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迟某人是坚定的设计院“劝退党”。
毕竟,劝退一人,胜画七层施工图,如此功德无量之事,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在劝退的过程中,我们“劝退党”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
首先,很多人对设计院的“刻板印象”,还是觉得非常“高大上”。
他们一听设计院那牛逼哄哄的名字,什么XX省XX市设计研究总院,什么XX建筑科学研究院,还有各种“中X”开头的大院名号,就被唬住了啊,觉得名字这样好听的单位,又是GY企,还能差到哪去?肯定是稳定又多金!累点怕啥?
另外呢,还有一点,就是大家普遍觉得设计院虽然苦又累,起薪也不高,但只要踏实“学技术”,就肯定能“越老越吃香”!先苦后甜,先劳后逸,突出一个“大后期”。。。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年轻人进了设计院之后,虽然又累又没钱,但居然还能坚持下去——
因为他们从设计院的工作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务实”的快乐,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他们有些人,甚至把甲方的无限修改,和设计院的混乱管理,想象成是对自己额外的“锻炼”,想象成一种好事。
是的,他们把所有的“内耗”,都当做是对自己额外的历练,并幻想有一天,能够靠这久经历练的无敌技术,去避免这些内耗,从而实现自己作为一个“技术人员”的人生价值。
(其实我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都是这样一个逻辑:延迟满足,歌颂苦难,坚信吃的苦越多,未来就越光明)
这样的幻想,固然是美好的,但可惜,还是落入了一个巨大的陷阱之中。
诚然,艰苦奋斗是可以创造价值的,但问题的关键不在创造,而在分配。
而设计院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事实上处于“分配链”的最底层,因而设计师所创造的价值,自己并没有分配的权力,只能寄希望于上层的施舍。
所以说,设计院并不是“稳定”的单位,设计师的底薪普遍只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下限极低,甚至不如保安。
而且,设计院的业务来源,也是不稳定的,因为所有项目都是有周期的,短则几天,多则几年,总有做完的一天。
而假如旧的项目做完后,新的项目没有跟上,那设计院领导就会选择“减员增效”,以节约人力成本。
同时,设计院的薪酬分配体系,赋予了设计院上层极大的权力,一个人一年到底完成了多少产值,其实就是领导“一言堂”。
所以哪怕你为旧项目付出了很多,但只要领导认为新项目不需要你了,那连旧项目的工钱也可以不给你发,你也无从证明自己的绩效到底是多少,只能领着底薪混日子,或者拍屁股走人。
有人说:你说的这种情况,肯定是这人水平不行啊,所以领导看不上他,才要他走。我自信自己能成为技术大神,让领导离不开我,才不会落入你说的那种境地。
诚然,在考虑裁员的时候,领导当然会优先裁掉那些干活慢的、不听话的,但你若是觉得自己靠“能力强”就能免于降薪,免于被裁,甚至能够上位的话,那也属于是想多了。
在设计院,重要的既不是“技术”、也不是“能力”,而是“关系”,降薪的时候,关系户的钱是不能降的,而清华大佬,也是该领底薪领底薪,因为设计院最缺的不是学历,而是“关系”。
(清华大佬画的图,和中专生画的图,卖的价格都一样;清华大佬不能保证项目一定能中标,但关系户可以;清华大佬不能给领导层带来直接的收益,但关系户可以)
所以,请不要把设计院想象成什么“净土”,觉得在这里只要踏实学好技术,画好图就可以了,设计院同样有人情世故,同样需要靠“舔技”来获取利益。
是的,想在设计院生存,你需要:
既有智商,又有情商;
既懂技术,又懂管理;
既会干活,又会甩锅;
既能熬夜,又不猝死;
既不要钱,也不要闲;
既不差钱,也不享受;
既能御下,又能舔上;
既被欺负,也不反抗。。。
如果你具备以上一切素质,那你当然能够在设计院混得不错。
但是,如果你真的具备以上一切素质,那你为何不选择那些上限更高的行业去发展呢?
金融、IT等高薪行业,对专业也没有严格要求,甚至非常欢迎理工科。
你们拿出在设计院一半的卷度,在这些行业可能都已经年入百万了,又何必在设计院为着那十几万卖命呢?
而若是你不具备上述素质,那你在设计院就注定混得很惨。
因为设计院对待员工是很严苛的,是“不养闲人”的,你能力不行的话,想躺平都没得躺。
我就遇到过一个能力不太行的设计师,连楼梯都画不明白的那种,天天熬夜到半夜12点,永远紧锁眉头,苦逼兮兮的样子,34岁头发白了一半,不知道的还以为她50岁了。。。
事实上,设计院虽然又累又没钱,但因为名字好听,很多人迷信它,所以招人的标准还不低的。
所以那些有条件进设计院的同学,你们一定是可以找到更好选择的,设计院撑死了作为一个保底,但凡有点别的出路,你就千万别来设计院画图!
(最后,还是全靠大家顺手转发,广而告之,传递行业真相!)
关注,转发,投稿,传递行业真相!
后台回复:加群,一起聊聊设计院职场
后台回复:转行,围观设计院转行案例
后台回复:卷王,一睹设计院卷王风采
后台回复:降薪,领悟设计院降薪宿命
后台回复:两千,理解设计院底薪逻辑
后台回复:收入,百家设计院收入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