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0,为什么要反复读《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历史的切片,背后所蕴含的思考和洞察更是发人深省。作者选取明朝万历十五年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的命运叙述,深刻地揭示了晚明帝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人性、社会和政治的深度挖掘。

书中的人物,从万历皇帝到元辅张居正、首辅申时行,再到清官海瑞、名将戚继光等,他们的命运似乎都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车轮下被碾压。这并不是单纯的个人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这种悲剧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的传统。当道德成为了唯一的裁判标准,那么任何违背这一标准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的谴责。但这种制度也导致了其僵硬和缺乏弹性,使得在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显得捉襟见肘。
税收问题也是本书关注的重点之一。作者认为,民穷的根本并不在于税收的多寡,而在于律制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在这种环境下,即使税率再低,受益的也并非农民,而是那些地主和官僚。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额外加征,自肥腰包。与此同时,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也使得政府更加注重维护王朝的安全,而不是促进经济的发展。
相同的历史事件,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而这些细节可能被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发掘出来。海瑞和戚继光两人的对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坚持道德原则,但与社会脱节;另一个则实事求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为国效力。这种对比使我们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并非简单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复杂的色彩。
《万历十五年》所描述的晚明社会,其实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在这个社会中,很多人表面上满口仁义道德,但背地里却干着伤天害理的勾当。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晚明,而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这也进一步证明了道德代替法制的制度存在的巨大问题。
历史总是充满了变数和未知。当我们尝试去解读它时,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开放和客观的态度,不要被固定的观念和框架所束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历史,并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