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1月,国民党反动派湖南长沙的监狱里,一个身材消瘦,步履蹒跚的年轻女子,戴着手铐脚镣吃力地走出监狱大门。在她即将走出昏暗的牢房之时,一个七八岁大的男孩向她跑来,扑进她的怀里,哇哇大哭起来。
这个女子显然是孩子的母亲,她一把将孩子搂进怀里,泪水瞬间流满了面庞。片刻之后,身后的看守开始不耐烦地催促她快走。年轻女子靠在儿子的耳边跟他说了几句话,然后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牢房,只剩下儿子在门内不住的哭泣。
而此刻他们的分离竟是永别,那几句耳语也成了这位年轻母亲的遗言。年轻女子走出牢门之后,随即被押往刑场执行死刑。这个年轻的女子正是伟大领袖的妻子杨开慧,而那个可怜的孩子就是他们的长子,毛岸英。
杨开慧牺牲的时候,年仅29岁。而杨开慧的遗言,毛泽东直到15年之后,才从毛岸英那里得知。
阅尽人间沧桑,一直如钢铁般坚强的毛泽东,在听完亡妻的遗言之后,竟忍不住潸然泪下,这也是毛泽东一生中少有的落泪时刻。
那一刻,毛泽东不禁想起了他和杨开慧的相识、相爱,往日的一幕幕浮现在了他的脑海之中。
据毛泽东回忆,他有两位老师对他的人生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一位是李大钊,令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是他革命的导师。而另一位是杨昌济,是他对革命对救国救民远大志向的启蒙老师。而杨昌济就是杨开慧的父亲。
杨开慧出生的那个年代,中国女子的地位非常低下,很难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虽然出现了新式学校,但是那里也鲜有女孩子的身影。
杨昌济曾经留学国外,思想先进开明,他坚持男女平等,尤其倡导女孩子也应该和男孩一样接受平等的教育。在他的努力下,杨开慧在七岁的时候终于进入长沙的小学开始读书。
杨开慧也深受父亲的影响,从不因为自己是女孩子而感到自卑,反而刻苦努力,处处敢和男孩子竞争。
后来,杨昌济接受了湖南高等师范的邀请,到那里任教,杨开慧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知识,接触到更多的进步青年学生。
湖南高等师范教学理念较为开明,提倡在校园内部进行公开、自由的讨论,鼓励师生之间讨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而杨昌济所带来的先进理念和开明思想,受到了一大批青年学生的欢迎。除了在课堂上、校园里和学生们打成一片,杨昌济还经常请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到家里探讨。
杨昌济到湖南高等师范教书的初期,就和家人说过,自己在这里遇到了几名特别优秀的学生,其中最突出的有两个,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蔡和森。后来,杨昌济也多次提到这两个学生,还把他们在校园里讨论的内容讲给杨开智和杨开慧兄妹两个,让他们也能接触到最先进、最活跃的思想。
而杨昌济在课堂上讲课的时候,也时常提起自己的女儿,他认为杨开慧就具有新时代女性的特点,独立、开明、刻苦、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典范。因此,他的很多学生都知道杨昌济有个很厉害的女儿,当时很多人只知道她的乳名:小霞。
有一次杨开慧放学回到家中,几个青年学生正在和父亲讨论,其中一个身穿青色长衫的学生,显得格外出众。不是因为这个人身材高大,也不是因为他面相非凡,而是他身上有一种异于常人的气质。
少年杨开慧并不清楚这种气质是什么,也许只是她的一种感觉。从此杨开慧便开始注意这个特别的学生,那一年毛泽东22岁,杨开慧14岁。
从那时起,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就成了杨昌济家里的常客,逐渐和杨开慧兄妹也熟悉起来。
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当时正是年轻气盛,风华正茂的年龄,并且怀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他们在讨论国家大事,在讨论百年荣辱的时候,常常情绪激昂、慷慨陈词。尤其是毛泽东,他发言的时候不仅沉着冷静,并且有理有据有节,即便没有读过书的人,听了他讲的内容也能明白。
少年的杨开慧在父亲的影响和熏陶之下,早已不是普通女子所能比,她也时常默默地走到他们身边,聆听他们的讨论。甚至有时候忍不住,还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一下自己一些稚嫩的看法。
杨昌济和他的学生们都是非常开明的进步人士,不仅没有因为杨开慧年龄小、见识少而将她排除在外。相反,他们认为有女性参加讨论才是平等的、公平的探讨。并且,他们发现,小霞虽然年纪轻轻,但是在有一些方面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常常能给他们一些意想不到的提示。
而毛泽东激进的态度也给杨开慧带来了深刻影响,并且在后来也经常效仿毛泽东。
后来杨昌济受邀到北京大学任教,全家从长沙搬到了北京。杨开慧也与毛泽东分离。
毛泽东注定是个不甘于平庸的人,不久之后他就发起了震惊全国的“驱张运动”。
1918年,也就是杨昌济搬离长沙的同一年,段祺瑞任命张敬尧担任湖南督军兼省长。但张敬尧到任之后,肆意搜刮民脂民膏,推行反动统治,并且放纵士兵胡作非为,引起了湖南人民的强烈反对。
毛泽东、彭璜等人毅然站出来反对张敬尧的残暴统治,随后他们搜集了湖南各界人士的意见,组织一个请愿团到北京向北洋政府请愿。在这期间毛泽东曾经去看望过杨昌济和杨开慧。
那时候北京成立了一个华法教育会,目的是组织国内品学兼优的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杨昌济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写信给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湖南学生,建议他们申请留学。
蔡和森、毛泽东等人随后来到北京为赴法留学做准备。赴法勤工俭学活动是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等人组织的,杨昌济便向蔡元培推荐了这批学生。
申请留学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通过,并且还要等待法国那边的开学时间才能出发。在此期间,毛泽东便借住在杨昌济的家里,与门房挤在一个房间里。
因此,这段时间里毛泽东与杨开慧虽然称不上朝夕相处也是天天见面。两个年轻人在这个时候相爱了。
毛泽东最终没有去留学,并非因为他的成绩和条件达不到,而是他主动放弃了。后来他曾经解释过放弃留学的原因,是因为他那时认识上有了新的高度,他认为自己对中国的国情还不够了解。
如果对自己国家没有足够的了解,肯定是无法对其进行深入、彻底改造的,简单照搬国外的模式,肯定是不行的。
毛泽东在此时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转变,是因为在这个时间段里他遇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李大钊。
由于当时毛泽东借住在杨昌济的家里,但他没有生活来源,长久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杨昌济将他推荐给了自己的同事李大钊。当时李大钊是北大教授,同时兼管北大图书馆,于是李大钊就给了毛泽东一个图书管理员的职务,月薪八块钱,还可以住在学校宿舍里。如此一来便解决了毛泽东的吃住问题。
这本来是个无心之举,但却无意中促成了两位巨人的相遇,在李大钊的指引之下,毛泽东也成为中国接触马克思主义最早的一批人。并且他很快就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其他的社会科学,这套理论体系完整而全面,至广博而入精深,务实而去浮华,特别适合当时的中国。毛泽东随即决定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借助于北大图书管理员这一闲散职务,以及足够的文字资料,毛泽东在这段时间里得以博览群书。并且还能够和李大钊等人请教、探讨问题。
不久之后,毛泽东便成为了一名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据毛泽东本人的回忆,他决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之后,再也没有动摇过。也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认为中国的革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必须先调研清楚中国的实际情况才能对症下药。
当然,他放弃赴法留学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杨开慧,那时二人已经处于热恋的阶段。
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热恋,自然瞒不过杨昌济的眼睛,不过他却有些犹豫。因为毛泽东当时已经成为李大钊的弟子,并且坚定地支持共产主义,加上五四运动的影响。北洋政府对这批信仰共产主义的激进分子非常忌惮,因此从事这种革命运动是非常危险的。
杨昌济虽然非常欣赏毛泽东,并且也支持毛泽东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国家事业而奋斗,但如果让自己的女儿随他一起冒风险,心中还是有很大的顾虑。
后来,杨昌济和自己的好友章士钊提到过这个问题,向他吐露了自己的担忧。章士钊表示好像听说过毛泽东这个名字,印象中是个进步青年。但并没有亲眼所见,所以不敢表态。
不过章士钊这个人会相面,并且阅人无数,对人的观察和判断很准,所以他让杨昌济请毛泽东来听自己的讲座,到时候暗中给他相个面。
后来章士钊在讲座上见到了毛泽东,只一眼,章士钊就断定此人非等闲之辈。然后又暗中细细打量,心中暗挑大拇指。讲座结束之后,章士钊连饭都没吃,立即跑到杨昌济的家里,告诉他赶紧把女儿嫁给毛泽东吧,要是错过了就会后悔一辈子。
章士钊到底会不会相面,到底是怎么看出来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对毛泽东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
不过,很可惜,杨昌济在1920年就去世了,没能看到毛泽东和杨开慧喜结连理。
杨昌济去世之后,毛泽东带杨开慧回到了长沙,接着上学。1920年底,毛泽东和杨开慧在长沙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在亲友们的祝福声中,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
这是的杨开慧不仅是毛泽东的伴侣,同时也是他在革命道路上的搭档和战友。1922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毛岸英出生了,后来他们又有了毛岸青和毛岸龙。孩子的出生是家庭中最大的喜事,但他们这对革命夫妻,注定了不能向普通家庭那样,在平静幸福中渡过。
中共成立之后,毛泽东成为了中共湖南省委的主要负责人,他的任务和工作越来越多,同时危险也越来越打。作为妻子的杨开慧既要照顾家庭,又要协助毛泽东工作,即便如此,她也从未卸下肩上的工作。
由于工作需要,杨开慧和毛泽东还需要经常出差,夫妻二人总是聚少离多,连陪伴孩子的时间都没有。
繁杂和危险的革命工作将二人分开,但却不能阻断二人的感情,毛泽东对杨开慧的思念,只能通过诗句鸿雁传书。
1927年,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全国统一的大局基本确定。但此时国民党内部却产生了巨大分歧,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在南京和武汉组建了国民政府,史称“宁汉分流”。尽管国民党内部发生严重分裂,但是他们对待共产党的态度却非常一致。
孙中山死后,蒋介石和汪精卫除掉共产党的意愿逐渐公开化。中共内部对此也早有预感,但那时中共最高领导陈独秀却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不敢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坚决斗争,反而寄希望于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国际。
当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公开逮捕、杀害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造成白色恐怖。汪精卫也在武汉积极推动“清党”运动。
情势危急之下,中共中央果断罢免了陈独秀的职务,并且毅然决定拒绝共产国际的建议,发动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起义,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
南昌起义之后,毛泽东秘密返回长沙,准备在湖南发动武装起义。而杨开慧当时刚刚剩下三子毛岸龙,暂时隐藏在武昌休养,为了安全起见也只能强行离开是非之地。
南昌起义最终失败,只保留下了朱德手中不足千人的队伍。秋收起义也遭遇重大挫折,毛泽东最终决定放弃进攻大城市的方针,转向敌人势力薄弱的落后山区,率队挺进井冈山。后期,朱德也率队登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
部队在井冈山落脚之后,毛泽东给杨开慧写信,告诉她初期起事不顺,遭遇重大挫折,但目前情况已经好转,部队已经在井冈山上落脚,并开始自力更生。
由于当时时局混乱,这封信经历几个月的辗转之后才交到杨开慧的手上。看到毛泽东的信以后,杨开慧从地图上找到了那个位于罗霄山脉中部,名叫井冈山的地方。
随着红军以井冈山为中心开始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并且快速发展,中央苏区建立之后,国民党反动派极为恐慌,蒋介石将工农红军,将毛泽东视为最大的隐患,下决心要彻底剿灭。
1929年,朱德之妻伍若兰在战斗中不幸负伤被俘,最终英勇就义,敌人残忍地将她的头颅割下,挂在了长沙城墙之上。
杨开慧后来回到长沙,当她正准备带着孩子去往井冈山与毛泽东汇合时,突然发现自己和孩子已经身处险境。
为了以防万一,杨开慧给自己的堂弟堂妹写信,告知他们自己身处极为危险之境地,万一自己遭遇不测,请他们代为照料自己的母亲和孩子。
1930年,红军攻占长沙,但为保存实力,随即撤退,杨开慧没有来得及随红军撤离,继续留在长沙进行地下工作。
长沙被攻陷,让湖南军阀何键恼羞成怒,当他得知毛泽东的妻子可能隐藏在长沙的时候,下令掘地三尺也要把杨开慧找到。当年10月份,杨开慧不慎暴露行踪,连同她家中保姆和毛岸英都被遭到特务的抓捕。
杨开慧被捕之后,中共长沙地下组织紧急开会,决定对杨开慧进行武装营救。但当我党同志来到长沙之后却发现,杨开慧已经被关押到了长沙警备司令部的监狱中,那里的常备军就有数千人。杨开慧被捕后肯定加强了戒备。仅凭地下党这几十个人,如果硬拼,连外围都接近不了。
杨开慧被捕之后,知道这次在劫难逃,敌人是不会放过自己的,因此她在心底也早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何键派出了自己手下的精兵强将,轮流来审讯、劝说杨开慧,妄图通过威逼利诱,迫使她背叛党组织,背叛毛泽东。
但是杨开慧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无论敌人如何利诱,她丝毫不为所动;无论敌人使用什么样的酷刑,她都咬牙坚持,坚贞不屈。
特务们从来没有见过骨头如此之硬的地下党,更何况还是一个女人。为了逼迫杨开慧屈服,他们甚至在用刑的时候让年幼的毛岸英站在一旁观看。
八岁的毛岸英看见母亲遭受毒打,吓得嚎啕大哭。然而杨开慧却大声地鼓励毛岸英,让他挺直了腰杆,绝对不能在敌人的面前下跪,绝对不能向敌人屈服。
特务们后来又逼迫杨开慧给毛泽东写信,企图引诱毛泽东上当,但是杨开慧坚称自己根本不知道毛泽东的下落,你们也休想抓住毛泽东。
长沙地下党为了避免毛泽东受到敌人放出假消息的影响,于是在长沙将杨开慧被捕的消息宣传了出去。这条消息一方面传到了中央苏区,另一方面也引起了湖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很多民主进步人士纷纷向何键施压,声称杨开慧是著名教育家杨昌济的女儿,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抓人,已经引起民愤。再说,国民政府连一个八岁的孩子都不放过,又怎么想湖南民众交代。
一方面对杨开慧的审讯毫无进展,另一方面又不断收到来自各界的压力,何键一时间有些左右为难。但是蒋介石的命令很清楚,如果毛泽东的妻子不屈服,绝对不能让她活着走出监狱。
于是,何键让人给杨开慧传话,只要杨开慧公开声明退出共产党,并且与毛泽东接触婚姻关系,就可以给她母子二人一条活路。
但是杨开慧明白,这是敌人的阴谋,如果连毛泽东的妻子都叛变了革命,那么毛泽东还如何领导红军,如何继续革命。因此,杨开慧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敌人的威胁,她宁可失去自己的生命,也绝不会背叛党组织,绝不背叛毛泽东。
在敌人看来,不过是说句话,服个软,就能保住母子性命,这又有何难?有人劝杨开慧,就算为了保命,为了保你儿子的命,就算说句假话,糊弄一下何键,又有何不可呢?
但杨开慧坚决不为所动,敌人不仅感到非常的棘手,更加难以理解这些共产党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最终何键下达了处决杨开慧的命令。
1930年11月14日清晨,杨开慧在牢门旁和儿子毛岸英告别,然后昂首挺胸的走向了刑场。当天包括杨开慧在内,一共有七名共产党员壮烈牺牲在了长十字岭!
毛泽东从报纸上知晓了杨开慧英勇就义的消息,他忍不住胸中的怒火,怒吼到:“开慧之死,百死莫赎。”
所幸毛岸英因为年龄尚小,无法定罪,在社会各界的营救下,最终顺利脱险。后来被党组织送往苏联学习,并于1945年学成回国。
毛泽东见到毛岸英之后就问他,你妈妈临走之前有没有留下什么话?毛岸英眼含泪水告诉父亲,妈妈临终前对他说,她没有做过一件背叛党、背叛爸爸的事情。
毛泽东听见这句话之后,忍不住泪流满面……
尽管杨开慧早已牺牲,但毛泽东在后来的岁月里却时常会想起自己的结发妻子,他在很多诗词之中表达了自己对杨开慧的思念之情。
自己的儿子或亲戚每次回湖南,他都会嘱咐他们去杨开慧的墓前祭奠,让他们代表自己给杨开慧扫一次墓!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