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 | 萨苏(下):从历史细节中抽丝剥茧 探寻中国传奇探险家


(前文-萨苏:深挖历史B面的文化探险家 带您走近民国时期的巾帼英雄)
探险家小传
萨苏
旅日作家、IT工程师、著名军史专家、日本问题专家
曾兼任《环球时报》驻日本记者
三度在日本寻访北洋水师的遗迹
探访巴拿马华工之墓,自北向南穿越亚马逊
考察原日军的“东方马奇诺防线”,探寻二战最后的战场
多年进行抗战史料研究,并将在日本搜集到的珍贵资料捐赠给抗联纪念馆
出版过《国破山河在》《尊严不是无代价的》《突破缅北的鹰》《铁在烧》《退后一步是家园》《兵进北边》《世界海军史探奇》等书籍

中国人,从不缺少传奇和英雄。跟着萨苏,继续听听他们的故事。
新疆
震惊世界的翼龙墓地
在查阅新疆探险的相关资料时,萨苏了解到一些罕为人知的有趣故事。
你知道吗?
纪晓岚,也是个探索新疆的探险家。

历史上,他因过被乾隆皇帝发配至乌鲁木齐,在这里进行了很多具有“探险”性质的活动,并将其记录在《阅微草堂》笔记之中。
他发现野骆驼的踪迹,这一点直到1970年才被证实;他结识俞金鏊提督,听后者讲述曾遭遇过一米八长的巨型壁虎……
类似的经历,林则徐也曾在被贬伊犁期间,深入荒无人烟的腹地,考察戍边地点。
全世界只有十几块,在中国成百上千!
而萨苏故事的主角是汪筱林,中国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他多次来到新疆,本意是寻找传说中的巨蜥化石,却意外在哈密发现了翼龙化石。

要知道,飞行类动物的化石非常罕见,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十几块,而汪筱林在新疆发现了大量的翼龙骨骼、翼龙蛋。
这项发现有多难得,这样一组数字能给出最直观的体现:在此之前,全世界发现的翼龙蛋化石只有十一枚,而汪先生团队发现的一组三块化石沉积岩中,便有翼龙蛋化石二百多枚!

不大的一块沉积岩上,便至少有三个翼龙头骨,以及各种支离破碎的翼龙骨骼
进而他们推断:白垩纪早期,新疆哈密生活着千万甚至上亿只翼龙。但由于自然因素它们惨遭灭绝,现在这里也成为超大规模的翼龙坟场。
翼龙的灭绝,你能想象长颈鹿被卷上天吗?
还有一个特别的发现是,尽管哈密有着数量庞大的翼龙化石,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完整的翼龙骨架,这预示着它们当时的死状极其惨烈;但分散的骨骼却又相对完整,没有折断和缺损,似乎这场灾难的暴力性也是有限的。
根据这样的特征,汪筱林团队推断翼龙灭绝的罪魁祸首,很可能是在这一带发生超大规模的龙卷风。

最大的翼龙像长颈鹿那么大。你可以想象在空中飞了一个长颈鹿是一种什么感觉?(复原图)
翼龙身体结构很薄,它们就像被卷入滚筒洗衣机一般被搅碎、再从空中抛洒下来,因此虽没有一具完整的尸体,但每块骨骼又相对保存较好。
这些翼龙化石的发现震惊了科学界,发现者是我们中国人,更为国人所自豪。
海上独自漂流133天,
他是如何存活下来的?
中国的探险家,常常是与国家命运相关联,他们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机缘巧合地走进探险家的行列。

中国水手,二战海运的重要力量
很多人不知道,中国有很多水手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甚至参加了诺曼底登陆。
在当时,水手是一种谋生手段,世界上各个航线上都活跃着中国水手。而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人封锁了海岸,很多人被迫留洋海外,被盟国雇佣参加了海上航运。

据统计,中国水手有数万人,在世界上非常抢手。
战争年代,危险时刻可能发生。电影《雷比利号沉没在印度洋》就是讲述中国水手驾驶的运输船被德军击沉,船员们在野外求生的故事。
而潘濂的真实经历远比戏剧更加精彩。
中国水手,二战海运的重要力量
1942年,潘濂所在的一艘英国运输船在大西洋执行任务时,被德军鱼雷击中。船员纷纷跳水自救,但潘濂水性不太好,就先去找了一个应急的救生筏。

潘濂所在的坦达号
救生筏两侧各有一个木箱,潘濂惊喜地发现,其中一个箱子里是有淡水的,此外还有一些饼干。
“太好了!这些物资足够我漂个三五天了!之后肯定会有人来救我们。”潘濂如是想着。
他没想到的是,船体爆炸后产生了巨大的冲力,直接给小小的救生筏推到了洋流中,越漂越远。事后盟军确实派出了飞机搜救,但根本找不到他的踪迹。
迫不得已,靠着小木筏、有限的水和食物,潘濂开始了自己的漂流记。
海上捕食,小鱼钓大鱼引来鲨鱼
他在水里捡了一块帆布,做了一个简易的帆,一可以用来遮阳,二可以用来挡雨。下雨时,雨水流下来会被帆布兜住,木筏自带储水箱,这样他就不会缺水。

水的问题解决了,饼干吃完了咋办?
潘濂发现木筏漂了一段时间后,船底会附着一些贝壳,他就拿贝肉当做鱼饵,再把没电的手电筒中的螺旋拉直做成鱼钩,最后从帆布上拆下一条做鱼线。
就这样,他自制了一个简易的鱼竿,钓到小鱼后,就拿去钓大鱼。
食材有了,可这未经加工的生鱼,怎么吃啊?
潘濂还真有办法——在白天太阳暴晒的时候,他把鱼挂在杆上,晒成鱼干,就这么一点点撕鱼干来吃。
小鱼钓大鱼,最后他甚至能钓到鲨鱼!而没有淡水的时候,他就将鲨鱼割开,来喝它的体液。
鱼吃腻了,运气好的话还能捉鸟吃肉。有一天,一只信天翁飞到木筏上歇歇脚。潘濂二话不说,上去就把这鸟的脖子扭断,美美地来了一顿晒熟的鸟肉。
两度错失获救机会,希望-绝望循环往复
在海上漂泊的日子,每过一天,就在柱子上画一条线。
日升日落,绝望,但没有失去希望。
漂流期间,潘濂有两次获救的机会,但都遗憾错过。一次是有船经过,他拼命挥手但是船上的人却“视而不见”,因为当时他满脸的大胡子,像野人一般,别人不敢靠近。

另一次是有飞机发现了他,并且扔下来一个救生筏,但由于洋流运动,筏子越漂越远,海里有鲨鱼他也不能下水游过去。
最终,潘濂也还是自救。他发现海水的颜色突然不一样,意识到自己应该是到了一个河口,舀一口尝尝原来是淡水,这里正是亚马逊河口。
当地人发现他后,问他是不是英国人。潘濂大喊“I am Chinese”,我是中国人,当地人稀里糊涂就把他救了上来。
133天海上漂流,直到今天这依然是世界单人漂流记录,这也反应了当时中国人强烈的求生意志和能力。

25岁失踪
“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
萨苏个人很喜欢,甚至可以说钦佩的探险家之一叫方大曾,是中国最早的战地摄影记者。小方,则是他的笔名。
方大曾与范长江,一位擅长摄影,一位擅长文字,被誉为中国新闻史上的“双峰”。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因为离你离得不够近。”——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
作为大公报特约记者,小方经常深入到战争前线,拍摄了很多珍贵的照片。
1936年的绥远地区,我们的部队在前线和伪军、日军进行了一系列战斗。小方为此从北平出发,到这里拍摄了大量部队生活、战斗的照片。
他的妹妹就表示:“我哥哥只要听说有战事,永远就是背着一个背包、带着一把伞、一条毛毯和一架照相机,奔赴现场。”

小方去的地方条件艰苦,更是极具危险,但他敢去,他想去。
小方负责拍照,他还有个“战友”叫薛伯清,负责录像。是的,1936年的绥远战场,是有视频资料留存下来的。
薛伯清后来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副总摄影师,参与拍摄了《夜半歌声》、《壮志凌云》等一系列知名的作品。
话说回小方,他还是公认的中国抗战“第一照”的作者和“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我们现在能够找得到的“卢沟桥事变”照片,只要是中方拍摄的大部分都出自小方。

方大曾拍摄于卢沟桥,后被日方盗用
拍摄这组照片后两个月,小方就在战事中失踪了。
当时日军从石家庄方向攻占了保定的南方,然后再向保定两面夹击。
小方在从保定撤退的时候,还写了一篇报道,讲的是平汉线北端的战斗新变化。

战地通讯《平汉线北段的变化》是方大曾最后的文字。(整理自中国记协微信公众号)
然而, 这篇文章发表后,却再也找不到他的踪迹。
当时,小方只有25岁。
他的妈妈和妹妹一直在等他回家,老太太怕儿子回来找不到自己,坚决不搬家,苦等33年直至去世。他的妹妹又在这里守了30年,直到85岁,身体不好,守不动了,才不得不离开。

小方的妹妹,方澄敏老人和珍藏几十年的底片盒
临走前,妹妹将哥哥的遗物交给国家,小方拍摄的几百张珍贵照片才得以被世人所知,其中就包括一张李大钊先生葬礼的图片。

方大曾拍摄的李大钊葬礼
小方,方大曾,他永远出现在最前线,用敏锐的目光和优秀的拍摄技巧,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他在战场上记录下的照片很少是血腥的,更多的是战场上战士们的形象,他拍出来的中国人永远是积极向上、对国家充满自信的人,改变了我们对那个时代中国人的认识。

徒步全球的打虎英雄
缘何去刺杀汪精卫?
出于特殊历史背景,早期的中国探险家多是怀着“要我做”、“我应该做”的心态,进行与探险相关的活动。但也有人是发自内心的“我想做”,去进行探险。
比如,徒步探险家黄逸光。
黄逸光是广东人、墨西哥华侨。1932年开始,黄逸光就开始在世界各地进行徒步旅行,并和好友张尚仁相约环游世界。
他们以巴拿马为起点,每到一处,当地华人便赠送一面金牌,最后总共收集了80多枚。
抗战爆发后,他们是一路走,一路给当地华人宣传抗战、进行募捐,这80多枚金牌最后也捐献给了国家。
1938年,二人抵达北非摩洛哥,在这里得知南京沦陷的消息后,决定放弃徒步环球的目标,毅然加入空军。而黄逸光身材过于高大,只能是做地勤。

最高大强壮的那位,就是黄逸光
据悉,侨居于墨西哥时,黄逸光作为中国人常受外人欺侮,被嘲讽东亚病夫。他深以为耻,锻炼身体以图自卫,也练就了强壮的体格。他力大无穷,又会格斗,曾在印尼与老虎徒手肉搏。
早年的旅行中黄逸光曾受到过汪精卫的接见,回国后汪精卫小舅子还有意拉拢他,但黄逸光果断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上级。
这也让国民党军统选中他,执行一项项艰巨而危险的任务——刺杀汪精卫。
黄逸光带着和汪精卫的合影来到南京,入住了中央饭店。不料,由于叛徒出卖,汪精卫得知刺杀行动,已有防备。
黄逸光不幸被捕,牺牲在雨花台。

之所以把逸光的故事放在最后,萨苏是想传递一个观念:我们中国探险者应该有自己的精神。
生平走了那么多的路,但黄逸光在《良友》杂志只写了一句话——“千里万里都是故乡,有水到之处就有中国人的足迹。”
这其实就是中国探险家的精神:我们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是心怀故乡,我们要在未知的世界上留下中国人的足迹。
黄逸光虽然已经离开,但是他留下了我们未来前进的方向。

探索这些故事的过程,就像是福尔摩斯探案。把一条条线索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当各种不同渠道的资料交叉起来的时候,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一下子就出现了。
在那个国家危亡的时代,很多人过得声色犬马,但也有人充满对世界的好奇,充满对生活的期待。
萨苏感受到这些人物的传奇。既然你有传奇,我就要查一查,看清楚你到底发生过什么。于是就在这些故纸堆里面,找到了100年以前人们的青春。
“在探索之中,自己的生命也会得到升华,我也因此而感到快乐。”
END
往期精彩文章
车可——狮口逃生?他豁出命拍了一部大片
王林——用无畏的精神,走不凡的人生
叶研——“我不是英雄,但我和英雄们一起服役”
宋明蔚——全新视角重看梅里雪山山难
(探险户外行为,业外人士请勿效仿)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