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新中国成立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阵营对我们采取了全面封锁的政策,企图在经济、军事、政治等多方面将我们与外界彻底隔离,从而困死刚刚诞生的人民政权。
那个时候我国刚刚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再加上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前几乎将国库内的所有的黄金、美元以及银元全部带走。那时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
除了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之外,我们所面临的国际政治形势也不容乐观。除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以外,就只有英国在非正式层面与我们保持一定联系。也就是说我们与西方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隔绝的。
二战之后,无论是交通还是通讯已经形成了新的国际格局,封闭几乎就等于自寻死路,这个教训我们的体会已经足够深刻。
因此,以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努力打开困难重重的外交局面。为了在外交工作上打开僵局,周恩来总理亲自兼任外交部长,带领新中国外交部的同志开启了新中国外交的崭新局面。
在新中国外交史上,真正打开局面是通过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就是1954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和平会议。
当时的情况非常复杂,二战之后,中美苏英法成为名副其实的五大强国,也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不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他们操纵联合国和西方阵营,拒绝承认社会主义中国,让只占据东南一个小岛台湾的国民党当局作为中国的代表。
国民党当时的实力实在太弱了,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也不会有实质的话语权,只不过是美国的一个棋子而已。
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不久,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紧接着,9月15日,麦克阿瑟指挥所谓的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重创金日成领导的朝鲜人民军。金日成力不能当,被迫向中国求援。
1950年10月19日,第一支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支援朝鲜战场。经过三年的艰苦战斗,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合力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逼回三八线以南。最终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
虽然双方已经签订停战协定,但是战争状态已经没有结束,志愿军和美军等外国部队依旧驻扎在朝鲜半岛,双方对彼此依旧不放心。当然,美国始终还是没有放弃彻底占领朝鲜半岛的野心。
当时美国也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们当时真正的政治重心是欧洲的重建,美国极力想参与到欧洲各国的重建工作中去,这样他们就可以逐步的控制欧洲,从而在西线牵制苏联。
而朝鲜战场陷入焦灼的状态大大出乎他们的预料,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他们依旧没能在朝鲜半岛站稳脚跟。为此,他们希望能保住自己在韩国的基地,这是最后可接受的条件,如果继续打下去,不排除苏联参战,那样的话,他们在东亚大路上就一点立足之地都没有了。
同时,美国还要继续对中国实施封锁,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海军,又拒绝苏联海军进驻,再加上台湾还在他们的控制之中,因此西太平洋上完全被美国人控制。
那么中国剩下的外部通道就只剩中南半岛了,当时那里被称为“印度支那”。
由于越南在二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并且一直在那里驻有部队,日本人投降之后,法国还希望恢复自己战前在越南的殖民地位。
但是越南的政治形势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胡志明建立的越盟已经发展壮大起来,并且得到了苏联和中国的大力支持。
胡志明和他的最佳搭档武元甲已经在越南建立起了一支规模庞大的游击队,并宣布成立了社会主义政府。
法军根本看不上这些手持简陋武器的民兵,于是派重兵围剿,从1946年起,双方开始了长期的拉锯战。
刚刚经历过二战的法国实力已经远不如从前,和越盟的战斗开始之后不久,法国就略感力不从心。他们意识到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泥潭,法军驻守在这里短时间内要保持大量投入和军费开支,并且无法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于是心生退意。
但是美国人不希望法国退出印度支那,因为他们和法国是盟国,与社会主义阵营站在对立面。如果法国人能够继续占领越南,就可以达到封锁中国的目的。
因此,美国人大力支持法国维护在越南的地位,据统计,在越法战争进行的最后四年,美国支援了法国26亿美金,占法国军费开支的80%,并且美军还为法军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后勤物资,美国空军甚至还直接给法军提供空中支援。
美国人非常清楚,作为社会主义兄弟国家,中国和苏联绝对会大力支援越南。如果越南战争继续打下去,中国就会不停地给越南提供援助,这些援助几乎都是无偿的。
这个时候的中国虽然已经在朝鲜战场停战,但是依然有上百万军队驻扎在北朝鲜,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果越南战争转向对西方有利的一面,中国不排除再次出兵援助的可能,那样就可以真的把中国的经济彻底拖到崩溃了。
不过,在中国的支援下,法军在越南战场上越发困难,再加上法国国内政治斗争激烈,法国政府希望尽快从越南抽身,让美国人接盘。
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意识到,如果美国人接盘印度支那,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必须赶在美国人替代法国人之前,解决印度支那的战争问题。
而这次日内瓦会议则是一个最佳的契机,如果我们和苏联、越南配合默契,就有实现在政治上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可能。
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抵达日内瓦之后,参加了五大国主持的和平会议,主要议题有两个,一是朝鲜战争问题,另一个就是印度支那问题。
这两个地方,一南一北都是和中国直接交界的邻国,这两场战争都和中国息息相关。而美国竟然想操纵国际社会拒绝新中国参加,时任白宫国务卿的杜勒斯更是肆无忌惮地抹黑中国。
但是中国不参加,这两个问题又和谁来谈呢?美国方面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因此被迫只能允许新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
会议的争论非常激烈,在朝鲜问题上美国始终不肯让步,因为他们绝对不会从南朝鲜撤军。所以,关于朝鲜问题,会议未达成任何协议和声明。
而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印度支那也就是越南战争的问题了。
当时的情况实际上非常尴尬,法军和越军已经达到了势均力敌的境地,双方谁也打不过谁,但打得都非常辛苦,都想停战和谈,但谁也不愿意做过多的让步。中南半岛上的局势非常微妙,这也让日内瓦谈判桌上的博弈显得尤为耐人寻味。
毛主席曾经总结过一句真理:谈判桌上的问题,从来不是通过谈判来解决的!
实际上早在周总理出发之前,就和毛主席商量过越南的问题,为了支持周总理在日内瓦谈判桌上的战斗,越南战场上就应该加把劲打上几场漂亮仗,壮壮声势。
因此,毛主席通知国防部长彭德怀,命令韦国清指导粤军再组织一次大战,一举拿下奠边府。
奠边府是当时越法两军在越南北部地区争夺的焦点,谁能彻底把它掌握在手里,谁就能掌握整个战场的主导权。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越南战场的情况,从1946年开始胡志明、武元甲就率领游击队与法军集团展开激烈争夺。
在胡志明的领导下,越盟不断发展壮大,对法军的威胁也越来越大。但发展到后来,越盟的规模逐步壮大,必须在正面战场上与法军硬碰硬地较量,游击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但是在正面战场上,当时的越军根本不是法军的对手,法军无论在部队规模、控制区域、经济实力、武器装备还是士兵战斗力方面都要远胜越盟军队。越盟唯一的优势就是深得民心,得到广大贫苦群众的支持。
越法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法国派来了身经百战,性格刚毅的塔西尼元帅,教师出身的武元甲根本不是对手,越军被打得落花流水,只能躲在山上放冷枪。
后来塔西尼被调回国内,不久因病逝世,法国其后派来的两位主将都不及塔西尼,另外,法国国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1950年,胡志明亲自到北京拜会毛泽东,希望得到我们的支持,尽管当时的新中国也非常的困难,毛主席还是慷慨的为越南兄弟提供了大量的援助。
胡志明提出希望中国能够直接出兵帮助越南驱赶法国殖民者,但考虑到当时朝鲜半岛的局势已经非常紧张,因此毛主席没有答应。
胡志明退而求其次,请求中国方面派出军事顾问团,帮助他们指挥、培训军队。毛主席认为这个条件还是可以答应的,于是经过仔细挑选,最终确定派经验丰富的韦国清任军事顾问团团长,邓逸凡为副团长,去越南帮助越南兄弟对抗殖民者。
实际上当时中国有很多能征善战的将军,最先考虑派出到越南的是陈赓,后来之所以最终选中韦国清,一方面是因为他不仅身经百战临场指挥能力突出,还因为他在政治工作方面的能力很突出,毕竟我们是去做顾问,不是直接替人家指挥战斗,团结工作要做好。
还有一点就是,韦国清是广西东兰人,距离越南很近,对当地的民族风俗和气候环境非常熟悉,这方面是其他人所不能比拟的。
韦国清率团抵达越南之后,指导越南军队接连打出了很多漂亮仗,法国殖民者开始节节败退,战场形势朝有利于越军的一方开始转变。
同时韦国清发挥他在政治思想工作方面的优势,指导胡志明、武元甲加强对军队思想政治思想工作重视。并且结合战场形势不断鼓舞士气,因此在接连胜利的局面下,越军士气高涨。
1953年12月,韦国清帮助武元甲指挥越军攻陷越北重镇莱州,然后顺势包围了法军在越北地区最重要的军事据点,奠边府。
奠边府也是法军在越南北部地区最后一个军事要塞,只要拔掉它,越盟就可以统一整个北方,与法军形成真正的势均力敌形势,这是胡志明之前从来未曾达到过的局面。
因此,胡志明、武元甲以及越军一众将领都对尽快拿下奠边府显得极为迫切。并且,此前接连不断的胜利让他们产生了高傲轻敌的思想,认为法军也不过如此,他们已经掌握的制胜的秘诀。
并且当时驻扎在奠边府的法军只有一万六千余人,真正能参战的一线部队不足万人,武元甲对一战拿下奠边府,信心十足。
所以,1954年3月,武元甲在没有通知中国军事顾问团的情况下,突然命令数万越南军队对奠边府发起猛攻。
奠边府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城市,原来也不是什么军事重镇,这里是在群山之中的一处低洼的开阔地,河汊众多、土壤肥沃,是个种庄稼的好地方。
法军看中这里,是担心越军会去攻击旁边的老挝。老挝实际上也是法国的殖民地,只不过有一个傀儡政权比较听话,法国在那里的统治比较稳固。而奠边府是通过老挝的咽喉要道,所以,他们在这里修建了大量坚固工事。
按照常理来说,战略要塞应该修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可是奠边府四周都是高山密林,法国人却把阵地修在了四面环山的低洼之处。在兵书上,这种地方被称之为“死地”。
这种地方一旦被包围,内无粮草、外无援兵,跑都跑不掉。法国人难道不懂吗?难道他们想自己找死?
当然不是,恰恰相反,法国人对这里进行了详细的勘测,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这里四周的交通环境极为恶劣。如果不是因为他们有美国空军的帮助,仅凭他们自己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在这里修筑要塞驻扎重兵的。
法国人得出的判断是,在公路、铁路还没有修通之前,以越军现在的实力,根本不可能将重型设备运到阵地上,何况他们也没有多少重型火炮。
如果越军像以前一样发起人海冲锋,就会在坚固的要塞之前,被强大的交叉火力所屠杀。
武元甲盲目的发起攻击之后,果然被法国人猜中,越军发扬不怕死的战斗风格,如潮水一般冲向法军阵地。结果人家那边早就在守株待兔,以逸待劳了,轻重火力梯次配备,陆空协同天衣无缝。
最终越军付出了惨重代价,据资料统计,此战越军损失部队一万三千余人,其中大部被击毙。
当韦国清听说武元甲下达攻击奠边府的命令之后,再想去阻止已经来不及了。对于奠边府,韦国清已经侦查的很清楚了,这里的工事非常坚固,如果没有重型火器,很充足的物资储备,绝对打不下来。
在此战之前,韦国清就告诉武元甲这里不能随便打,先把他们围起来,困死他们。如果他们能够靠空运补给坚持下去,困不死也无妨,我们还可以淹死他们。因为雨季马上就要到了,越南的雨季就一场雨,从夏天下到冬天,中间不用停。
到时候,只要将上游几条大河掘开,全部灌入到奠边府这片谷地里面,法军就完了。因为他们的工事,大部分都是修在地下。
可武元甲不听,就想一口吃掉这块热豆腐,结果差点把自己给烫死!
越军损失惨重,这还不要紧,最要命的是,这一仗把胡志明和武元甲的信心给打没了。韦国清分析了战场态势,发现这场仗虽然惨败,但也不是没有收获,此前没有发现的一些暗堡、掩体这次全都暴露出来了,也看清了法军的火力配置和兵力部署。
同时,韦国清还发现,战斗还没结束的时候,美军的运输机就不断地向奠边府空投物资。这说明奠边府的物资储备并不多,毕竟那里没有大型仓库,周边交通困难,现在又被我们包围,仅靠空军运送肯定有限。
所以,韦国清认为下一仗,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定能一举南下奠边府。
可胡志明和武元甲,现在垂头丧气,怎么都提不起精神来,武元甲甚至心疼的说,打奠边府已经把越军最精锐的主力都打光了,无力再战了。
确实,不怕死的精兵、老兵全都冲上去免费赠送给人家练枪法了,剩下的那些还有几个敢再去送死的。
武元甲甚至直接致电国防部长彭德怀,请他再次亲自带兵出国作战,就像支援朝鲜那样支援越南。
彭德怀看到电报之后,哭笑不得,因为一场战斗的失利,就失去信心了?彭德怀随即电令韦国清,让他耐心做武元甲的工作,争取下一仗拿下奠边府。同时还决定将我国支援越南的两个炮团,一个重炮团结束训练,立即开往奠边府战场。并且再支援越南一个火箭炮营,这种火箭炮是我国仿造苏联喀秋莎火箭炮的最新产品,更加轻便,适合山地丛林作战。另外,还派遣一批防空部队到奠边府战场驰援,具体规模不详。
当时我国对外公布的消息是在武器、物资以及政治方面支援越南,并不直接出兵,以防美军找到借口也直接出兵。所以,军事顾问团和防空部队都处于高度保密的状态,西方知道中国人肯定参加进来了,但规模不大,具体情况也不清楚。
韦国清分析,进攻奠边府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只有用强大火力和足够的后勤补给,才能将龟缩在奠边府的法军消耗殆尽。法军的补给也不多,到时候,再把天上的飞机打下来,他们就支撑不了多久了。
因此,越军要打奠边府,最大的困难就是这里周边极其恶劣的运输条件。这里四面环山,山高林密,根本没有现代化的公路,所谓的路也是羊肠小道,仅能供人和牲畜步行。
为了保障奠边府战役的胜利,韦国清建议胡志明、武元甲借鉴淮海战役的经验,发动广大越南群众保障后勤。一时间,周边二十余万越南民众肩扛手提,为越军不停的运送物资弹药,还一度出现甚为壮观的自行车大军。
并且,在越南军民的努力下,他们竟然完全靠着人力将几个团的重型火炮和弹药全部运送到了越军的阵地上。
越军的小型火炮也纷纷被抬上了奠边府四周的山岭,全部对准了山下的法军阵地。
5月1日武元甲再一次命令部队向法军阵地发起猛攻,此时越军两个炮团,一个重炮团以及一个火箭炮营的火力彻底咆哮了起来。
法军阵地上开始遭到重磅炸弹的轰击,坐镇指挥的法军指挥官当时就懵了。这么大威力的炮弹哪里来的,而且还如此密集,周边的山上也不断有炮声响起,虽然听声音是小口径,但他们居高临下,法军只有挨打的份。
美军和法军的空军部队得到消息之后,紧急起飞开始支援战场,并准备空投物资。但他们没有想到,崇山密林里早就部署了大量防空部队。
他们的飞行员早就习惯了越军没有高炮的情况,把飞机控制在几百米的低空,仅仅超出了轻机枪的射程。
所以,战斗开始不久,就有数十架运输、轰炸机被击落。侥幸逃脱的飞行员立即报告,奠边府周围出现大量防空高炮部队,火力非常密集,数量不详。
后来的轰炸机和运输机都保持非常高的高度进行投放,但由于看不清目标,不好把控,经常出现把炸弹扔到了法军阵地上,把物资送给了越军的情况。
大约在5月4日,越南的雨季如期而至,倾盆大雨从一开始就没有停过,躲在地下掩体里的法军极不适应,他们只能一面向外排水,一面战斗。但排出去的水,很快又回流了,毕竟他处在低洼地带。
法军天时地利人和尽失,在强大火力和越军不要命的冲锋之下,法军阵地全面崩溃。5月7日,奠边府法军最后一个阵地伊莎贝尔失去反击能力,当天晚上法军最后两个连的士兵趁夜色撤退。
但他们随即被越军团团围住,经过短暂战斗,法军指挥官向越军投降,奠边府战役以越军惨胜而告终。
奠边府大捷的消息在第二天就传到了巴黎和日内瓦,法国拉尼埃政府代表不得不在日内瓦会议上求和,中国和越南取得了胜利。并且,日内瓦会议还没有结束,拉尼埃内阁便宣布下台,接任的法国总理孟戴斯·弗朗斯赶到日内瓦会见了周总理和越南代表。
最终,法国和越南签订了停战协定,解决了印度支那地区和平的最大障碍。日内瓦会议迅速达成了恢复印度支那地区和平的协议!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