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年人民大会堂完工,毛主席看到穹顶后心潮澎湃:这是谁的主意?(下)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这是南斋的第xxx篇分享
作者 | 南斋
来源 | 南斋孤风(ID:nanzhaigufeng)
深夜,周总理突然起身,尊贵将工程负责人万里睡眠叫到中南海,严肃地说:
“大会堂的结构设计、材料质量和施工,一定要抓好,确保大会堂的安全。
要认清这个大会堂的重要性,如果出现问题,不光是在国内,就是在国外会有很大的影响。”

注视着古老的紫禁城,周总理沉声说道:
“大会堂的寿命起码要比故宫长,不能少350年。”
最终,在十个月的浴血奋战后,人民大会堂巍峨完成,屹立在北京城的中心。
它雄伟壮丽,气势如虹,向世人庄严宣告。
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13亿中国人将共筑辉煌灿烂的未来!
从1958年10月28日开工,到1959年9月10日竣工,这项伟大的工程仅用了10个月。
那一年,新中国崛起,五星红旗在北京夜空下飞舞。

在20世纪50年代的背景下,世界主要国家建造大型公共设施时,要耗费许多时间。
美利坚,号称民主灯塔,居然用了7年才建成了联合国总部大楼。
瑞士拥有了「世界银行」,日内瓦万国宫还是修了6年。
更别说澳大利亚这个小国,14年才盖好悉尼歌剧院。
而就在同一时期,新中国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的建设!
在全球范围内确实是一个大项目、引人瞩目的大力举。

当世人还在为国家的“雄健”折服时,新生的红色中国以惊人的速度,证明了自己。
这在社会主义体制下。
中国终于拥有了集中资源、迅速完成重大工程的强大能力。
人民大会堂的建成,是对中华民族能力的最好展示,也让国人感到无比的自豪与自豪!
01
令人惊叹的穹顶
1959年,人民大会堂工地上,建筑工人们却仍然忙碌着,因为距离开工仅剩下最后几个月的时间。
主建筑师张镈站在尚未完工的大会堂中心,仰望着还空荡荡的穹顶。
这个设计方案已修改了数次,但他仍感到力不从心。
清冷的穹顶就像一弯未完的新月,映衬着斑驳的脚手架,在萧瑟的风中轻轻摇曳。
“要想让万民齐声,却不致有息声嘈杂之感,这穹顶恐怕是最大的难题。”

张镈自言自语道。
困惑之际,张镈却感到久违的温暖——总理亲自来工地。
于是张镈把设计困难全都招认了。
“站在海边,我们并不觉得海有多远;仰望星空,也不会感到天空高远无边。”
周总理沉吟后提出:
“你可曾想过,用‘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手法,来打造一个寓意深远的穹顶?”
张镈恍然大悟,决定设计一个巨大的球穹。
中央是一颗璀璨的五角红星,代表着共产党,周围环绕着点点星光,象征跟随党前进的人民群众。

水天一色的设计使穹顶宏大而深远,就像海纳百川的大海,包容着所有人的心声。
最令人惊叹的是灯光设计:
天花板中央,一颗耀眼的巨大红星正在闪烁。
三环水波状的暗灯带环绕四周,层层外推。
红星周围还点缀着70盏光芒灯和40朵金色葵花灯,以及500盏“满天星”小灯,辉映生辉。
这正寓意着:党在中心指引方向,人民群众在周围追随。

金色葵花喻示祖国欣欣向荣,水波纹预示革命历程一浪高过一浪。
党和人民经历了革命历程的洗礼,终于汇聚在这朵灿烂的金色葵花之下。
凝望这壮丽景象,人们为伟大祖国的辉煌前景而欢欣鼓舞、倍感自豪。
主席看到“满天星斗、水天一色的”为主题的穹顶时,不禁感叹:“这是谁的想法啊?”
工作人员急忙应道:“主席,这是周总理的想法。”

主席不仅莞尔一笑,高兴地说:“果然我们俩想得一样呀。”
02
结束语
1959年,北京人民大会堂建成,巍峨的穹顶撑起了新中国的梦想。
时光荏苒,这座会堂见证了太多历史性时刻,其意义已融入国人骨子里。
1972年,尼克松总统来到这片东方土地,两国领导人在这神圣会堂握手言和,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河水不再滔滔,化干戈为玉帛。
2019年,国家领导人在此向英雄们颁奖,他们为祖国笑傲江湖,视死如归,舍生取义,以热血浇灌出丰硕收获。

会堂内国徽璀璨生辉,五星红旗飘扬英姿,歌颂着一代又一代奋斗者的光辉业绩。
这座会堂矗立在北京的心脏,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
凡入此地,莫不肃然起敬。
“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倒中国人民。”
毛主席的这句警句,激励着几代中国人砥砺前行。
人民大会堂就是中国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它矗立在北京的心脏,见证着新中国70年的发展与变迁。
当我们再次来到这座会堂,不能不对历史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也不能不对美好未来充满无限期待。
——THE  END ——
作者:南斋,文史领域创作者,每一个字,都是我用心敲出来的。
点击下方卡片,看更多好文章

 
您若喜欢,别忘了点个在看哦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