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6000块,改变了我的一生”,一个江西女生的前29年



    本期分享人,是一位29岁的江西女生,2010年中考时,父母花了6000块建校费,把她送进了县里一个重点高中,这在她们村里,也算是个大消息了。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村里老一辈的心里根深蒂固,他们觉得女生读书没用,就该早点工作,替家里减轻负担,而且家里当时还是贫困户,大家就更不理解了。但父母,还是坚持让她去读了。如今大学毕业5年,她靠自己在老家市里买了房,带父母去验房时,母亲欣慰地说,她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事情,就是不遗余力地、让她读了书。接下来,我将以她的口吻,讲述她的前29年。
    1994年,我出生在江西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但因为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父母在生了两个姐姐后,还是克服重重困难,生下了龙凤胎的哥哥和我。家里孩子多,在村里也是出了名地穷,我们兄妹4个连小学和初中,都是靠贫困补助才读完的。后来,父亲为了养活我们,去了广东打工。而务工的艰辛,也让他深刻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从小就很重视我们读书的事,小时候常说: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读书。
    但是哥哥姐姐,从小学习就不好,一直都是班里倒数,父母便把家里出个大学生的希望,都寄托到了我身上。在那个奉行棍棒教育的年代,挨打是家常便饭。在教鞭的威慑下,我的成绩一直保持中游。但小学六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因为是第一次接触这个学科,不仅学不明白,学习态度也极不端正。小学毕业考试,英语只考了35分。
    所幸初中时,遇到了一个大学刚毕业、也非常负责任的班主任,在他的帮助下,我端正态度、认真学习,成绩得以稳定在了年级60名左右。但当时只有年级前50,才有机会考上县重点高中。虽然初三时,成绩提升到了30多名,但中考时,还是没能考上县重点。后来,父母找到了在县城教书的二舅,问我应该去哪读书。二舅给了两个选择,一是交一笔择校费,去读县重点,二是跟着父亲去广东打工。因为在二舅看来,民办高中的学风太差,读了也没什么意义。
    再后来,在二舅的主导和安排下,父母花了6000块,让我去读了县重点高中,这在当时村里,算是个极其震撼的事情,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村里还挺严重的,在村民的眼中,农村女孩迟早要嫁人,读再多书也没用,应该早一点步入社会,替家里减轻负担。而且家里当时还是村里的贫困户,他们很难想象,为什么会花6000块,送一个女孩去读高中。父母没有跟他们解释太多,还安慰我说:别想太多,好好读书,家里砸锅卖铁,也要供你读下去。
    虽然我当时对花钱上高中这件事,也觉得屈辱和不理解,但还是在父母的劝说下去读了高中。这件事,让我明白了自己和读书,在父母眼中的份量。而父母的爱,也成了我心中甜蜜的负担,以及前行的动力,虽然学习基础很差,但还是从班里50多名,慢慢升到了20名左右。如果正常发挥,考个二本应该没什么问题,但高考时,却出奇地紧张,连手都一直在抖,最终也遗憾落了榜。
    但心中强烈的不甘,让我产生了复读的念头,父母虽然什么都不懂,但还是义无反顾地支持我。后来小舅通过熟人,帮我在邻市高中的复读班报了名,我在全家的期待与爱意中,重读了一年高三。2014年,被省内的一所双非院校录取,至今已大学毕业5年。现在,我在国内一家排名前10的上市药企工作。今年年初攒够了钱,在老家市里付了新房首付。端午节时,带父母去验收新房,母亲欣慰地说:她这辈子做得最正确的事情,就是不遗余力地供我读了书。
    现在回头再看,如果不是父母重视教育,我可能在初中毕业时,便早早进厂打工了。贫穷对人的伤害,物质只是一方面,更严重的,是会限制一个人的认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在年少时,完全意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蹉跎了大好的青春年华后,只能背上行囊,再次踏上父辈走过的打工路。感谢父母,勇于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给年少的我,撑起了一把伞,让我风雨无阻地走到今天。
    每个人的人生,都值得被记录;你的经历,或许会成为他人前行的光。我是那些无名之辈,感谢您的倾听,如果觉得有用,不妨转发关注;如果有所感触,欢迎投稿分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