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阻止南昌起义,不是“假传圣旨”,而是替共产国际背了黑锅


94年前,在江西南昌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也正是从那一天开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军队。这一天,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们提到八一南昌起义,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周恩来为起义军讲话的画面,那一天是多么的振奋人心。
但事实上,八一南昌起义是在极为危急的形势之下,经过极短时间的准备,冲破重重阻挠才成功起事。在组织南昌起义的过程中,可谓一波三折,有好几次起义计划险些搁浅。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张国焘假传圣旨”阻止起义的故事。
由于张国焘在后期最终叛变了革命,因此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张国焘一直是一个反面形象的存在。但从客观角度来说,人不会无缘无故的好,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坏,张国焘叛变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而在八一南昌起义之前上演的的这激烈一幕,其背景、过程以及人物之间的交锋都非常的复杂,绝非一句话能够详述。因此,今天就让我们来抽丝剥茧,看看南昌起义前夕,张国焘到底是如何“假传圣旨”的,而他又为什么要一意孤行呢?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发动南昌起义,理由很简单,被逼无奈。1927年,北伐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巨大分裂。蒋介石在南京,汪精卫在武汉,分别成立了两个国民政府,史称“宁汉分裂”。
此时的国民党内部已经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内部的争权夺利上,革命事业已经抛在了脑后,心思全都放在争夺“孙中山接班人”上面。但同时,汪精卫和蒋介石都认为中共是他们的威胁,必须尽快“清除”。
1924年初在苏联的协助下,孙中山同意与中共进行合作。在今天看来那是段光明且美好的时光,两个党为了革命和精诚合作。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分析,两个政党独立且平等的地位才是合作的基础。
然而在国民党人的眼中却并不是如此。首先,即使是孙中山在心底也并不完全认同国民党是在和中共合作,因为中共实在太弱小,根本没有和国民党平起平坐的资格。他们真正想要合作的对象是“共产国际”。共产国际实际上就是苏联,苏联的实力太强大了,当时的国民党还没有统一中国,急需外部力量的支持。
并且,当时的中共在名义上只不过是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理机构,而并非一个完全独立的政党。这部分内容在中共早期的党章中也有表现。

当然共产国际的意见和中共创始人之间是有分歧的,反对者的代表就是陈独秀,他认为中共就是独立的政党,并且要靠武力取得政权,然后再对中国进行改造。只不过他的观点在当时不太符合实际,毕竟那时候全国的中共党员也就几十个人,连经费都没有。如果不是共产国际的援助,中共早期的日子还真的很难解决。
共产国际方面也确实看好当时的国民党,原因很简单,那时的领导人是孙中山,一个一心为中国革命奋斗的人。共产国际派来的马林、鲍罗廷、加仑将军等人和孙中山的关系都不错,他们的合作也非常顺利。
从合作形式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国民党对于中共的态度。两党合作,并不是对等的,而是由中共党员自愿加入国民党为主要形式。从本质上讲,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高层,不愿意让中共将来成为一个能和自己竞争的党派。而如果中共这些优秀的党员愿意加入国民党,和他们一道革命,他们是欢迎的。当然加入国民党并不意味着就和他们成为手足了,这些中共党员在国民党内并不能获得核心职位,并且还要受到严密的监视。
之所以要梳理这一段资料,就是因为这段历史对张国焘后来反对南昌起义有很大的关系。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作为中共中央委员会书记的陈独秀,一味实行妥协的右倾主义错误路线。导致我党在遭受巨大打击之后,无还手之力,也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转移及应对。
陈独秀此时的软弱,引起了党内以及共产国际的不满。1927年7月12日,鲍罗廷(共产国际代表)提议陈独秀和谭平山一起去莫斯科开会。鲍罗廷当时的地位很高,说话分量极重,陈独秀也明白,在这个关键时刻把自己调走,说明他已经失去了共产国际的信任。而中共党员的态度也更加直接,很多人要求他辞职。

陈独秀从此实际上离开工作岗位,根据鲍罗廷的建议,中共临时组织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代行政治局职权。中央政治局常委由五个人组成,分别是原来的张国焘、李维汉,以及新增加周恩来、李立三和张太雷。
五人之中,张国焘和周恩来的地位最高。张国焘是李大钊最为看重的学生,此人的确才华横溢,即便是在精英云集的北京大学,张国焘也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深得李大钊的器重。
李大钊牺牲后,张国焘便接替了他的位置,后来在国共合作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张国焘是当时党内除了陈独秀以外的第二号人物。
当然,后来周恩来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在国民党和中共内部的威望日益提高,逐渐超过了张国焘,但从表面上看,二人不分伯仲。
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是由李立三最先提出,后经中央政治局多次讨论后,做出了最终的决定。张国焘也参加了会议的讨论和决议,不过他对在南昌起义始终是有所顾虑的。
首先南昌实际上是张发奎的地盘,并且我们的主力部队也需要从张发奎手下调出来,从实力对比上看,我们与张发奎或者说是汪精卫政府差距较大。
其次,他本人还是希望能争取张发奎,毕竟他对我党还是比较友善的。
最后,在没有得到共产国际明确支持的情况下,起义成功的概率不大。
整体来看,张国焘并不反对起义,但他认为既然要起义就必须成功,要成功就必须有足够的条件,但目前很多条件尚不成熟。
这说明,张国焘本人,对南昌起义的信心不足。

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共产国际了。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共产国际是非常希望能和国民党合作的,并且在他们前期的合作中也非常的默契。鲍罗廷、加仑和蒋介石以及众多国军将领之间的关系还是非常亲密的。
也正是由于他们对国民党的深入了解,他们知道在国民党内部有众多的势力和各自的主张。蒋介石和汪精卫虽然名义上是政府领袖,但是在各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军阀势力。国民党中也明显的分为左右两派,左派是反对蒋介石与共产国际决裂的。
因此,共产国际的代表还是希望能够拉拢国民党内部的左派继续合作,同时借助他们的力量反对蒋介石和汪精卫。
当时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鲍罗廷和加仑将军。我们前面提到过鲍罗廷,这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对孙中山、蒋介石和周恩来影响都很大。国共第一次合作是离不开鲍罗廷的,孙中山对他非常敬佩。
蒋介石之所以能够成为孙中山身边的第一红人,也和受到鲍罗廷的支持有非常大的关系。并且宋美龄非常敬佩鲍罗廷的人品和学识,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一个人。据说后来宋美龄还因为蒋介石签发对鲍罗廷的通缉令而指责他忘恩负义。

鲍罗廷对周恩来的影响也很大,据说在黄埔军校期间,周恩来就曾和鲍罗廷一起工作。鲍罗廷为人处世的方式和高尚的品格对他颇有影响。也有人说,周恩来在鲍罗廷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并且鲍罗廷是共产国际在中国最具权威的代表,应该说鲍罗廷的态度就是共产国际的态度。对中共如此,对国民党也是如此,国民党也不得不考虑共产国际的态度。
不过,蒋介石和汪精卫似乎已经摸透了共产国际不会大举干涉中国政局的心理底线,因此才敢如此血腥的镇压中共。当然他也不是毫无顾忌,毕竟他的儿子蒋经国当时就在苏联,并且后来也遭到扣押。
鲍罗廷当时肯定是非常纠结的,他本人当然是希望看到中共和国民党能够长久合作下去,即使中共将来只能作为国民党的辅佐角色。只要国民党能继续按照孙中山的遗愿,继续革命下去,他认为中共高层大部分人都是高瞻远瞩且心胸宽广之人,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自己曾经全力支持的蒋介石,竟然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而彻底与曾经的盟友翻脸。鲍罗廷凭借自己多年的革命经验,肯定已经看出蒋介石是个枭雄,为了让自己达到权力的顶峰,他可以不择手段,也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些代价中就包括了他的儿子蒋经国。
从他本人的角度出发,他应该是认同中共举行武装起义的,因为这可能是中共能够生存下去的唯一办法。但共产国际也确实不同意中共与国民党进行正面武装冲突,原因很简单,没有成功的把握。
鲍罗廷和共产国际之间肯定就此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沟通,当共产国际询问他起义是否有成功的把握时,鲍罗廷肯定会如实回答没有。我想这是共产国际最终不同意起义的关键因素,当然,事实也证明了起义最终确实是失败了。不能说鲍罗廷是错误的,但共产国际在万里之外,仅凭电报上的语言,难以让其真正了解中国革命的情况。他们同样也不能理解,起义最大的成功在于生存下去,而非在战斗中告捷。
7月1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初步确定在南昌起义之后,李立三、蔡和森就立刻赶往庐山,向鲍罗廷、张太雷和瞿秋白报告,争取他们同意。瞿秋白和张太雷当即同意了李立三的意见,而鲍罗廷保持了沉默。鲍的意见和明确,不支持也不反对,置身事外。

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整体已经开始对共产国际不满了,顺风顺水的时候他们出来当老大,现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自己却躲在一边看热闹。怎么堂堂的一个苏联竟然会害怕蒋介石、汪精卫之流?
共产国际方面还有个重要人物发表了意见,这个就是加仑将军,此人是十月革命之后5大元帅之一,在军事上有极高的天赋,绝对无愧于元帅的称号。加仑将军实际上就是布柳赫尔,加仑是他来中国后使用的名字。
我们熟知蒋介石是北伐军总司令,叶挺的独立团是铁军先锋,但实际上,整个北伐战争中,蒋介石真正指挥的战斗并不多。大多数战斗都是由加仑将军策划并指挥的。
这也正说明了,为什么蒋介石前半生战功赫赫,可到了解放战争的时候却昏招迭出,那个时候他已经没有几个可用之人了,正所谓失道寡助。
加仑将军在北伐军中的威望很高,而张发奎的二方面军也是北伐中的主力,二者的关系很亲密,以挚友相称。

加仑将军的意见依旧是最初的去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而且他和张发奎进行了深入沟通,张发奎已经同意将第4、第11和第20军部分军队,部署在南昌至南浔一线。然后再伺机撤回广东,而张发奎也会和加仑将军一起去广东。
整体来说自从1924年国共合作以后,张发奎对共产党的态度还是非常友好的,不仅同意中共在自己的军队中设立党组织,发展党员。在汪精卫密令他“清党”的时候,张发奎断然拒绝了汪精卫的要求。他只是要求中共党员立即离开部队,并没有像蒋介石那样凶狠残暴。徐向前元帅就是这样安全离开国民党部队的。
加仑的意见对张国焘是有影响的,理论上说,在南昌举行起义是无奈之举,目的也是为了带着叶挺、贺龙的军队去广东。既然加仑有把握让张发奎主动把军队调往广东,那么又何必要打一场没有胜利把握的战斗呢?
共产国际两位重要顾问的意见都是倾向于反对起义的,张国焘此时心中的天平又在摇摆。
莫斯科方面也发现中国的形势危急,鲍罗廷和加仑好像有自己的考虑,并没有坚定地执行共产国际的指令。于是他们又派了一位年轻的代表紧急来到武汉,这个人就是29岁的罗明那滋。
共产国际一直就有明显的教条主义色彩,而在罗明那滋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7月23日,罗明那滋见到张国焘、瞿秋白之后,第一件事并不是了解中国具体的情况,而是声明自己才是共产国际的全权代表。
然后罗明那滋强调,自己此次的任务是纠正中共内部严重的右倾和机会主义错误,犯这样错误的人是不能担任领导职务的,严重的应该予以枪毙,例如陈独秀。接着,罗明那滋滔滔不绝的讲述了一系列关于机会主义错误的理论。
张国焘非常讨厌这个年纪轻轻、趾高气扬却又只会夸夸其谈的黄毛小子,看着罗明那滋滔滔不绝的指责中共犯得种种错误。张国焘当场发怒,按你的说法,我们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都是机会主义,全都是右倾,干脆把我们全部拉出去枪毙算了。说完,张国焘拂袖而去,罗明那滋一脸茫然。

随后,罗明那滋又会见了周恩来,张国焘也一起来了,但他的表情并不友好,显然尚未消气。在听完罗明那滋没有新意的讲述之后,周恩来指出,当务之急并不是纠正政治路线错误,而是南昌起义在即。中共需要苏联顾问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苏联原计划同意给中共的一大笔军费,迟迟没有汇到,希望罗明那滋尽快帮助解决。
罗明那滋一旦被拉回到现实之中以后,就立刻显出了茫然无措的原型,原来他根本不清楚具体的情况,并且也没有意识到武装起义在几天之后就要开始了。他没有任何办法,也不知道如何表态,最后在极度尴尬的氛围中,他只好说要请示莫斯科。
莫斯科曾经明确不支持武装起义,但不知为什么罗明那滋没有注意到这些重要信息,或许他把注意力全都放在了在中国如何去做政治路线斗争了。
26号中共中央以及共产国际代表在汉口又召开了一次会议,那个时候,周恩来、李立三等人已经动身去了南昌。会上,加仑再次明确表示张发奎同意将三个军撤回广东。而罗明那滋也接到了共产国际不支持武装起义的电报,不过罗明那滋在这几天里了解了一些情况。
那个时候对于中共来说,只有两条路,起义有一半生存的希望,不起义就只有等死,蒋介石已经杀了很多人,汪精卫也不是个心慈手软的角色。所以,罗明那滋似乎也意识到,起义好像是唯一的出路。但他的原则告诉他,即便共产国际的指令是错的,那也是要执行的。
他显然也给共产国际回电告诉他们,如果不进行起义,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大批共产党员将遭到杀害。而共产国际的意见是可以让这些人转移到农村去工作。
罗明那滋在会上通报了共产国际的意见,并明确所有的苏联顾问都不能参与南昌起义,也没有经费提供给中共。很明显共产国际就是不支持中共与国民党翻脸,而让共产党军人去农村工作,实际上就是把他们看做弃子丢掉。

张国焘作为当时中共中央的最高领导,实际上是非常纠结且愤怒的。他当面指责了罗明那滋,指责共产国际置身事外,只会说风凉话。张国焘只是反对在南昌起义,现在共产国际竟然连中共组建自己的军队都给否决了,还要把错误全部归到中共的头上。并且在最后时刻才摊牌,告诉我们不再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典型的卸磨杀驴。
罗明那滋表示对于这份电令他也很意外,但这是斯大林亲自起草的,没有办法只能执行。并且莫斯科方面明确要求必须派一位专门的同志去南昌传达命令。罗明那滋之前被张国焘骂过,不敢直说,但却一直看向他。
张国焘直接拒绝了,如果只是送信,那就没有必要让我去了。毕竟他是中央最高领导。罗明那滋看张国焘脸色难看,于是又婉转地说,阻止南昌暴动,但可以执行加仑将军的意见。如果张发奎不同意,那再执行莫斯科的电令也不迟。
张国焘见罗明那滋同意了将部队调往广东,才勉强答应去南昌传达命令。
张国焘27号离开武汉前往九江,在九江等待去往南昌的火车耽误了两天,29号的时候与恽代英一起乘火车去南昌。在火车上,张国焘告诉了恽代英此行的目的。
恽代英也不是好脾气,当场就朝张国焘发火了,他警告张国焘,现在南昌起义已经是箭在弦上。他现在去阻止南昌起义不仅会让大批的同志白白牺牲,而且还会葬送中国革命的未来。如果你张国焘站在共产国际那边,我一定枪毙了你。恽代英的愤怒让张国焘有些胆怯。

30号早晨,张国焘抵达南昌,而原计划是这一天晚上发动起义。张国焘与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澎湃、叶挺、谭平山、周逸群等人开会,传达了共产国际的命令,并且将26号汉口会议的情况详细做了解释。
听完张国焘的讲述,李立三当即拍了桌子,指着张国焘的鼻子骂他是叛徒,是扼杀中国革命的罪人。周恩来也非常愤怒,和李立三一样狠狠地拍了桌子。他告诉张国焘,现在所有的部队都已经向南昌集结。起义的指令也已经下达,这个时候还怎么停止。
并且,张发奎早就和汪精卫勾结到了一起,并且密谋扣押叶挺和贺龙,还好叶剑英提前两天提醒他俩,才提前把部队带出来。现在张发奎肯定已经得到消息,正在准备调兵了。
知道南昌起义的已经超过上百人了,并且命令正在传达之中,现在就是想停也停不下来了。既然共产国际不支持我们,那我们就自己干,把枪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硬道理。
再做所有人全部都愤怒的反对张国焘,张国焘担心这些带兵的人,一生气真能把他推出去毙了。最后,张国焘只好表示同意按照原计划执行,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
由于张国焘的意见,起义计划推迟一天,改为31日早晨发起,实际中又发生了一些小变故,因此最终起义开始的时间是八月一日凌晨。八一南昌起义来源正是出自于此。
有人认为共产国际并没有明确指示阻止南昌起义,而是张国焘自己反对南昌起义,所以“假传圣旨”。理由就是,张国焘当时并没有共产国际的电文原件。实际上不是张国焘不拿原件去,而是共产国际要求不能以信件形式传达,要求专人当面传达,所以罗明那滋并没有给他。
后来张国焘等人受邀去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六大”,在见到共产国际总书记布哈林的时候,张国焘当面质问关于那封电报的事情。布哈林承认阻止南昌起义的电报的确发出去过,但是布哈林并没有做出任何解释。
并且布哈林在评价南昌起义这件事情上还表示这次暴动基本上是正确的,这个态度也成了后来共产国际的基本态度。如此前后矛盾让张国焘很是被动,尽管布哈林承认了那封电报的存在,但这个小细节却被大部分人忽略了。
客观推测应该是共产国际后来认识到南昌起义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且想继续控制中共以及他们手中的这支部队。所以不想过多地提及自己曾经在南昌起义上所犯的错误,张国焘恰恰替共产国际背了这口黑锅。共产国际心知肚明,却始终不去捅破,即便被问到了,也只是轻描淡写和稀泥!

这就是张国焘“假传圣旨”的真相,整体来说当时的张国焘并没有背叛革命,也是千方百计为革命着想,只是考虑的角度不同罢了。并且最终张国焘也随着部队南下,一直随军前进,直到部队被打散,他才辗转抵达香港。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