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9.1,半夜看完后潸然泪下(含泪推荐)


《何以为家》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人性、家庭、身份、以及生存意义的深度叩问。这部由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的影片,通过12岁男孩赞恩的视角,以真实且震撼人心的手法,探讨了底层人物在困境中如何寻找希望与出路的问题。

电影开篇,观众便被带入一个破败不堪的黎巴嫩贫民区。俯拍的大全景镜头中,狭窄的街道、破败的居民楼、铺满黑色轮胎的房顶、垃圾废水霸占的巷道,以及那些抽烟、打闹的孩子,都展现了一个动乱而真实的世界。每一个细节都充满生活的质感,使得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记录了那些被社会遗忘的人们的日常生活。

影片主人公赞恩,一个12岁的男孩,穿着蓝色外套和红色裤子,永远没有打理整齐过的头发和忧郁的眼神,都丰富了他的常态化形象。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无奈:被父母虐待,没有身份,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出生日期。但他最令人心疼的地方在于,他懂事得让人心疼——他的懂事并非成熟稳重,而是在残酷现实面前的别无选择。

电影采用了回环的结构和倒叙的方式,通过赞恩的视角来展现他的生活和挣扎。这种手法不仅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赞恩的内心世界,也让观众对家庭、身份、以及生存的意义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家庭本应是温暖的港湾,但在赞恩的生活中,家庭却是一个充满暴力和冷漠的地方。他的父母没有能力抚养他,甚至不能给他一个基本的身份。这使得赞恩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了质疑,也对家庭的意义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除了家庭问题,电影还通过赞恩的经历触及了难民议题。在闪回中,我们看到了黎巴嫩贫民区的社会剖面,以及那些牵动整个世界的难民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黎巴嫩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问题。电影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让观众对这些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思考。电影的基调压抑而沉重,节奏缓慢而有力。矮小、拥挤又破烂的房屋中孩子的哭闹声、拥挤密集的人群街道上的车辆声和嘈杂的人群声以及那时而警醒人们的警报声交织成一部悲壮的交响乐。导演用镜头客观地记录了社会最黑暗的一面并撕开给世人看,戳中社会痛点的同时引发观众深思。

纪实手法的采用和同期声的录制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和代入感。音乐音响的高度配合以及那低沉悠缓的大提琴音伴随着剧情的推进在每一个起承转合都恰到好处地触及人们的内心。《何以为家》用最具艺术性的方式呈现最真实的社会问题。

在影片的最后赞恩露出了一丝笑容让观众看到了一丝希望。即使生活再艰难只要有爱和希望就有可能找到出路。《何以为家》不仅是对家庭和社会的深刻反思也是对人性和生命的赞美,更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关怀。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