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设计院收入突然哀鸿遍野?


在知乎上看到这个问题,题主的描述这样写道:
“设计院工作稳定,多劳多得,今年网上设计院转行和收入一泻千里信息明显增多,原因是什么呢?”

~~~
因为身处建筑设计行业,所以我对这个问题感受颇深啊。
今年,也就是2023年,相比于去年,建筑设计院的回款情况,的确可以用“一泻千里”来形容。
(北京某大院,到11月份,回款目标仅完成40%。
甘肃某大院,在10月份,回款目标仅完成15%,靠贷款给员工发工资)
是的,设计院在每年年初,都会制定当年的“回款目标”。
如果没有达成这个“回款目标”,那么设计院就会用诸如“降低月发”、“奖金清零”、“年底倒欠院里钱”、“裁员劝退”等手段,来“惩罚”一线画图匠们。
是的,您没有看错,设计院就是用这样“血淋淋”的方式来管理员工的——
完不成“回款目标”,就罚钱滚蛋,与缅北电诈园区,并没什么两样。
(缅北嘎的是腰子,设计院嘎的是肝,熬夜肝图的肝)
而这个“回款目标”是如何确定的呢?通常是根据上一年的回款完成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比例。
(比如要求完成去年回款的110%。)
所以,在这样“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下,设计院的收入的“哀鸿遍野”,已经是注定的结局。
为啥是注定的呢?因为设计院“回款目标”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且“回款目标”的制定,全靠“拍脑袋”,完全无视一般的市场规律。
就算房地产已经完全熄火的当下,设计院在制定“回款目标”时,也仍然按照“稳中向好”的预期来制定,这就是摆明了要用“回款未达标”为由,来割一线画图匠的韭菜。
这是一种“风险转嫁”的制度设计,目的是将设计院的经营风险,转嫁给一线生产人员。
正常来说,企业雇佣员工,相当于是花钱购买员工的“劳动力”,员工只对自己的“劳动力”负责,而不必对劳动产品的销路负责。
货卖不出去,是你老板的经营问题,咋还能赖上我打工人?
但在设计院奇葩的“底薪+绩效”、“预发奖金”、“回款目标”等一系列制度设计下,设计院的员工,却不但要付出熬夜肝图的劳动,同时还要承担“图纸滞销”的经营风险,只要今年的销售比去年差,员工就要被迫接受降薪的宿命。
所以,题主所说的“设计院工作稳定,多劳多得”,这个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
设计院是典型的“自负盈亏”企业,不是“事业编”!您又从何得出“工作稳定”的结论?
至于“多劳多得”,也更是天方夜谭,因为设计院制定的“回款目标”年年增长,相当于你完成得跟去年一样多,就得降薪!必须比去年干的更多,才能保证收入不变!
因此,设计师多劳,只是保证自己不会挨罚而已,又何谈“多得”?
“多得”的是设计院的利润,是院领导的分红,而不是设计师的工资和奖金!
~~~
事实上,设计院收入的“哀鸿遍野”,在2015年便已有过先例!只是靠着2016年房地产市场的“最后疯狂”,又续了5年命而已。
现如今,皮带已断,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头部企业中,已经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短期内再无翻盘可能。
长期看,生育率持续低迷,接盘侠严重不足,现有的建筑数量,已经足以实现“住者有其屋”的基本需求,即使还有“增量”,也绝对无法达到设计院的“回款目标”!
所以,整个建筑设计业,乃至整个土建行业,都亟需一场“供给侧改革”,从之前粗放的大拆大建模式,逐渐过渡到精细化建设的模式。
要清楚,大干快上的“高周转”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是会催化资本主义内生缺陷、激化社会矛盾的,而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紧要的就是四个字——“以人为本”。
这场“供给侧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应该削减土建类的招生规模,淘汰落后产能,不要把我们愈发宝贵的“人力资源”,浪费在“夕阳产业”中。
其次,应当加强对设计院的劳动监管,杜绝“底薪+绩效”、“预发奖金”、“回款目标”等一系列制度糟粕,要让设计师有作为劳动者的基本“尊严”,才能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做出坚实的文明地基!
最后,还是全靠大家顺手转发,提高行业权重,传递行业真相!
点赞,转发,关注,传递行业真相!
后台回复:加群,一起聊聊设计院职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