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陈志龙事件,剧情反转而波澜不惊


       昨天晚上有网友给笔者发了链接,关于陈志龙怼上司,是其本人用了虚拟对话制作软件,在网上传播,纯属一场炒作。
       笔者看到消息后,自然是感觉被人摆了一道,但立马觉得一场闹剧而已,当笑料乐一乐就好。
       毕竟很多人,尤其是老江湖,对于被欺骗都见怪不怪,一笑而过,再说,选择相信陈志龙怼上司本身,就像读了一部职场小说故事一般,无论事实如何,都不重要了。
      昨天笔者文章也是借这个事件,讨论了一些职场对付pua的话题,是想透过现象看本质,毕竟不可否认的是,职场被虐,也是常有的事,俗话说常在江湖有走,哪有不挨刀的?
      昨天笔者文章结尾提到两部电影,一部是韩国的《办公室》,一部是美国的《实习生》,前者用了夸张的手法,描述职场的残酷,甚至恐怖。
      而实习生这部电影,似乎是用了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了职场中的喜怒哀乐,是一部让人能得到放松的喜剧片。
     《办公室》让人看着压抑,对职场产生恐惧,《实习生》让人对职场充满期待与幻想。
     在现实的职场中,实习生电影所描述的那种环境也不是没有,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
      国外有一个统计,一般一个人一生会经历过不同的职场环境,直白的说,就是都会换工作,一般多的会达到七次。
      很多人在找工作方面,最关心的都是待遇和少出力甚至是不出力,造成对收入和劳动强度的焦虑,都源自于曾经的没钱和被人搞产生的心理阴影。
     实际上受经济下行的影响,曾经的一证在手,实现躺赚的好日子已经没有了,继续幻想一建养房,二建养车,一消养小三的好事,就如同刻舟求剑,只会让自己陷入焦虑抑郁症的泥潭中。
      那么很多人质疑证书掉价快,考了还有什么作用?
 
      笔者认为,人的一生,生活质量的高低,不仅仅和收入有关,更重要的是职场人际关系。
      为什么陈志龙能迅速走红网络?就是因为他描述了职场的一些不好的现象,借助清明节法定节假日这天,就相当于揭开了很多职场所谓白领被压榨的盖子,戳中了大家的痛点。
       如果一个人进入职场,用电影《实习生》这部电影里描述的情节去做事,在大多数公司里一定会被锤得鼻青脸肿,因为真诚善良等于把弱点暴露在了对手面前。
     鬼挑弱者上身,人善被人欺是现实社会中的常态,要想不被人欺负,只有露出獠牙,让鬼不敢上身,自古真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
     如果陈志龙是用了假信息,点爆网络,其实也是一种套路而已,就像古代一些人想笼络人心,会用欺骗的手法来吸引追随者一个道理,例如刘邦虚构斩白蛇,洪秀全虚构自己是上帝的儿子等等。
       而即使谎言被戳穿就已经不重要了,马保国被戳穿,也不影响别人直播一次收入几万,某胸前别着为人民服务徽章,打着为正义为大家发生,大骂腐朽的资本主义,自己却偷偷在那边买房,谎言被戳穿后,依然不影响作为头部大v主播继续吸金。


      陈志龙现象就分析到这里,职场pua不会因为陈志龙事件而消失,对于广大求职者而言,找到一个靠谱点的老板和公司,其实也不是不可能,只需要沉下心来,多观察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就能发现,很多一级消防工程师从小白到老鸟都经历了这个过程。
       好公司的就能真正体现一个老板用人和赚钱的能力,和一个团队的合作,就像一个球队,每个队员水平参差不齐,靠的是合作共赢。
      差的公司同样也是一只足球队,10号队员会看不起其他队员,耍手段玩阴谋搞其他队员,甚至有的人10号球衣加身靠的也不是真实水平,也许就是老板的喜好,有些公司裙带关系严重,员工玩的是心机套路,李宗吾的《厚黑学》作为十大畅销书榜首就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行文至此,笔者的观点很明确了,考证的目的是赢得时间和空间去寻找好公司,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愉快地工作生活,照顾好家庭,告别pua,走好自己的路就好了。
      文章最后,也回答很多人关心的话题,做自媒体能不能赚钱?笔者通过亲身经历,答案是可以挣到钱,但和其他行业一样,也是符合马太效应的,底部创作者觉得很难赚到钱,而头部大v,一年收入能轻松在一线城市繁华地段买房置业。
     大致算法是千次点击量5-10元,粉丝数量的5-10%,例如一个1万粉丝的up主,在保持日更的情况下,每天播放量能保持1000次,那么一个月收入就在500-1000元上下,实际上99%的创作者是很难达到这个目标的,因为自媒体行业门槛低,内卷更激烈。
      作者起号目的是和大家共同成长,告别职场pua,挖掘自身优势特点,喜欢作者的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