”锦旗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举国欢庆,之后过了一年,董其武被任命为绥远省的主席,他去拜访了张家口的一位神秘人物,小董敲了门,看到的却是一个人身穿布衣军装,他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皱着眉头,小董问他:"将军,抗战都胜利了,你的脸上为什么如此的愁啊,”
只听那人略带迷茫地说道:"小董啊,我们到底是为了谁打仗,我刚刚接到蒋介石命令,他要我和解放军开战,中国人打中国人,这成何体统",小董略微奇怪的回应他:“我们的口号不是常说要为了人民,为了国家吗?要求政治上民主,经济上平等吗",他背着手,在房间走来走去,对小董说:"依我看我们就是在为家族,为地主打架"。

军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服从命令,军令如山,他不知该如何抉择,他违心地与解放军作斗争,虽然胜利了,但却他说:”我们守住的是空城,人家主力军早就撤退了”,他身上有着,纠结,迷惘,他陷入了各种政治的斗争,他拿了手枪对着自己,他决定离开这浑浊的世界,他是谁呢?在为什么而痛心?他为何在打仗前如此的纠结,为何胜利了,又感到悲哀?
他与部下董其武这段对话,正是他的清楚认知,渴望国家统一,渴望和平,他从来不想去涉及军阀混战,利益争夺,他只想百姓生活安居乐业,没有战争,他临终前,为了保护自己的部下,让部下有个好的归属,他写信给中央说内战的责任在自己,不在他们,希望中央能够善待他们,而那一次他差一点离开人世,他的妻子及时制止了他,子弹射到了他的左臂,他又重新回到军队,夹处逢生,一边为蒋介石卖命,一边又和共党联系密切,他就是戎马半生,驰骋疆场的傅作义,立下数次战功,为人民服务的抗战先烈傅作义。
小小年纪·敢刺杀袁世凯
在安昌的一个小村庄里,这里的人辛苦劳作,有一个小孩拿着报纸跑了过来,大声说道:清政府投降了,割地赔款了,挨家挨户地出来,听着这个新闻,有的人在痛哭,有的人很冷漠,但有一户人家没有出来,只听见一声哭喊声,盖过了这一新闻,这人就是傅作义,他出生于黄河附近,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他在这里长大。
傅作义的家庭秉承了一个良好的家风,他的父亲,勤劳,忠厚,机智,那时候中国社会动荡不安,老百姓的生活过的很苦,有一个工作“脚力背水工”,如果不是天气经常影响土地收割,傅作义的父亲也不会去做这个工作,寒风刺骨,傅作义的父亲要在寒冷的天气下水,为了一点点工资,很辛苦,他教育孩子,一定要记住这种辛苦。

父亲的聪明才智,随机应变的能力,影响了傅作义,傅作义一直跟着父亲学习,这些良好的品格不是生下来就会的,傅作义很感谢他的父亲,让他从小便是个尊敬,懂礼貌的孩子。
傅作义从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因华北风大,当地的人迷信,称旋风为鬼风,别的小孩遇见了,立马跑路,哭着喊着叫妈妈,而傅作义遇见了,拿着棍棒乱打一气,并大声说道:“我打了鬼,叫你以后不敢欺负我”,别的小孩不敢骑马,怕被踢,傅作义胆子大,直接上马,尽管摔了很多次,他很喜欢游泳,但从来不去小河里游,非要去黄河里游,他与别的小孩不一样,也正是因为这些小细节,慢慢培养了他的性格,他的胆色,勇气,智慧,让他统领了千军万马,打了好几场胜仗。
1908年,他13岁,攻读各种书籍,《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文科成绩优异,但是傅作义小时候珠算能力特别差,经常被同学,老师嘲笑,傅作义没有去反驳,没有去埋怨,他熬夜苦读,把珠算,心算研究透彻,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向别人证明,我不是不行,这一件小事正是他人生的写照,他今后会遇到千倍万倍的难事,但是正是这样的精神,不服输,不怕输,练就了他的才能,优秀的人不会去抱怨自己的问题,他们会一直找到问题的答案,俗话说的好“有志者事竟成”。
他就如书中的那些英雄一样,有着侠义之气,他之所以能打胜仗,除了靠傅作义指挥得当,军事才能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他的性格品质,自律严格,生活简朴,一年四季穿着同士兵一样得棉布军服,他为士兵们考虑,士兵们不是工具,是一个个鲜活得生命,是为了国家奋斗,为了人民奋斗的,他带兵训练有素,懂得进退,不嫖不赌,不畏强权,他有一个小本子专门记录士兵的名字,籍贯,他关心士兵,士兵们遇到问题,他尽力去解决,他和别的军官不一样,与他们同吃同住,傅作义很节约,发下来的工资,都拿来改善士兵的生活,士兵们感恩傅作义,心甘情愿的跟着他。

如果每一支军队都如傅家军一般,有志气,团结合作,都有着共同的目标,但是历史很复杂,有着各种各样的人居心叵测,为了自己的利益,很少有人做到像傅家军那样。
这些优秀的品质都是慢慢从小培养起来,不是每一个伟大的人都是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
1910年,15岁的傅作义,投笔从戎,国家危难,四分五裂,小小的傅作义心系天下,从中学考入军校,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傅作义剪掉辫子,参加革命,这时他16岁,他迫切的想要救中国,救人民,他有一颗炙热的心,他要保护国家。
他参加了同盟会的“少年革命先锋队”,随军作战,本该在学校享受校园生活的他,已经面临了太多的生死,战友在他面前死去,逃避政府的追捕,可年少的傅作义满腔热血,却又充满理智,在一次逃亡中,去到了一个村子里,他及时发现村里的人面色诡异,不安全,他告知了身边人:“这个村子不安全,我们快逃”,但是有一群人逃到这里,已经感觉很累,便没有听傅作义的劝告,傅作义见没有用,立马逃走了,过了不久,果然有人追了上来,那些没有逃出来的人就这样被杀了。
傅作义的随机应变的能力,保佑了他,他年少所经历的,看到的,激起了他的斗志,虽然不成熟,但是正是这些宝贵的经验锻炼出了一个大英雄。年少轻狂的傅作义甚至与朋友合谋想要刺杀袁世凯,虽然未能成功,但傅作义通过这一次的经历,慢慢地变得成熟,这是他与生死打交道,这是第一关,他决心走上革命者之路。

守城池·与张学良斗智斗勇
1915年,傅作义20岁,考入了保定军校,学习进修,在这里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将才,这些将才跟随他一生,甚至一些老师也当过他的参谋,在这里他学习刻苦,学习各种各样的东西,射击,马术,步兵操练等等,他生活作风良好,恪守校规,不吸烟,不喝酒,8年的军校生活,锻炼他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军人。
1981年他去到了国民党军官阎锡山手下工作,开始了他不平凡的人生。
阎锡山,就像一个土匪,军阀之一,早年受着西方思想的影响,喜欢权力,财富,经常疑心傅作义,傅作义虽然有着一身的好本领,却跟错了队伍,阎锡山多次限制他的权力,有一次因傅作义身边的人犯了一点小错,被阎锡山看到了,扣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把他残忍杀害,傅作义很不满阎锡山的作为,但是他还是听从阎锡山的命令.初出茅庐的他在1927年涿州之战之中展现了非凡的才能,规模很大,非常之激烈与残酷。
涿州是京,津,保,三角地带的重要地方,乃兵家必争的地方,两军相对,一个是晋军为首的傅作义,另一个是奉军为首的张学良,两人才气相当,究竟是谁胜谁败呢?答案不用说,肯定是张学良的军队完胜,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傅作义先选择了一条小路进涿州,道路艰难,行军的路上很苦难,但是这条路非常隐蔽,要想在张学良之前先占领涿州,就必须要走这一条路,傅作义带着穿着单薄的士兵们,正值寒冬腊月,日夜兼程地赶路,6天之后,傅作义顺利地来到了涿州,正如他所想,张学良并没有选择这一条路。
10月12日,傅作义在西河沟附近遭遇了张学良的军队,由于军队人数较少,士兵们是害怕的,但傅作义突遇这样的情况,胆子大,从容不迫,指挥得当,鼓励士兵们,及时做好了作战安排,先实行了严格的法纪约束,在迅速加强了守备,而张学良调了数万人,两人开始了第一次争斗,张学良派了大炮,猛烈攻击,飞机轰城,傅作义告诉士兵们:“飞机,大炮,我们怕什么?我们是革命军人,我们不怕输,我们要坚持住,支援一定来”。
士兵们受到了鼓舞,弹落如雨,而傅作义为了不延误战机,出其不意攻击敌人,傅作义守了三个月,张学良的部队想打,打不进去,傅作义想出来,出不来。他在城墙里挖壕,做了各种防护措施,敌人甚至用了化学战,但幸亏傅作义防护措施做的好,损失并没有那么严重,而张学良可头疼了,他父亲张作霖建议:“他不投降,就把涿州四周挖上壕沟,架上铁丝网,让他们活活饿死”。
失败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傅作义相信阎锡山会支援他们,但阎锡山此时被打得像落水狗,根本无暇顾及傅作义,经过两三日的考虑,但是国民政府派人来劝傅作义投降,甚至张作霖身边的参谋,原是他的老师,来写信告知傅作义,劝他投降。

他说:“当年在学校的时候,老师您传授我们军事的知识,教我们做人,我从来没有学到要投降二字”,俗话说:“虽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老师,恕我难从命”。
傅作义再三思考,不忍心看着士兵,百姓受苦,“如果涿州的百姓因为我而死,我情何以堪,我怎么能不痛心,”百姓听了傅作义的话,说:“我们愿与傅将军同生共死,傅将军绝对不能出城,就算让我们去死也愿意,我们愿与将军一起守住涿州”,傅作义听到这一段话,非常感动,告诉老百姓;“我一定不会让你们受伤,我会保护你们”。
为了能够救涿州的老百姓,傅作义决定亲自前去与张学良谈判,最后谈判的内容是傅作义退出军界,不接受任何职务,涿州百姓受到安抚,补偿了大量的食物还有赔偿,张学良也履行了承诺。
虽然这次涿州之战,傅作义失败了,但凭借傅作义的军事才能,少量的兵力,在没有补给,支援的情况下,守住了三个月,影响了整个局势,消耗了敌方的军队,傅作义的军队不足万人,而张学良的军队有3万人,战斗之时,敌方军队节节败退,这多亏傅作义优秀的军事天才。1936年8月14,毛泽东听闻这一战役,写了一封信赞赏傅作义:“涿州之战,久而英名,况处比邻,实深驰系·····”
此次战役,傅作义吸引了张学良的注意,两人志同道合,结识为好友,虽然此次傅作义孤身一人入虎穴,张学良虽然受父亲指示,将他软禁,但是张学良处处保护他,把他迎为座上宾,好吃好喝的相待,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傅作义是一个军人,军人不会轻易投降,傅作义找准机会逃跑了,1928年1月12日,傅作义去到了天津任职,天津警备司令,这时军阀混战,张作霖与蒋介石斗争,张作霖失势,逃回东北,但是却在皇姑屯被日本帝国主义预谋炸死,张学良一人在北京听闻此消息,拍桌子说:“一定要把日本人赶出中国去”。张学良所处的位置非常危险,而傅作义在天津大干一场之时,听闻张学良的处境,决定派人护送张学良安全回东北,两人化敌为友,两人都是知恩图报之人,都是为了人民服务,所以才走到了一起。
虽然傅作义在国民党手下工作,但本人作风却和国民党不一样,他不管军阀混战,结识了张学良等人,在以后全面抗战西安事变中也起了很大作用。

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他在天津专心训练士兵,为的是跟日本人打仗,政治上的事情,他便很少管了,在1936年绥远抗战中,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侮辱,侵略,傅作义怎可甘心,要抗战,就不能搞分裂,要全国人民都团结起来,他提出口号“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成功领导了红格尔图战役和百灵庙战役。
1936年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我绥远大青山,而蒋介石只忙于剿灭共产党,无暇顾及日本侵略绥远,日本的野心膨胀,局势很严重,而傅作义此时的境况更是难上加难,阎锡山对傅作义的才能,虽然赏识,但功高震主,阎锡山害怕傅作义会夺取他的权力,又处处陷害他,而蒋介石利用阎锡山与傅作义之间的嫌隙,为了牵制阎锡山,蒋介石又捧傅作义,把他抬上很高的位置,并且竭力挑拨离间,傅作义心想,两个人都很难对付,很不想跟这两个人接触。
但这次日本侵略,紧急军情不得不让傅作义面对这两个人,这尴尬的情境,1936年10月傅作义劝说两位顶头上司:“请求团结在一起,与日本抗战,不要在打内战了”。
经过傅作义的苦口婆心,再加上蒋介石之前的“攘外必须安内”的方针不可行了,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要求抗日的呼声非常大,蒋介石为了做些表面工作,他就支持了傅作义的看法,而阎锡山是怕日军侵略,要是成功进军绥远,肯定下一个目标就是阎锡山,他比蒋介石还要积极,为了什么,为了自己的地位,蒋介石还说,这场战役一定要守,做好防御的准备。
蒋介石怕日本人,采取不抵抗政策,试问绥远人,这里是他们的家乡,不抵抗,等着日本人来欺负咱们吗?绥远人民爱自己的家乡,痛恨侵略者,傅作义鼓舞着士兵,他的决心是为国为民,抗战到最后。

13日晚上开始了第一次交锋,我军只有几百人,而日伪军千人,我军拼命抵抗,直到下午,敌人才退走,15日,日本特务亲自指挥,发动攻击,野炮,装甲车,飞机等等,猛烈进攻,又被我军击退,我军同心协力,抬伤员,运子弹,每个人都有着分工,是越战越勇,傅作义亲自指挥,将日军包抄,打了个措手不及,直接杀进敌方的正营,打得对方落花流水,好不痛快,此举战役大大的鼓舞了人心,为后面的百灵庙作战胜利打下了基础。
傅作义没有停歇,他趁着敌方奄奄一息的时候,顺势进攻了百灵庙,因为百灵庙,离红格尔图并不远,傅作义先发制敌,但百灵庙有着日本特务机关,总数达到3000余人,是日本的军事重要基地,有着丰富的资源,也是政治重要据点。
对于傅作义来说,百灵庙是易守难攻的,但傅作义怎么可能轻易地退缩,他尝到了胜利的果实,认为此番不打,以后肯定没有机会,他一定要灭了日本的威风,他参照了各种军官的意见,首先秘密发动进攻,不打草惊蛇,这时候,日本军队还在呼呼大睡,做着白日梦呢,而傅作义的军队摸着黑偷偷地进入到日本军队里,没有人察觉到,等杀了人,这时警报声响了起来,日本军队才恍然醒悟,匆忙应战,两军交战,三四个小时,谁胜谁败,已经很清楚明白。
这两次战役,敌方完全可以来得及支援,补给,但是敌方却骄傲,俗话说骄兵必败,傅作义什么都没有,没有后路,没有补给,只有一颗想赢的心,还有对祖国的热爱,加上绥远人民同仇敌忾,团结在一起,还有傅作义的良好对策,怎么会输!

中共中央听见此消息,称绥远抗战是“全国抗战之先声”,各国人民带来了慰问品,捐款,朱自清教授,各界爱国人士等都带来了慰问与捐款。在陕北的毛主席致电傅作义:“足下之英勇抗战,为中华民族争一口气,为中国军人争一口气。”同时还派人携款慰问并赠送锦旗,锦旗上绣有“为国御侮”四字。
傅作义面对援助,愧不敢当,他说“身为军人,守卫国家,是我的责任,国家复兴,民族自救,靠的不仅仅是军人的牺牲,打仗,靠的是全国人民的心,我可以死,但是救国之心不可以死,如果人人都有此决心,必定能战胜一切侵略者。”此次战役也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发生,增加了国民党一些人抗战信心,加速了国共合作,全面抗战的决心。

胜利者的悲哀·毅然决然领导北平和平起义
傅作义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心系天下,国共联之际,一起抗战,最终迎来了好消息,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了,举国欢庆,傅作义以为中国的好日子快要到来,可以治理地方,建设国家,大展宏图,却没想到收到蒋介石的命令,要与解放军开战,傅作义刚刚还在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立马被泼了冷水。
胜利之际,蒋介石派傅作义作战,军令如山,他与解放军斗争,虽然守住了张家界,打了胜仗,国民党对傅作义的战功大肆宣扬,把他捧为天之骄子,可是在傅作义心中矛盾重重。士兵曾问他:“为什么将军赢了,却不高兴呢”?傅作义反驳他:“我们只是守住了空城,我们自己人打自己人,人家主干力量离开了,我们赢了什么?”傅作义是作为胜利者的悲哀。在抗战之际,他与共产党合作,接触了周恩来,毛泽东等人,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作为影响了傅作义,他对自己得力助手董其武说:“其武,咱们到底是为了谁打仗”,小董回答他说:“我们口号是为了人民,为国家负责啊,为了实现政治,经济上的平等,不是吗?”傅作义揣着手,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为什么,我许多朋友都往共产党那里去,我感觉我不是在为国家打,而是在为家族打,这内战打的我太累了。”
他特殊的身份,他作为军人必须听命令,他陷入了痛苦的思索。

他虽然一直在国民党下工作,对国民党心存幻想,事实证明,傅作义错了。1949年12月,傅作义率领部下守卫北平,而这次的对手是共产党,北平的人民呼吁和平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傅作义已经被中央通缉为战犯,傅作义明白自己不能一直错下去。
于是与共产党开始了北平和平谈判,蒋介石知道傅作义的所作所为,发电报,找人去劝说:“相处多年,希望先生顾全大局”,而傅作义对蒋介石的人说:“一切都晚了,我个人的荣辱不重要,重要的是北平的人民”,蒋介石知道自己无力挽回,气急败坏的他往北平里飞机轰炸,但被傅作义及时发现,事实证明,跟在蒋介石身边的人最后都会离开,北平的问题顺利得到解决。
傅作义违背蒋介石的命令,坚定了为人民的理想,运用和平的方式代替了流血战争。2月22日,毛主席在西柏坡接见了傅作义,向他表述祝贺,此举加速了全国解放,拯救了成千上万的人民,还保护了北平的历史。
毛主席说要给他一枚天坛一样的大奖章,惹得众人开怀大笑。
傅作义的一生在战场上度过,人民心中的大英雄,心系国家统一,在晚年生活中致力于新中国的水利事业中,不辞辛苦,他一身都穿着布衣军装,不为钱财名利所撼动,有人称他为“他是国民党,但不与他们同流合污,他不是共产党,却有着共产党艰苦奋斗,朴实的作风。”
有人曾说过:“我写传记,我所做的努力,是为了让做雕塑变成有呼吸的生命”,辉煌的一生,人民的大英雄,我们不能忘却,这是他们活过的证明。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