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努力考个好大学,看看他们就知道了”:天津大学,7个工科生,毕业12年后现状



    很多人问我,高考填志愿时,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在我看来,如果学校相差不大,并且有明确想选择的专业,那肯定专业优先;但如果学校相差很大,并且没有明确想选择的专业,那建议还是学校优先。
    选择一个好大学,不仅仅是为了有面子,更重要的,是学校的学术氛围更好,身边同学一般也都很优秀,这些潜在的因素,都会帮助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进而影响你的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
    本期分享人,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化工机械类专业,虽然专业不太好,而且毕业时赶上了行业下行期,但班里的同学们,还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人生路,如今发展得都很不错。接下来,我将以他的口吻,讲述他们的故事。
    2007年高考后,很懵懂地来到了天津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来了之后才知道,所学专业,是化工和机械的嫁接学科,专业前身叫化工机械。可以说我们是不幸的,因为遇到了化工行业的整体没落,也可以说我们是幸运的,因为赶上了诸多行业的兴起。
    室友A,河南人,普通农村家庭,宿舍舍长。长得很帅,爱玩dota,喜欢参加社团活动。毕业后,进了合肥一家研究所,一直干到了现在。凭借出色的社交能力,已经做到了类似项目经理的职位。2018年股灾时,据说亏了20多万。不过2019年跟他打电话时,说是年底分红拿了大几十万。
    室友B,安徽人,普通农村家庭,为人极其豁达,与世无争,经常在宿舍里侃天侃地。毕业后,跟室友A去了同一家单位,但不在同一个部门,目前在合肥有几套房。他是我们当中结婚最早的一个,孩子都快上学了。
    室友C,山东人,县城公务员家庭,长得人高马大,一表人才,整天把俞敏洪的金句挂在嘴边。极其聪明且自律,从小一路跳级,16岁就上了大学,并最终保研本校。后来,公费赴美留学,攻读加州伯克利联培博士,在劳伦斯国家实验室里待了3年,我俩在此期间还聚过一次。博士毕业后回国,在学校当讲师和助理教授。并在不到30岁时,成了一所985院校的副教授。我对他,可以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室友D和E,因为跟他俩的联系不算多,所以不太清楚具体现状,只知道俩人都在天津,一个在当地的化工国企,一个从事金融工作。俩人在大学时关系就很好,天天组团魔兽世界。
    隔壁宿舍的好兄弟F,辽宁人,大学班长,长得高、形象好,也是天天dota,成绩比较一般。毕业后,入职了老家一家地方银行。干了一年,辞职去北京从事风投工作,目前年收入30-50万,还是单身。我俩毕业后经常联系,据他说,现在买不起房,也不敢结婚。
    最后是我(分享人),贵州人,父母都曾是国企职工,后来母亲下了岗,父亲跳槽去了一家私企。2007年高考后,根本不懂什么大学和专业,填志愿只花了10分钟,也因此迷茫了四年。毕业后,经历了北漂、留学、毕业即失业、转行自学编程等,经过8年艰难摸索后,成功入职了华尔街一家投行,担任技术岗VP,负责量化和交易平台开发,目前也在利用业余时间创业,年收入25-40万美元。
    分享人感悟:我们当初毕业时,刚好赶上了出国热潮,专业60个人,有20多个选择出国深造,其中不乏宾大、斯坦福、康奈尔、卡耐基等名校。毕业后留在国外的,基本都转行去做程序员了。毕业后回国的,有的在车企做研发管理、有的进了设计院,也有的考了EMBA,转行去做咨询了。而留在国内的同学,也有一半多,转到了汽车、核电、金融等行业,或是考到了老家体制内。还在坚守本专业的,可能只有十来个。
    除了那位年轻副教授,班里大多数人都跟我一样,没有什么远大的追求,只能在社会的浪潮中顺势而行。幸运的是,我们当中大部分人,毕业多年,依旧保持着对进步的渴望。虽然做不到逆流而上,但起码都实现了自立。与现在的年轻人相比,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机遇也不同,但前人走过的路,对后人多少都会有所帮助。我多希望我们当年,也能有这样一个分享平台,那样,我们可能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每个人的人生,都值得被记录;你的经历,或许会成为他人前行的光。我是那些无名之辈,感谢您的倾听,如果觉得有用,不妨转发关注;如果有所感触,欢迎投稿分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