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让林彪尝到苦头,被解放军俘虏,从将军到战犯却感谢共产党

前言
1987年5月7日,那一天的北京春风料峭,杜聿明已经在医院里住了很长时间,身边的人都知道他随时会走,因此在他的身边一直都有人留守。这一天正好是沈醉在身边,就见杜聿明好像要说话,身为妻子的曹秀清赶紧让沈醉拿纸笔来记下丈夫生命最后一刻所说的话。
“我们经历了战争的痛苦,一定要将和平统一在我们这一代实现。”
“我死之后你哪里也不要去,就留在大陆,共产党对我很好,我们不能忘恩负义。”
说完最后一句话,杜聿明再也没能睁开眼睛看一看周围的亲友。
虽然杜聿明在最初并不受蒋重视,也一直担任副职工作,但是他的行为以及行动方式已经展现出他独具一格的魅力,他对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的忠心绝对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比得上。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杜聿明从刚刚在上的将军成为了战犯?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从对国民党极为忠心转而追捧共产党呢?

初生牛犊不怕虎
杜聿明出生于陕西,他的父亲是一名举人,早年间就参加了同盟会,并且还参加了反袁斗争,面对父亲如此,小小年纪的杜聿明也有着一颗报国的心。
杜聿明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枪,小时候在家中的学塾读书,很快就能将书本上的知识灵活应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中的长辈渐渐去世,他的父亲也不再家中,无奈之下,杜聿明只好辍学操持家业,很快他就将家业操持的井井有条。
在杜父回来看望妻子儿子的时候,见到儿子没有读书怒火中烧,气愤不已,于是杜父就将家业交给本家的侄子操持,将儿子带到城里继续读书。十九岁的杜聿明在成婚之后就与堂哥一起报考了黄埔军校,在学校中学习本领报效国家。
1926年,北伐战争打响了,那时候的杜聿明刚刚二十二岁,他南下回归到队伍途中还让孙传芳抓获,被关进监狱中数日,多亏他机灵才跑出来,要不然他可能会被冤死在狱中。逃过一劫的杜聿明到了张治中处,在他的要求下,杜聿明从基础做起,一直在进步,他对自己和部下极严,士兵也都佩服自己有这样一位首长。

1939年夏,杜聿明已经是国民党第五军军长,他所在的部队即将要进行一场大战,那就是攻克昆仑关,杜聿明指挥军队作战,与日军相持十八天,终于以中国军队获得巨大胜利而结束,这次战役被称之为“昆仑关大捷”,这也是杜聿明的成名之战。
远征军入缅
由于日本的侵略并不仅仅只面向中国,还有东南亚的大部分国家,中国作为附近的大国,在有实力抵抗日本侵略的同时自然也需要帮助其他国家进行抵抗,于是在1941年2月,国民政府组织军事考察团前往缅甸、印度等国家进行军事考察,而杜聿明就是考察团中的一员。
在越南与泰国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之后,中国的对外通道被切断大半,只剩下一条滇缅公路尚能维持,一旦缅甸再被日军占领,那么对于中国的边境有着极大的威胁,为了保护这一通道,也为了响应英国的号召,国民政府考察团进行考察后决定派遣远征军进入缅甸境内,掩护滇缅公路的安全。
1942年,杜聿明作为第一路军副司令员率兵进入缅甸作战,并且接替了英军、缅甸军队在同谷的防务。
很快,远征军在缅甸的战争开始了,一连数日,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下,杜聿明所在部队伤亡惨重,好在有英军的飞机、火炮的支持堪堪维持,后来,远征军使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与日军相持三十日之久,日军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这也成功的打出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
在这场相持战胜利之后,英军要求中国全面接手西路的防护区,自己想要趁乱保存实力,杜聿明等人得知了英军的想法后直接向蒋介石做出汇报,而蒋介石也同意了中国远征军撤出缅甸战场的计划,但是没想到这次的撤退差点让远征军全军覆没。

杜聿明按照原计划撤退后,本来应该一路通畅,没想到被日军提前查知行动路线,并且日军还使用电台等进行远征军撤回国内的宣传,给杜聿明造成了一定的氛围压力,无奈之下,杜聿明只得临时换路线,从而选择了“野人山”,这个让他一辈子难以忘怀的地方。
1942年5月,杜聿明一行1.5万人行走到一个叫做莫地的村庄,走到了莫地就相当于到了野人山的门口。从莫地开始就没有任何公路,汽车、坦克等都无法行驶,为了减轻战士们的负担,杜聿明要求将士除了带足五天的口粮和轻装备之外,其余辎重全部销毁,士兵们开始走上了这条名副其实的“死亡之路”。
野人山,顾名思义就是野人所居住的地方,那里是一片原始森林,人迹罕至。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并不利于人类的生存,那里是动植物的世界,蛇虫鼠蚁横行肆虐,战士们稍不留神就会成为小动物口中的美食。

六月份,闷热潮湿的天气到来,洪水肆虐使得在森林中穿行的将士们大多命丧当场,毕竟山中的泥沼是不会对人客气的。
在原始森林中无法辨别方向是最大的问题,当时队伍中的电台无法使用,全军上下所有的行动轨迹只能依靠指南针,将士们漫无目的的再森林中穿行着,日子一天又一天,还是没有办法走出这片原始森林,因此也有许多战士受不了压力而自杀,就连杜聿明也因为压力过大倒在了担架上,就在众人快要绝望的时候,他们终于被发现了,终于看到了生命的希望。1.5万远征军在进入野人山后只活下来不到2000人。

天下英雄谁敌手
1946年春,抗日战争已经结束,在中国大地上统治权力的归属成为硝烟再起的诱因,于是一场大战悄然爆发,东北的国共两军之间展开了一场决战,这就是四平保卫战。
四平这座城市所处的位置十分重要,四平的得失关乎东北的归属,所以无论是国民党当局还是共产党都十分在意四平的归属,中共中央更是电令林彪“必须守住四平,将国民党军队挡在四平以南地区。”于是林彪所率领的东北民联更是不断向四平方向调集主力部队,防御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面对共产党的严防死守,国民党军更是调集新一军和71军为主力将四平包围,其中新一军在抗日战争时期令日军闻风丧胆,素有“天下第一军”的美称。
国共双方的部队在四平集结完毕,战争一触即发。
4月18日,四平战役爆发,虽然国民党军向四平发起猛烈进攻,但是在东北民联的抵抗下收效甚微,直到国民党军队中一位将领出现,让整个战场发生转变,打破了战场上的僵局,这名将领就是杜聿明。
四平保卫战进行之初,杜聿明由于病重住院,所以前线战事交给副司令进行指挥,但是在4月中下旬时,杜聿明身体稍微好转,他开始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四平战场上。
当时的国共两军除了在四平布置下重军外,在本溪也进行激烈的交战,杜聿明重新拿到军队的指挥权后,立刻布置军队集中全力拿下本溪,然后在挥师抢占四平。
果然在杜聿明的指挥以及空军的协助下,本溪很快就攻打下来,之后杜聿明率军全力进攻四平,在空军、炮兵、坦克兵的配合下,林彪率领的东北民联主动撤出四平。
杜聿明紧追不舍,趁机占领东北长春等重要城市,并且将东北民联赶到松花江北,迫使林彪后撤千里,这也是林彪的战争史上少有的败仗,虽然这次战争的失败主要归结于林彪身边出现内奸,但是杜聿明的妥善谋划也是极为重要的。

在不断后撤中的林彪不得已给毛主席发电,“请求主席同意放弃哈尔滨,转为游击战”,主席在思虑两天之后才不得不给出“同意”的回复。自此,共产党彻底失去了东北地区的统治权,只能转为游击作战。
原本蒋介石准备给东北战场的杜聿明增加兵力,但是由于关内战争迭起,国民党军队明显不足,所以原本投入到东北战场的兵力也被关内战争牢牢的拖住,因此在四个月的时间内,林彪的东北民联获得了一线生机,此后,林彪的兵力一直优于杜聿明。但即使如此,杜聿明也依然能够保持主动进攻的态势,并且战损明显小于林彪,直到1947年7月,杜聿明因为病重离开了东北,将东北战场交给了总参谋长陈诚。
面对陈诚,林彪下手极为凶狠,连续的进攻让陈诚应接不暇,哪怕是东北战区最高军事长官卫立煌也无力回天。蒋介石看到东北战局呈现如此状况,只能将还在医院中治疗的杜聿明重新派往东北战场,让东北残部逐渐撤出战场。
面对林彪百万之众,杜聿明再次以弱胜强、声东击西,成功营救出被困在战场上的五万国民党精锐,并且转战千里将他们送到了淮海战役的前线中,而林彪也因为此事被毛主席痛批,哪怕后来林彪成功收复东北,也无法抹灭在杜聿明处受到的“耻辱”。
杜聿明在将士兵送往淮海战场后,直接被被蒋任命为徐州剿总副司令,从而协助总司令刘峙加强徐州的指挥。
杜聿明到任之后,积极参与徐州剿匪工作,对当时在华东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分析,并且认为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在人数和实力上都占据巨大的优势,并且可以趁着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分离的机会集中主力,伺机寻找华东野战军部队进行战斗,然后在一举将华东野战军歼灭。

原本杜聿明的计划不失为一条良策,但是他们所有的军事行动都要提前向南京进行汇报,可是南京给出的回复已经太迟了,再也寻找不到那样的好机会了,因为华东野战军以雷霆之势一举攻占济南,俘虏了国民党名将王耀武,杜聿明的计划也就此夭折。
杜聿明虽然身为徐州剿匪副司令,但是他并不能将全部的心力都放在徐州战场上,他经常被蒋调走,比如在东北锦州战场焦灼的时候,蒋便与杜聿明前往锦州督战,想要借助杜聿明的谋略在锦州战场上获胜,但这都是徒劳。杜聿明在徐州并不能发挥自己的全部实力,毕竟他只是副司令,上面还有刘峙这位司令员。
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突然包围黄百韬兵团,作为剿总的刘峙一筹莫展,根本拿不出任何作战方案,无奈之下,蒋介石只能让刚刚收拾完东北战局的杜聿明火速回到徐州收拾这一个烂摊子。
杜聿明回到徐州了解情况后,火速制定了两个计划,这两个计划都以解救黄百韬军团为主,但是杜聿明万万想不到的是葬送黄百韬兵团的不是别人,正是剿总刘峙。
杜聿明仅仅是副总司令,他的方案提出后均遭到剿总的反对,加上战线时间过长,所以黄百韬军团全军覆没,而淮海战局也基本上以国民党失败告终。但是蒋介石并不能接受淮海战局的失败,于是与杜聿明等人再次商议作战计划,制定了“放弃徐州,出来再打”的撤退方案,并且为了防止刘峙掣肘,蒋直接命令杜聿明负责前线军事指挥事宜。
在蒋介石的授意下,杜聿明积极带领部队后撤,但是没想到国民党军事统帅部突然转变策略,指责杜聿明临阵脱逃,而蒋也命令杜聿明寻找战机积极应战。杜聿明在无奈之下只得尝试突围,但是均遭失败,他还是没有逃出华野粟裕的算计,终被俘虏。

战犯管理所重获新生
1949年1月,解放战争已经进入后期。10日,在淮海战役结束之后国民党东北地区的高级将领杜聿明被解放军俘虏,这位一直要与共产党一决生死的将领与其余42名高级将领被关押在北京功德林的战犯管理所中,这一呆就是十年。
杜聿明作为黄埔军校的第一批毕业生,他跟随蒋介石几十年,是蒋坚定的拥护者和支持者,他的反共立场及其坚决,哪怕在国民党大势已去之时都忠心耿耿。
当时的杜聿明已经身患多种疾病,那样的身体已经无法支持长时间的作战和精神集中,但是他依然拖着病体指挥作战,一直打到自己的队伍没有战斗力。
当解放军将士冲上他面前的阵地时,他举起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决定“杀身成仁”,幸亏身边的副官拦住了他,避免了他用手枪自杀的举动。但是此次受阻的杜聿明趁着副官不注意拿起地上的石头打到自己的头上,霎时间头破血流,原本他一身疾病再加上自己的重创,身边人都以为他这次“必死无疑”,但是在解放军的救治他成功的活了下来,成为一名战俘。他这样的举动也让当时战犯管理所的战犯和管理者都认为他是最难改造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也脱胎换骨,坚决拥护共产党。
由于杜聿明在接受解放军治疗的时候被查出来身体严重受损,患有许多重大疾病,为了将他治愈,解放军医生为他准备了设备精良的医院和技术优越的医生,无论需要什么药品,政府都从各个渠道购买,哪怕花费重金也在所不惜。
由于他当时身体比较虚弱,所以在治疗和休养的时候需要补充营养,于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他的餐食水平非常高,甚至每天都有牛奶喝,每顿必有高蛋白食物。就这样,在医生的治疗和政府的关注下,杜聿明渐渐身体的旧疾渐渐康复,气色也好了不少。
当然身体上的康复也使得杜聿明对共产党的看法变得稍稍积极一些,人民政府对于杜聿明思想上的帮助更是让他进行积极转变。

杜聿明在治疗期间,就有不少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前来看望,他们一起谈天说地,毫无顾忌,哪怕言语中有不少“反叛”的话语,人民政府也没有怪罪。
当时同样身为战犯的沈醉前来看望杜聿明,看到杜躺在一个石膏做的模型中,身体不得自由,就以为是管理所对杜聿明进行虐待,还是经过杜的解释才知道,这个石膏模型是治疗杜的脊柱疾病的治疗工具。
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这个消息传到中国后国人振奋,而杨振宁的妻子杜致礼正是杜聿明的长女。在周总理的安排下,杜聿明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给杨振宁写下了祝贺信,杨振宁和杜家人才知道杜聿明还活着。而在1948年杜聿明被俘之后,他的妻子曹秀清以及其他七口人就一直被蒋扣押在台湾,并且蒋直接告知曹秀清,杜聿明已经“去世”。
而在杨振宁获奖后,“透明人”曹秀清在台湾突然受到重视,并且还接受了蒋的接见,由于杨振宁夫妇在美国生活,所以曹秀清向蒋提出了在台湾的家人想去美国和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的想法,但是蒋只同意曹秀清一人前往美国,并且还派遣了两名高级工作人员随行,名为保护,实则监视。好在曹秀清在去往美国的第二年杜聿明就从战犯管理所释放,成为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

1959年,正逢国庆十年,33名经过审批的战犯被释放,他们是首批被释放的战犯,几天之后,还受到周总理的接见,成为文史专员、政协委员,并且在大陆定居,然而远在美国的曹秀清并不知道丈夫的决定,再加上台湾当局对她的恐吓,所以她迟迟不敢前往大陆,还是杨振宁的父亲向曹秀清告知杜聿明在大陆的真实状况,曹秀清才敢回到大陆,夫妻两人分别十五年,终于再次见面,这对年过半百的两位老人来说倍感唏嘘。
杜聿明被成功改造之后,决心回报社会,在战犯管理所他就动员其他战犯用破布条制作拖布、学习种植葡萄等,被释放之后他又担任了政协委员。
随后的特殊时期,周总理防止杜聿明一家人被骚扰,就写了一张布告:
“此院内已经检查完毕,不需要再进行其他检查。”
这张布告贴在门上之后,果然没人来搜查,几年之后,他们才知道这件事是周总理暗暗做下的,为了避免他们在受到干扰,因此杜聿明一家一直深深感谢周总理。
在此后的岁月中,杜聿明一直在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做贡献,但是他依旧没有抵挡住病魔的困扰。
杜聿明在病重住院期间也一直担忧着祖国统一,当时沈醉作为杜的老朋友一直在他身边照顾,以防不测,没想到这次杜聿明已经油尽灯枯,在给沈醉留下了“希望祖国统一在我们这一辈手中”的遗言后溘然长逝。

杜聿明去世之后,曹秀清作为未亡人直接给台湾当局蒋经国发送加急电报,希望台湾当局能够同意在台湾的儿女们前来参加葬礼,这本是人之常情,但是蒋经国十余天音信全无,不给回复,曹秀清伤心欲绝。就这样,杜聿明在去世后只有大陆方面的举行了葬礼的追悼会,台湾方面还是在杜去世十余天后,在杜的儿女苦苦恳求之下才勉强同意举办追悼会,而台湾这样的举动不知道寒了多少原国民党人的心。
总结
在蒋介石心中,杜聿明是一位极具忠心的心腹,也是他身边重要的战将,但是蒋并没有完全听从杜聿明的作战方案,一次又一次将杜聿明推向战败的深渊。但是杜聿明对蒋介石十分忠心,哪怕在处理“云南王”龙云事件中蒋让他“背锅”顶着骂名,他也完全服从,就是这样一个忠于蒋、忠于党国的战将,在战败被俘后受到了共产党人的亲切关怀,使他转变想法,积极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并且也让他在其余领域发挥余热。他的一生经历了战乱的袭扰,因此也就知道和平的可贵,所以他为促进国家和平统一发挥自己的力量,直到生命的尽头。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