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暴涨27%!越卖越贵的卫龙辣条,你早就吃不起了



平江县,辣条的帝国,而帝国顶流,当属卫龙!
2021年,卫龙全年销量近20万吨,出口至日本、韩国等160个国家。
外媒纷纷报道,继老干妈之后,中国又一美食席卷全球。
2022年12月15日,卫龙正式上市,成为辣条第一股,市值迅速超过200亿元。
如今的卫龙,不止是中国人童年的回忆,还是国货零食界的代表。

祸福相倚,卫龙能够成为辣条一哥,还得靠当年那场天灾。
1998年,湖南发生了特大洪灾,农产品尤其是黄豆首当其冲被淹,黄豆一断货,依靠黄豆制作的酱干也跟着遭殃。
当时,整个平江县的人,几乎都是靠卖酱干维持生计,黄豆没了,生存问题在前,他们不得不马上找黄豆的平替。

想来想去,只有面粉最合适,黄豆磨成粉,乍一看跟面粉没什么差别。
这个点子是三个命苦的平江人想出来的,在长沙做生意失败的邱平,跑回了平江,遇到了同样失业的玻璃商人钟庆元,他们一商量,拉着老乡李猛能一起,决定做酱干。
没想到,生意还没开始,灾难就抢先一步了,酱干生意泡汤。
想出可以用面粉代替豆粉后,他们到二手市场买了台二手米线加工器,回来就开始倒腾。
结果,按照生产酱干的做法去搞,酱干没被生产出来,反倒生产出一种麻辣口、味道还不错的面筋,也就是辣条。
在那个食物种类极其匮乏的年代,一件新产品诞生出来,势必会引起巨大的关注,辣条也是如此。

辣条一出世,瞬间被哄抢而空,大人小孩都爱吃,这时有人提出意见,说好吃是好吃,但对于孩子来说,还是太辣了。
辣条创业三人组一想,太辣的话,加点糖下去会不会好一点,还真是歪打正着,改善后的辣条更受大家喜欢了。
慢慢地,整个平江县的人都跟着一起生产辣条,一场灾难就这样被大家成功化解。
但是,棘手的问题来了,销量是有保障了,可供应供不过来。
平江县地处偏僻地区,交通不太便利,辣条的摊子铺得再大,也只能辐射平江县的人,再加上,制作面粉的原料小麦,来自遥远的河南。

那时候常见的现象就是,大家蹲在辣条厂门口等辣条出厂,辣条厂的人等从河南回来的小麦。
有人说,当时是闭着眼睛都能赚钱,但奈何生产能力跟不上庞大的市场需求,这是现在过度饱和的市场不敢想的。
这时,有个人跳出来了,既然平江的辣条,还要等河南的小麦,那为何不直接去河南办厂。
而且当时,大家扎堆地在平江开厂,平江县就那么些人,竞争太激烈了,去河南的话,正好可以率先突围,抢占其他地方的生意。
这个走出平江的人,叫刘卫平,卫龙的创始人。

在刘卫平的印象中,河南他就只认识两个地,郑州、漯河,要去哪里办厂,还是双汇给他指了条明路。
那会,双汇在漯河已经小有名气,刘卫平心想,双汇能在漯河办起来,说明漯河的市场需求应该是有保证的。
于是,就这么轻松敲定在漯河创业,刘卫平还拉上了自己的弟弟一起干。

刘卫平还有点不太确定,辣条的爆红,能不能复刻过去河南,或许平江人爱吃,河南不爱吃。
他只能多试试,用湖南的辣味拌人造肉、豆皮,市场反响不错是不错,可刘卫平年底账一算,亏钱了。
忙活了几个月,除去成本、房租,刘卫平才赚了几十块,他决定要做出调整。

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已知的是辣味颇受市场,这个大方向他是不会放弃的,房租也是既定的,唯一可调动的只有成本。
这时,要砍去人力成本,是不理智的,因为刘卫平眼前的市场就是供不应求。
人力一砍,等于自废武功,而供不应求,一定会带动人力成本的增加,这是割裂不开的。
原材料成本要是过于压缩,又可能会造成质量不过关,质量不好,自砸招牌,刘卫平这盘棋一下子玩完。
最后,刘卫平决定,重新洗盘,棋盘不变,创业的大方向“辣味食品”不改变,人造肉、豆皮不做了。
很凑巧,有一天他在河堤边,遇到有人在卖牛筋面,刘卫平心头一惊,面筋制作成本低,这不就是他要找的吗?
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老家的生意,但两相对比,跟平江的辣条做法又不太一样。
平江辣条虽然加了糖,但麻辣还是主打的口味,而刘卫平往面筋加入了焦糖、辣椒,口味瞬间偏甜口了。

出乎刘卫平意料,甜口的辣条在河南也一样好卖,本来他们才一台机器,慢慢增加到几十台。
2001年,成龙成为国际巨星,刘卫平便取自己的“卫”字,与成龙的“龙”字,给他的辣条命名为卫龙。
三年之内,辣条从无到有,从集体到对立,行业内流传着“南玉峰、北卫龙”的说法。
能作为北方龙头代表,截止到这,辣条这盘棋,卫龙已经走对了两步。
先是放弃人满为患的山头,跑去另一个山头安营扎寨,一来减少因与竞争对手的竞争,而赚钱赚少了。
二来可以率先抢占另一个城市的市场份额,之后有人想打进去,跟卫龙分杯羹,还真不容易。
后者这个观点,恰恰暗示着卫龙后面的处境。

再者,平江县人人做麻辣口的辣条,当时卖得也特别好,但卫龙没有抄作业,在北方复刻出另一个平江辣条,而是从中细分出甜辣口,与平江辣条拉开距离。
卫龙出场后,张奇龙、李小鹏、周小玲紧随其后,北方辣条的阵营越来越多。
但与卫龙相比,当时的它们规模、财力都不能与之抗衡,卫龙打市场的方式很迅猛,一拳接着一拳出去,根本不给竞争对手反应的空间。
刘卫平雇了一批农民,以卫龙加工厂为中心,向周边疯狂地推,几乎走到哪里都能看见卫龙的海报。

知道自己的受众群体是以学生为主,卫龙原本的大包装立马改小了一号,方便学生携带。
精准地拿捏用户心理,高频率在用户面前刷存在感,卫龙不用一年,就成功在北方辣条市场独树一帜。

然而,从无名到辉煌,不用一年,辉煌到低谷,也不用一年。
2004年,某辣条厂被爆违规使用添加剂。

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一时之间,辣条成为了众矢之的。
安全卫生问题一直是热点话题,甚至还有了“辣条是一群抠脚大妈用脚踩出来的”的言论。
其他同行纷纷应声倒地,只有刘卫平开始借这股东风,助推卫龙跑上更高的台阶。
将不利化为有利,值得称赞,但刘卫平不止这一点厉害,他的过人之处是提前预测到了这场风波,并早早做好了预防。
他从欧洲引入了一条昂贵先进的生产线,把现有的包装机一律淘汰,换上全自动,这样有效避免了人工操作品控问题。

但是,从整体上看,卫龙做得再完美,可它还是辣条,经此一遭,在公众心里,辣条已经与不健康不卫生强挂钩了。
再加上,层出不穷的竞争对手,卫龙的市场份额被蚕食。
供不应求的局面早已成为过去,勉强能盈利的企业不到10%。
同行要么釜底抽薪,及时退场,要么依靠仅剩的消费大主苟延残喘,卫龙再次跳出竞争圈。
从单一的麻辣辣条品类跳出来,砸了5000万,进军豆制品行业,于是就有了亲嘴豆干。

这算是回到了平江的老本行,平江当初就是做酱干的,卫龙在酱干的基础上,用辣条的做法,生产出豆干。
推销豆干的打法,跟辣条一样,也是疯狂地推,拼命突围成功。
从辣条卫生暴雷开始到2014年,全国辣条企业从2000家骤减至500多家。
少了四分之三的竞争对手,有卫龙强势追击的成分使然,也有那场食品危机的推波助澜。
将对手砍少,并不是卫龙的最终目的,最理想的状态自然是方圆百里无一对手。
更重要的是,卫龙要想发展得更快,它必须要清除大众对于辣条的成见。
短视频时代接踵而至,同行还在发懵,卫龙再次抢先觉醒,找了个摄影团队拍摄了支宣传片,全方位展现了干净卫生的卫龙工厂。

当时,短视频还是新生事物,而卫龙的宣传片18小时内就已经上百万播放量。
刘卫平意识到,网络营销的威力,连百倍地推都比不上,这时他将营销重心开始倾向于网络。
如今炙手可热的带货主播,在那时候才刚冒头,刘卫平就先邀请网红张全蛋,入驻卫龙车间直播辣条生产过程。
顺势而为,卫龙也开始铺路电商,进入淘宝、京东,这次卫龙晚了,三只松鼠、良品铺子已经抢跑。
2015年双十一,三只松鼠一天就卖了2.5亿,良品铺子也有1.23亿,这次线上厮杀,卫龙没抢着甜头。
但是,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的爆火,如当年辣条在平江走红一样,让刘卫平又一次确认商机,网络营销是未来的大趋势。

没有了当年那场卫生风波,卫龙就自造风波,开始自黑模式。
通过一个暴躁的买家秀,卫龙硬生生给自己攒了一波粉。
之后,又贴近学生消费群体,制作出了奔跑吧辣条、逃学威龙等。
iPhone 7正准备发布,卫龙先声夺人,整体包装开始走上了苹果风,也借势推出新品Hotstrip 7、Burn Kiss亲嘴烧。

搭着iPhone的船,借自己的箭,再借势跳出童年辣条的追逐圈,攀上“更高级”的圈子。
进入新的圈子,就意味着卫龙需要重新投入宣传成本,从2019年开始,卫龙在推广方面的成本逐年上升。
但也是花钱买面子,改头换面加之推广力度加大,使得卫龙彻底与“不健康的小作坊零食”划清界限。
2019年,卫龙全年卖出17.3万吨零食,2021年直逼20万吨,相当于一艘邮轮的规模。
卫龙甚至成为了国货潮牌,出口到160个国家、地区,出口额同比增长超120%,海外戏称,老干妈后继有人。

前景一片利好的情况下,卫龙也开始谋求上市,但它不太走运,兜兜转转赶在2022年的年末才上市成功。
可这不意味着它好运开启,相反的卫龙错过了极速增长的时候。
等它上市,麻辣王子等辣条品牌已经杀出血路,逐渐抢占卫龙的市场份额。
2021 年,卫龙的毛利率逼近38%,而良品铺子、三只松鼠同年毛利率差了不止一大截。

卫龙的高毛利率,也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品牌纷纷来分杯羹。
最要命的是,零食量贩店也极速崛起,扩张速度堪比复制粘贴。
品牌零食很忙,扩张速度很快,2021年完成A轮融资后,两年间全国门店已经突破3000家。
好比如有人说,不经意之间,突然发现自己经常走的街道多了家赵一鸣,再一眨眼,又多了家。
辣条原材料成本的上涨,迫使卫龙也跟着涨价,本来辣条最大的优势就是低价战略,这么一涨价,反倒把卫龙的路走窄了。
卫龙的收入慢慢下滑,2022 年上半年卫龙就亏了整整 2.6 亿,半年线上卖了2.4亿,而三只松鼠双十一销售额就已经2.06亿了。
新人的加入,同行的增加,老牌卫龙被夹在中间,犹如笼中困兽。

好消息是,辣条的市场还没有冲破天花板。
2019年,辣条市场规模就有651亿元,按照年复合增长率8.59%来估测,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950亿元。
盘子还很大,卫龙还有机会翻身,但也代表着,接下来的仗不好打。
正如网友们所说,卫龙无法再为当年的那群孩子创造新的回忆,但不可否认的是,童年回忆依旧是不可磨灭的存在。
卫龙也许还能为新一代的孩子,再创造一个全新的童年。

参考资料:
卫龙食品官网:《走进卫龙》
央广网:《辣条再上热搜,“辣条第一股”的故事你了解吗?》
光明网:《从“国货潮品”到“全球零食”》
中国网:《辣条一哥卫龙港交所再冲刺 去年净利增速仅1%》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