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论?如果不能结合实际,则尽信书不如无书


       有网友说,本性软弱的我们,读书灭了我们的一点点动物本性。
       在课堂上一切以老师的行为标准来,工作后以领导的喜好和作风行事。
        我们深陷进弱者行列里。
        马斯克给年轻人的忠告里就提到过,一个人一定要趁着年轻勇于冒险,不要害怕。
        王健林也说过,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大家试想一下,我们普通人,上辈省吃俭用,供我们读书,读完书了没有人指点,从小看了包身工,周扒皮,对前途迷茫的一批,还没开干就在考虑以后前途,老了咋办?
      咨询笔者的很多年亲人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考证有没有前途?考编制和考证如何选择?考过证书失火塌楼会不会担责任背锅坐牢?
      为何会对“前途”如此焦虑?背锅坐牢满脑子甩锅背锅阴谋套路,看来真是书读多了,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是有一定道理的。
       昨天笔者的文章关于一个博士在头部设计院连续加班猝死,父亲受不了打击,跟着撒手人寰,留下老母亲孤苦伶仃。
      设计院裁员降薪,甚至手刃上司,这也是一些读书人的悲剧:不懂拒绝,总是怕得罪人,要么自己猝死,要么就是怨气累积到兔子急了咬人的局面。
       笔者一直给大家建议,考过一消就跟着老板干,把事干好,拿自己该拿的一份就好了,对得起自己的付出就好了,没有必要那么拼,毕竟打工挣的钱,你就是把自己榨干了也是有上限的,有命挣没命花的例子比比皆是。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读书没有开逻辑学这门课程,以至于很多人书读了不少,却不明事理,凡事总是非此即彼,二极管思维。
      笔者也是年过半百才悟出一些道理,凡事都有因果,有些书上写的内容,或者一些民间传说,都只是吸引你而已。
      文中开头那个网友说的因为读书太多我们陷入到了弱者行列里,实际就真是书读多了,偏执于强弱攀比。
      这个社会的逻辑其实是人与群分,弱者互相抱怨,强者互相帮衬。
      例如社会上流传的一个典故,黄金荣亲手打了卢筱嘉耳光,因为他不知道卢筱嘉的背景,然后卢筱嘉仗着自己父亲督军身份,带兵带走了黄金荣,黄金荣手下马仔杜月笙单刀赴会面见卢永祥父子,救出了黄金荣,从此得到黄金荣赏识。
       实际上真实版本却是平淡无奇:
      黄金荣并没有亲手打卢筱嘉,打人的是黄金荣的保镖,因为保镖不认识卢筱嘉,保镖打完卢筱嘉后把他带到了黄金荣跟前,黄金荣认识卢筱嘉,因为看到是卢筱嘉,心里知道自己闯祸了,但碍于面子,只是让保镖不要再打了,送出去了事。
      卢筱嘉也没有带兵绑架黄金荣,因为黄金荣是法租界巡铺,卢筱嘉带兵进不了法租界。
      卢永祥和黄金荣关系很好,黄金荣的生意都是靠着督军卢永祥手下何丰林保驾护航,何丰林的母亲还是黄金荣小姨子的干妈。
      人已经打了,黄金荣自然得给人赔礼道歉,但一个流氓,自然够不上督军,最后是杜月笙出面,找了青帮头子张镜湖,和袁世凯儿子袁涵云一起出面,卢筱嘉自然有了面子,这件事就这么了结了。
      人们说不打不相识,卢筱嘉因为这件事不但和黄金荣没有闹僵,反而和黄金荣互动更多了,后来卢筱嘉他爹倒台,还是黄金荣和杜月笙把卢筱嘉接到了上海。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我们看小说里掀桌子,打棍子,那只是小说而已,因此要想摆脱焦虑,还是要跟着有结果的人踏实做事,强者懂得相互包容,互相成就,只有阿q才会满脑子当皇帝,找女人,打仇人的想法。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社会经验只有在社会做事,才能学到,这也就是有些人考了研究生,博士,考了好几个证,依然迷茫的原因,每天沉迷于书本,不如亲身去跟着老板尝试一下,读书不为了躺平,是接触社会。
      我是老魏,一个每天都在思考,每天都有感悟,每天都用文字记录的考证人。
       关注我!共同成长进步!
       点赞+关注➕在看,分享好物。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