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书包中服务】点击图片立即了解!
根据高绩(ID: gaojidata)的统计数据,2023年中国内地高校在CNS期刊共发表了276篇原创论文,其中包括通讯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单位。此间,Cell论文占比为20%,Nature论文占比为50%,Science论文占比为30%。
为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论文仅考虑发表在Cell、Nature和Science期刊中类型为Article的论文。已经接收或在线发表(即“First Release”)但尚未正式发表的论文将在后续统计中计入其发表日期所在的月份内。数据来源为Cell、Nature和Science期刊官网。)
本期统计了2023年中国内地高校CNS发文数量情况,通过CNS发文量的增加趋势来分析中国高校的科技实力提升。哪些高校入选了实力榜单呢?一起来看。
近百所高校入选实力榜单!
202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中国内地共有93所高校发表了276篇CNS论文,其中包括Nature期刊的138篇、Science期刊的84篇以及Cell期刊的54篇。
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可称为“科研大户”,其发文量均达到20篇以上。在这些大学中,中国科学院大学以58篇的发文量稳居首位,同时也是2023年Cell、Nature和Science三大期刊的发文量领先者;其次是清华大学,发表了38篇论文;北京大学发表了37篇,而浙江大学发表了26篇。
与2022年相比,这4所高校的发文量再次刷新纪录,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高校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除此之外,还有上海交通大学(15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5篇)、复旦大学(14篇)和南方科技大学(14篇)发表了超过10篇的论文。
除了发表论文数量的增加,不少中国内地高校也取得了顶级期刊发表文章的突破,创下了新的纪录:北京化工大学2天内发表了2篇Cell文章;安徽大学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在Science正刊发表了科研论文;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带头实现了“大满贯”;多篇论文登上了CNS封面...
共有14所高校获得了“大满贯”成就。
2023年期间,有14所高等教育机构在Cell、Nature、Science三大期刊上均发表了研究成果,实现了CNS大满贯。这些大学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西湖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在这14所高校中,有12所被认定为“双一流”高校,并且占据了主导地位。此外,西湖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也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大放异彩。
据统计发现,山东大学不仅实现了CNS大满贯,在其高等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金鹏教授也取得了个人CNS大满贯。孙金鹏教授是我国膜受体药理学的杰出专家之一,在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和推动科研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5月24日,山东大学的孙金鹏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李乾团队合作,在《Nature》杂志上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Structural basis of amine odorant perception by a mammal olfactory receptor》。该研究系统地揭示了嗅觉感知的分子机制,为靶向嗅觉受体的药物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投稿时间来看,这篇文章是人类认识哺乳动物嗅觉识别方面的第一篇研究论文。此外,该研究在嗅觉感知分子机制领域的研究成果成功入选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主办,并由两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图源:山东大学
全球突破 砥砺前行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多所高校不仅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也创造了校史纪录乃至世界纪录,实现了多个“国际首次”。
南京师范大学的副教授刘晨晗、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教授陈祖煌和东南大学的教授陈云飞,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合作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Low voltage-driven high-performance thermal switching in antiferroelectric PbZrO thin films”的论文。该论文首次在国际上提出了基于反铁电-铁电可逆相变实现热开关的功能。该研究不仅是关于反铁电热开关的首个实验阐述,同时也为探索大开关比反铁电热开关原型器件提供了实验和理论指导。
Cell 期刊于11月9日以封面文章的方式发表了题为《Live birth of chimeric monkey with high contribution from embryonic stem cells》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是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领导的联合团队完成的。值得一提的是,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姜禹在导师Miguel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多项研究,成为学校在籍研究生中首位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Cell上发表研究论文,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构建了高比例胚胎干细胞贡献的出生存活嵌合体猴,并证实了猴胚胎干细胞可以高效地贡献到胚外胎盘组织和生殖细胞。
2021年7月27日,王伟教授领导的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文学系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该研究利用中国天眼揭示了黑洞的脉冲现象。本研究首次在全球范围内观测到微类星体中亚秒级的低频射电准周期振荡现象,并揭示了该准周期振荡与相对论性喷流在黑洞系统中的直接关联。
中国天眼首次揭示了来自黑洞中神秘的射电脉冲信号
图源:武汉大学
尽管2023年还有许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但每一个成果和每一篇科研论文背后都离不开科研工作者对科学研究的不懈追求和全身心的努力。根据高绩(ID: gaojidata)的统计结果,2023年至少有10位学者发表了多篇顶级期刊论文。例如,除了之前提到的山东大学孙金鹏教授外,还有胡海岚教授。胡教授是浙江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得主。她以唯一通讯作者的身份在2023年发表了两篇论文,其中一篇发表在Cell杂志,另一篇发表在Nature杂志。中国高校学者在国际科研舞台上展示了中国高校日益提升的科研水平。
2024年伊始,中国高校迎来了新年的“开门红”。1月5日,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的张鹏教授团队与其他合作伙伴在Cell在线上首次展示了小细胞肺癌的蛋白组学图谱,这在国际上具有重要意义。同一天,南方科技大学作为唯一通讯单位,在Science发布了一篇研究文章。1月11日,Nature刊登了中外科学家合作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巨猿(Gigantopithecus)绝灭之谜。其中,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王伟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参与了该研究。
坚持努力前进,即使路途遥远也必将到达。期待2024年中国内地高校学者的研究成果能够为世界带来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惊喜!
本期服务推荐
中文核心不好发
试试高质量SCI翻译润色辅助服务
无限期免费多轮售后
点击原文链接即可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