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70后大学生的前45年:时代的洪流前,每个人都渺小如蝼蚁



    本期分享人,是一位90年代的大学生,今年已经45岁,也是所有给我投稿的人中,年龄相对最大的一位。他所讲述的经历和人生感悟,跟当下的年轻人截然不同,相信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感触。接下来,我将以他的口吻,讲述他的前半生。
    我今年45岁,已经算到了中老年,前两年公司倒了,做生意也一直赔,所以现在老老实实在家待着。回首过往,不由得感慨颇多。想借助这个平台,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也算是给自己的前半生,做一个记录吧。
    1978年,我出生在古老的汉中大地,从我记事起,便一直跟在母亲屁股后面,她是陕西第三印染厂的工人,父亲则是华山制药厂的工人,两人在插队时相恋,后来一起调回了汉中,母亲调到了市里电池厂,父亲调到了郊区机床厂。我的家庭,便是当时无数工人家庭中的一员,日子虽然不富裕,但却平淡幸福。
    但我上小学时,父母却开始闹离婚,动静很大。最后,母亲的一场重病,结束了这次纷争,也带走了母亲的生命。我那时还很小,并不知道失去母亲意味着什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因为没有母亲的庇护,我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口吃,也伴随了我的整个童年。直到现在,在人多的场合,我的语言组织仍然会有障碍。
    而父亲对我来说,一直都是走马灯一样的存在,短则一个月,长则半年见一次,见面给点零花钱。所以母亲走后,我便一直跟着奶奶生活,奶奶家里当时住着很多亲人,谁又会在意一个、父母不在身边的小屁孩呢。所以那时,读书成了我唯一的乐趣,但我只是喜欢读书,并不明白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从小到大,我的成绩一直很好,中学时,转到了郊区一个子弟学校读书,每天跟着工人的班车来回通勤,在车上看漫画,是我最怀念的一段记忆。高考时,顺利考上了本省一所大学,选择了计算机专业。但大学时,家里再次发生了变故,一度连饭都吃不上,好在学校门口的餐厅招零工,图书馆也招助理,让我还算体面地度过了大学四年。
    我也在这四年时间里,慢慢打开了心扉,结识了很多朋友,包括毕业后就分手的女朋友。2001年毕业时,拿到了学业、感情和友情的三重毕业证。与此同时,因为信息闭塞,我对当时的市场环境一无所知,因此自信地放弃了校招时找到的工作,一头扎进了上海求职。
    刚开始,加入了一家教育集团,月薪2800,也利用工作之便,跑了全国很多地方。但因跟公司的发展理念不合,从公司辞了职,开始了码农生涯。2003-2013年,一干就是十年,从移动到了京东,薪资也从7000涨到了18000。在此期间,不仅赶上了互联网红利期,也赶上了房地产红利期。
    刚开始在北京工作,但因为喜欢青岛,所以在那买了房,但后来不仅没在青岛定居,北京的房子也买不起了。然后又去了成都工作,在成都又买了一套,但同样没住过。再后来,在成都认识了一个河南女孩,最终选择了定居郑州。2013年,在当地找了一家上市公司、做架构师,董事长特批月薪16000。
    干了两年后,感觉严重内耗,无法实现自我价值。于是在2015年,选择了辞职创业,同年有了女儿。干了5年,虽然很累,但积累了靠打工赚不到的收入。但后来因为疫情,公司倒闭了,再后来,陆续尝试了好几个行业,基本都在赔钱,赔了几十万后,现在老老实实待在了家里,写下了这些。
    回顾我的前半生,参与了无数项目,敲了无数代码,所幸赶上了风口,一路走到了今天。我没有任何背景,认知也比较有限,对于下一阶段的事情,很难通过自我认知预测到,公司也因此倒闭了。其实很多时候,普通人的选择并不多,时代的巨浪袭来时,我们并没有多少思考的时间,便被裹挟着前行。
    既然无法逆天改命,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尽人事、听天命,拼全力、保小家。借用《等风来》中,王灿对程天爽说的八字格言:别瞎折腾,没什么用。或许有些丧,但希望大家可以静下心来:等风来!
    每个人的人生,都值得被记录;你的经历,或许会成为他人前行的光。我是那些无名之辈,感谢您的倾听,如果觉得有用,不妨转发关注;如果有所感触,欢迎投稿分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