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第九烈士陈毅安,掩护红军主力撤离长沙,自己却不幸牺牲


1930年8月,彭德怀奉命率领红军主力攻打长沙,红军先头部队英勇无比,很快攻占长沙城。
后来,敌人的援军很快赶来,红军决定撤出长沙,主力部队先行突围,后卫部队负责阻击。在外国军舰的策应之下向红军后卫部队发动猛烈进攻,红军顿时陷入了前后夹击的被动局面之中,伤亡不断增加。
最终在后卫部队的英勇抵抗之下,主力部队安全撤离。
红军分路向外围撤退,一些部队与主力失去联系,彭德怀突然接到报告,红三军团一纵司令员,陈毅安牺牲了。

彭德怀闻听此信大骇,立即询问红三军团的位置,随后策马向红三军团奔去。
此时红三军团已经与敌脱离接触,正在缓慢的向后方撤退,在队伍之中,有几名战士正抬着一副担架随部队行进。抬担架的战士脸上还在流着泪水,不是回头看向躺在担架上的人。
担架上的人被白布盖着,很显然这个人已经牺牲了,但战士们依旧不舍将他葬在这里,想把他带回去。
此人便是长沙战役前敌总指挥,红三军团第八军一纵司令员,陈毅安。
很快彭德怀骑着快马赶来,他看着陈毅安的遗体,不禁失声痛哭。跟随彭德怀的警卫员知道他是个有泪不轻弹的铁骨汉子,但是今天他头一次看到彭德怀哭的如此伤心。
敌人的追击还在继续,部队不能在这里停留,彭德怀平复了一下心情,然后命令部队加快速度前进,务必彻底摆脱敌人的追击。随后,部队开始跑步前进,队伍的身影消失在了湖泊纵横的水乡之中。
当天下午,红三军团来到湖南浏阳县永安镇,彭德怀看到这里有一处不算太高的山头,山清水秀,也算是个风水宝地。于是和部队领导商量了一下,决定将陈毅安在这里下葬,让他在这里看着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安息吧!

红军战士很快将陈毅安埋在了山顶之上,并且为他修了一座简易的坟墓,彭德还命人用木板为他书写了一个临时墓碑。红三军团团级以上军官先后来到陈毅安的墓前致敬,彭德怀在他的墓前矗立良久,不愿离去。
警卫员听到彭总口中一直在不停的念叨:“如果不是我叫你回来,或许你就不会死在这里了……”
可以看得出,彭德怀对陈毅安的死,心中怀有深深的愧疚。
那么这个陈毅安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何彭德怀对他如此看重。
虽然陈毅安这个名字现在并不为人们所熟知,但是此人在当年确实不是一般人物,在红军之中也是赫赫有名,他就是那位被称为共和国第九烈士的人。
从清末就有一个传言:绍兴师爷湖南将。无独有偶,敬爱的总理周恩来祖籍就是绍兴,并且祖上多人都曾经常年做师爷。而毛主席、彭德怀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他俩就是湖南人。
而这位陈毅安和彭德怀一样也是湖南人,或许他们都有这种擅长指挥作战的基因。年轻的陈毅安是一个心怀天下的有志青年,立志从军报效国家,20岁的时候,他考入了黄埔军校。

在黄埔,陈毅安的成绩非常优秀,同时他通过苏联教官和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等人的宣传,了解到了马克思主义和苏维埃政权。
他认为这种制度要比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更先进,更加适合中国的国情,并且共产党人看起来也比较随和,与国军中那些官架子十足的军官有明显不同。因此,陈毅安很快便成了一名共产主义信仰者。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彻底与共产党决裂并且大肆抓捕杀害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决定发动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当年发起了两次武装起义,一次是著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另一次就是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
而陈毅安当时就追随毛泽东参加了秋收起义,随后经过三湾改编,他们带领红军进入江西上了井冈山,而陈毅安在数次战斗中奋勇争先,屡立战功,成为当时红军中出名的猛将。
毛泽东刚刚带领队伍在井冈山落脚的时候,条件极其困难,主力部队经常要下山与敌人作战从而获取补给。并且还要时时防御敌人的进攻。
1928年红军主力部队离开井冈山执行作战任务,陈毅安率少量部队把守井冈山门户黄洋界,由此也可以看出毛泽东对陈毅安的信任。

当时陈毅安手上只有两个连的兵力,并且红军的武器装备极其落后,弹药也很稀少,如果这个时候有敌人大部队来攻打井冈山,那么井冈山将处于万分危险之中。
陈毅安对形势了解的非常清楚,仅凭他手上的这点兵力,如果和来犯之敌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
不过,陈毅安不是普通人,他亲自带人详细勘察了黄洋界的地形地貌。他这才发现,难怪毛泽东把这里称为井冈山的门户,这里居高临下,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并且植被特别丰富。
既然我们的兵力不能和敌人正面作战,那就利用地形优势阻击敌人;既然武器弹药不如敌人,那我们就地取材,发挥群众的智慧,利用一切可以理由的条件,一切都可以成为消灭敌人的武器。
陈毅安按照毛泽东曾经交给他的灵活战术,带领战士和群众砍伐了大量竹子和树木,再结合地形地貌,以及老乡们打猎的经验,制作了大批的陷阱和路障。
果然,湖南江西一带的敌人探知井冈山兵力空虚,于是集结了四个团的兵力攻击黄洋界。
敌人凭借着优势火力根本没有把黄洋界上的几百号红军放在眼里,在山炮的配合下,敌人向红军阵地发起了仰攻。
陈毅安指挥部队沉着应战,吸引敌人进入自己布设的迷魂阵。敌人不明就里,直接就进入了陷阱之中,不停地被竹钉、竹枪刺伤。
在他们进攻的路径上,陈毅安还挖了很多小型陷阱,敌人走几步就会陷进去,里面埋设了锋利的竹钉、竹刀,敌人陷进去就会被刺伤。随后,陈毅安派出的神枪手早已埋伏在高处,一枪就干掉了受伤的敌人。

部分敌人冲到了阵地前沿,这时候陈毅安一声令下,居高临下的红军立刻放下大量滚木礌石,把敌人全部砸死在阵地之下。
敌人尚未听到红军拼命抵抗的枪声,自己这边就已经伤亡惨重了。最可怕的实际上并不是这些陷阱和山上掉下来的石头,而是他们根本看不见红军究竟在什么地方,说不定什么时候自己的脑袋,就被不知道从哪里打来的一发子弹打穿了。
敌人的部队里顿时蔓延着怯战的心理。
敌人的指挥官从来没有打过这样的仗,明明自己占有优势,拿着强大的火器,却被红军用古代人的法子给打退了多次。他们恼羞成怒,命令炮兵疯狂地向山上开炮,但他们根本看不到目标,只能胡乱射击。
战斗正进行到激烈的时候,红军侦察兵报告,发现了敌人的指挥部。陈毅安通过望远镜看到了设在茂密植被后面的指挥部,于是他命人把手里唯一的一门迫击炮扛上来。
这门迫击炮是井冈山红军的心肝宝贝,还是在一次战斗中缴获的坏跑,后来经过修理勉强恢复功能。但他们只有三发炮弹,所以一直都没舍得用。
陈毅安明白,敌人现在暂时进攻受阻,但仅凭这点土木工事根本挡不住四个团的现代化部队。所以,必须想办法尽快解决战斗,那么就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擒贼先擒王。
陈毅安亲自操炮,迫击炮瞄准敌人的指挥部,三发炮弹接连打了出去,正中敌人指挥部。敌军指挥官以为红军在山上有炮兵,并且肯定已经发现了自己的位置,于是匆忙命令部队撤退。
就这样,陈毅安率领两个连的兵力,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毛泽东、朱德等人率部回师井冈山之后,听说了黄洋界的精彩战斗,都对陈毅安竖起了大拇指,称赞他以一当十,有大将风范。
当年12月份,彭德怀也率军来到了井冈山,毛泽东、朱德安排陈毅安担任彭德怀的参谋长。

从此,二人就结下了深刻的友谊,陈毅安对彭德怀非常敬佩,彭德怀对陈毅安极为欣赏,二人英雄惜英雄。
无论是日常训练还是共同指挥战斗,彭德怀和陈毅安之间都好像有天生的默契,二人可以说是天生的最佳搭档。
但是好景不长,敌人知道红军主力回到井冈山之后,又调集大规模兵力向井冈山集结,妄图将红军彻底消灭。
这次来到的敌人规模要比上一次多得多的,并且战斗力也十分强悍。黄洋界尽管地势险要,但在绝对优势的兵力面前,红军无法坚守阵地。
在毛泽东和朱德的指挥下,红军在井冈山地区与敌人展开长期周旋,避敌锋芒,发挥我军优势。利用复杂地形,在运动中与敌人作战,通过不停的穿插迂回,给敌人造成重大打击。
彭德怀的红五军奉命掩护大部队转移,陈毅安在指挥战斗的过程中,不幸被炮弹炸伤脚部,无法行走,只能躺在担架上随部队转移。
红军的条件非常艰苦,缺医少药,陈毅安的伤势虽然不算太重,但总是在担架上颠簸,无法得到休息和静养,伤势经常复发,迟迟不能恢复。
彭德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与政委商议,让陈毅安先回家养伤,等完全恢复了在回部队。
陈毅安原本是坚决拒绝的,他表示就是死,也要和部队在一起,怎么能在最危险的时候自己离开呢?不过在彭德怀等人苦口婆心的劝说下,陈毅安也不想因为自己的伤病连累部队,于是同意暂时回家养伤。
并且,在老家还有他的未婚妻在等他。陈毅安在18岁的时候就已经订婚,他和未婚妻李志强的感情非常好。
但不久之后,陈毅安便离开家乡走上了革命道路,不想这一走就是五六年。这一次,陈毅安回到家乡,正好和未婚妻完婚。

陈毅安拖着伤腿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终于和李志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李志强见到陈毅安的伤腿,心里非常伤心。听他讲述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之后,一方面佩服丈夫的勇猛顽强,另一方面又担心这样的日子,会让他时时处于危险之中。
所以李志强试图劝丈夫不要再出去闹革命了,凭他的学历和见识完全可以在家乡找一份教书的工作。
不过,陈毅安心里早就把自己的命运全部交给了革命事业,怎么可能因为自己的安危而放弃革命呢?
他也理解妻子的担忧,毕竟她没有参加过革命,是个一心为家的女人。这世上又有哪个女人不会为自己的丈夫担忧呢?
陈毅安便耐心的和妻子讲解革命的道理,讲述为什么参加革命,革命能给全天下的老百姓带来幸福的生活。
李志强最终理解了丈夫,也不再反对丈夫参加革命,只要求他一定要保重,绝对不能有任何的闪失,也不能随便的冒险,因为她那时已经怀有了身孕。
安静的日子一天天过去,陈毅安的腿在李志强的照料下逐渐恢复了。他看着怀孕的妻子,憧憬着孩子降生之后那幸福的日子。
陈毅安在家休养了一年,在孩子出生之前,一位老战友来到家中看望他。这个人就是红三军团的参谋长邓萍。
邓萍是受彭德怀的委托前来看望陈毅安的,并且还带来了一份任命。井冈山红军进行了扩编,红五军改编为红三军团,下辖两个军,而他已经被任命为第八军一纵司令。
陈毅安听到这个消息,喜出望外,在家休养的一年时间里,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部队,希望尽早归队。他让邓萍回去告知彭德怀,他料理一下家事会立即归队。
送走了邓萍,陈毅安又犯了难,尽管他急切地想返回部队,但是妻子正在怀孕,孩子马上就要出生,他这一走恐怕就看不到孩子降生了。
妻子也看出了他的心情,理解他对革命的热情和忠诚。李志强忍着泪水告诉陈毅安,尽管放心地去吧,家里的事不用担心,她能撑起来。
陈毅安再也忍不住眼中的泪水,紧紧地抱住了妻子。
次日,陈毅安找了所有的亲朋好友,委托他们照顾自己的妻儿,将来他回来一定重谢大家。

最后在离别时刻,陈毅安告诉妻子,此一去生死难料,如果革命成功他就会回来与她白头偕老。如果将来某一天她收到一封空白信纸的信,那就说明他已经为革命捐躯。
李志强不敢再听下去,只是叮嘱他绝对不能出事,家里有她和孩子在等着他回来。
陈毅安随后赶回了部队,当他归队的时候,彭德怀正率领一众将领在军营门口等待他。大家簇拥着欢迎这位老战友归队!
陈毅安归队之后,担任一纵司令员,紧接着就参与了对长沙的进攻部署。
当时中共方面还是学习苏联的革命模式,认为应该首先攻占城市,然后在以城市为中心扩散革命范围。
那时正值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在华北爆发中原大战,国民党从华南调集重兵开赴北方战场,导致湖南核心区域兵力空虚。
中共中央、中革军委认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应该趁机调集优势兵力攻占湖南主要城市,尤其是长沙,建立自己的城市根据地。
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得到命令,他们将作为主力部队对湖南主要城市发起攻击,最终目标长沙。
尽管红军的实力要弱于国民党军,但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红三军团随即开赴湖南战场。
湖南军阀何键发现红军动向之后,很快就判断出红军的作战目标就是攻占兵力空虚的长沙。于是他立即从外围调集重兵向红军当时的所在地平江开进,试图在那里剿灭红军。
同时,何键又从其他各处抽调兵力紧急支援长沙。
红军很快得到情报,得知何键的部队正在向平江赶来,于是提前做好了准备,在敌人刚刚抵达平江立足未稳之时,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敌军随即溃散。
彭德怀随后命令部队立即开赴长沙,务必在敌人援兵抵达之前攻下长沙。
长沙城也已经得到命令,坚决拼死守住城门。
长沙自古就是湖南的核心,陆路水运四通八达,又有铁路贯穿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所以当红军开始向长沙发起进攻的时候,敌人的援兵也在快速驰援的路上。
担任长沙主攻任务的正是第八军一纵,前敌总指挥就是陈毅安。陈毅安指挥部队从金井、浏阳河一线向长沙进攻,红军作战勇猛,战术得当,很快就从浏阳门一带攻入长沙,长沙守军不是红军的对手,立即溃散逃离。红军攻占长沙!
红军攻入长沙,作为前敌总指挥的陈毅安,功不可没。
虽然红军攻占了长沙,但毕竟实力与敌人相比过于弱小,并且兵力不足,无法长期固守。那个时候何键从各地调集的援军正在从各个方向朝长沙靠拢,实力远远超过红三军团。
经过谨慎分析,中革军委决定红三军团要尽快撤离长沙。
8月5日,红军开始撤离长沙,可是这时候何键的部队已经兵临长沙城下。陈毅安率一纵挡住敌军,掩护主力部队撤退。
红军只能依靠长沙城原先的工事进行防御,由于缺少重型武器,战斗一开始,一纵就处于被动地位。
原本一纵的战士只需要抵抗住何键派来的先头三路大军即可,以红军的顽强意志,何键的部队一时难以靠近,甚至还有被击溃的迹象。

但就在此时,何键通过关系请求外国势力插手对红军的战斗,浏阳河上突然出现了十几艘外国军舰,并突然向红军阵地发炮。
红军遭遇猛烈炮击,阵线突然大乱,何键的三支部队见有军舰助阵于是立即加强攻击,趁势攻入长沙城内。
由于此时主力部队尚未完全撤离,陈毅安指挥部队与敌军展开近战,战斗进行得极为惨烈。
关键时刻陈毅安身先士卒,冲在前面与敌人展开厮杀。由于陈毅安太过靠前,被敌人的机枪射中,当场就倒在了血泊之中。
一纵的战士拼命把他抢了回来,但陈毅安身中四弹,并且被射中了要害,失血过多,再也没有醒过来。陈毅安牺牲后,一纵继续战斗,不久接到了彭德怀的命令,大部队已安全撤离,一纵立即与敌脱离接触,迅速撤离。
陈毅安以自己的生命,完成了掩护主力撤退的任务,光荣的牺牲在了长沙城下。
彭德怀望着陈毅安的墓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在家乡日夜盼望陈毅安能够平安归来的李志强,却迟迟没有收到丈夫的来信。她每天都会站在门口等待邮差经过,终于有一天,邮差给他送来了一封信。
李志强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但却没有看到希望中的家书,里面只有几张白纸。这是陈毅安临走之前和她的约定,若是为革命捐躯,他就会寄来一封空白书信。
此时陈毅安的儿子已经出生,李志强悲痛万分,但为了孩子,她只能坚强地挺住。
后来,李志强曾经写信给八路军指挥部,询问关于陈毅安牺牲的具体情况。这封信被转交给了彭德怀,彭老总思虑良久才给李志强写了回信,将陈毅安同志牺牲的经过告诉了她。
彭老总还特意邀请李志强母子都延安去,并为她寄去了路费,只可惜由于战乱,李志强母子未能去往延安。

建国之后,彭德怀将李志强母子接到北京,并亲自接见了他们。彭总告诉李志强母子,陈毅安是红军名将,是英雄,作为家人应该为他感到自豪。
彭总还亲自为李志强安排了工作,并安排陈毅安之子陈晃明进入北京理工大学学习,后来成为一名工程师。
1951年,毛泽东批示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其中第一批就有陈毅安的名字。由于这本证书的编号为09,所以陈毅安也被称为“共和国第九烈士”!

正是由于无数像陈毅安将军一样的革命先烈,在当年极为艰苦危险的环境中,为革命胜利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盛世。作为后人,我们应当永远铭记先烈们的英雄事迹,继往开来,为共和国的美好明天而奋斗!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