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院的收入会触底反弹吗?


前天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设计院收入突然哀鸿遍野?”。
在文章里,我强烈抨击了设计院“底薪+绩效”、“预发奖金”、“回款目标”等一系列制度糟粕,并把设计院比作“缅北电诈园区”。。。
结果,后台就有人问啊,说这个设计院的收入会不会触底反弹啊?就跟抄底股票似的,现在大家都觉得设计院不好,都不去,那我现在去了,会不会赶上一波“反弹”行情?
看到这位年轻粉丝的提问,我真的是乐了啊,不得不说,他的思路十分清奇,堪称韭菜中的战斗韭菜。。。突出一个图样图森破。

马克思在他的著作《雇佣劳动与资本》中,举过一个十分经典的例子:
“在1000个同等熟练的工人中,决定工资水平的,不是950个在业工人,而是50个失业工人。”
为啥是“失业工人”决定工资水平呢?因为“失业工人”为了生存,哪怕工资仅能“温饱”,也愿意出卖他们的“劳动力”。
因而资本家给予他们的工资,只需买得起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即可。
又因为这些“失业工人”的熟练水平,和那些“在业工人”没什么两样,所以“在业工人”的工资,也就必须和“失业工人”的“温饱”水平看齐,否则,就同样会面临“失业”的窘境。。。
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在设计师被大量裁员的当下,“画图劳动”这种商品的价格,就必然会跌至谷底。。。
(因为有太多仅能靠出卖“画图劳动”的人挣扎在生存线上,设计院资本家当然就可以把画图匠的工资按在地板上摩擦了!)
那么,“画图劳动”的价格,会不会出现“触底反弹”呢?
很遗憾,并不会。
因为在国内,靠出卖“画图劳动”谋生的熟练工,实在是太多了,关键是,他们绝大多数都正值当打之年,距离退休少说都有20年。。。
(过去10年间,我国勘察设计业从业人数从250万骤增至近500万,您想想这些人都才刚多大岁数吧)
我们设计师群体,总喜欢戏称自己为“韭菜”,但事实上,我们的境遇,却真的连韭菜都不如。。。
因为韭菜的保质期很短,哪怕一时出现滞销,价格跌入谷底,也仅需很少的时间,便会“触底反弹”——
因为不出一个礼拜,滞销的韭菜就会烂掉,新鲜收割的韭菜,便又能卖上价了。
但“画图劳动”这种商品,却没有保质期。一个熟练的画图匠,只要他还没有退休,只要给他一台电脑,他便又可以提供“画图劳动”了。
因而,“画图劳动”这种商品的价格,其触底反弹的时间,恐怕要以人的工作寿命来计算。。。
所以,年轻韭菜怀揣着“触底反弹”的美梦进入设计院,恐怕要等到他快退休的时候,才能迎来“反弹”。。。
这样在“等待反弹”的梦想中,被反复收割的一生,难道不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吗?
设计行业,说实话并没有什么壁垒,是个人,会用电脑,基本就能干。
但是,这个行业却有着一种神奇的“反向壁垒”——只要你进来了,就很难再逃脱出去。感觉自己这辈子除了画图,就什么都不会干了。。。
因而,“画图劳动”这种商品的价格一但下跌,便很难再恢复到原有的水平,甚至可以说,是永远都回不去了。。。
因为考虑到通货膨胀,20年前,一碗牛肉面卖5块,如今卖25;但一平米的设计费,却从100跌到了20。。。
设计师的“名义工资”即使不变,他的“实际工资”,也确确实实地严重缩水了。
所以,年轻人啊,请你抛弃幻想,不要以为“画图劳动”这种商品,是什么大盘蓝筹的股票,可以靠“低买高卖”来搏收益。。。
好的股票,是具有“稀缺性”的,且流动性超强,可以上一秒买下一秒卖。
烂的行业,是具有“缅北性”的,没有任何流动,进去了就出不来,只能任由腐烂,很可能把命都得搭进去。
(画图匠的结局:要么猝死,要么被裁,要么被裁后跳楼。。。总之是没有活路)
一句话:珍爱生命,远离设计!
(最后,还是全靠大家顺手转发,提高行业权重,传递行业真相!)
点赞,转发,关注,传递行业真相!
后台回复:加群,一起聊聊设计院职场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