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
他自幼儿园开始接触滑板,其后,一发不可收拾。
凭借滑板+徒步,走过中国大陆最东、最北和最西端。
2011年,他用157天,从福州走到拉萨;
2013年,他用144天,从福州走到漠河。
今年,他从西藏拉萨到新疆乌恰,用38天,穿行3千公里。
途中,有多位淳朴村民给他塞钱,还有好心人捎他一程。
与路上的美景相比,他更在意人与人间神奇的相遇和缘分,
交换彼此的故事,成为他热衷的乐趣。
去户外旅行,大多数人会选择徒步、骑行或自驾。
但也有人竟另辟蹊径,踩着滑板,以滑板+徒步的方式,从西藏拉萨一路行至新疆乌恰,历时38天,行程3000公里。
他就是林敏——一位滑板拥趸和探险玩家。
谈及选择滑板远行的原因,林敏提到两点:
一是他的朋友曾在2008年,用80天,从福州滑到北京,给予他很大的启发。
再一是他从幼儿园时代就与滑板结下不解之缘。
林敏在中国大陆最西端打卡
“很多人看到后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选择滑板这么累的方式?”
林敏说:
“滑板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项运动。所以,它为什么不可以成为我的交通工具?”
12年来,他滑板徒步近1.5万公里,位于中国大陆最西端的新疆乌恰县吉根乡斯姆哈纳村成为他打卡的第三个极点。
2011年4月1日至9月5日,他用157天,从福州滑到拉萨。
2013年4月22日至9月13日,他用144天,从福州分别滑到中国大陆最东端——黑龙江抚远市的黑瞎子岛,以及中国大陆最北端黑龙江漠河市的北极村。
林敏在福州至漠河的路上
如今,仅剩中国大陆最南端——广东湛江市徐闻县角尾乡的南极村,尚未打卡。
林敏表示,他计划在即将到来的春节期间完成打卡。
01
2011年从福州滑到拉萨
打卡中国大陆四个极点的想法,始于2011年。
那一年的4月1日,林敏正式开启第一次滑板旅行——从福州到拉萨。
本来,他情绪高昂,相当亢奋。
但正应了那句俗语,万事开头难。刚出发不到一小时,他就险些打起“退堂鼓”。
当时,他滑到一段新施工的道路,路面有许多碎石头。
尽管小心翼翼,还是摔了跤。他本能地用手肘撑地,导致一粒小石子卡进他的手肘里。
林敏在福州至拉萨的路上
忍痛将石头抠出,血随之喷射而出。林敏顿时慌了,在原地坐了五六分钟,整个人都懵了。
“当时我在想,刚出发就遇到这样的事,未来还会遇到什么呢?”林敏说,“要不,干脆别去了,直接回家?”
随着血基本止住,林敏也调整好心态,不再犹豫。
、
“第一次出发,有这样的想法,也很正常吧?”林敏说。
卸下约30公斤的背包,他拿出急救包,给自己进行简单包扎,然后继续上路。
这是他滑板旅行生涯中首次产生放弃的念头,也是迄今为止的最后一次。
在前进途中,碰到较陡的上坡路段或路面实在不好的情况,林敏会放弃滑行,选择徒步。
因此,他的旅行以滑板为主,以徒步为辅。
林敏在福州至拉萨的路上
滑着滑着,林敏幸运地在路上遇到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三人决定结伴而行。
他们走的是滇藏线,一边滑,一边随意交谈、交流。很快,一个有趣的策划逐渐成型——打卡中国大陆四大极点。
原本到拉萨后,他们可以沿新藏线去乌恰,先完成中国大陆最西端斯姆哈纳村的打卡。
无奈林敏没那么多空闲时间,钱包也即将见底,只能放弃。
02
重启打卡中国大陆最西端计划
2013年,他从福州启程,完成打卡中国大陆最东端——黑龙江抚远市的黑瞎子岛和最北端——黑龙江漠河市的北极村。
但“打卡中国大陆最西端"的计划,却一搁置就是12年。
他原本计划约上第一次旅行时结识的两位朋友,完成这场“十年之约”,一起滑行到乌恰。
但新冠疫情来了,计划再次搁浅。
直到今年(2023年)9月21日,林敏终于将计划付诸行动。
林敏在拉萨至乌恰的路上
可惜的是,因生活羁绊,那两位朋友未能随行。而且,这一次,他没有从福州出发,而是从拉萨直奔乌恰,等于在接续12年前的路线。
出发后,林敏的心态相当放松。用他的话说:
“就是一种旅游的心态。”
而12年前的他则像一个愣头青,总想用力证明自己“可以”。
当然,他的确做到了,也证明了自己。
但这一次的旅行,他想用更放松的心态去应对路上的一切——比如,并不介意去搭顺风车。
“反正就是各种玩,搭车又怎么样呢?”林敏说。
从拉萨到乌恰,一共3000公里。林敏原计划用60天走完,但最终只用了38天。
路上的每一天,林敏都会用视频记录,但他不喜欢刻意为之。
“我不太喜欢把一些装备拿出来,放在那里,拍完再回头去拿。”林敏说,“我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不想再回头。而且背包也比较重,我不想浪费这个体力来回折腾自己。”
所以,争议也随之而来。一些人质疑道:“是真的在滑吗?为什么没有人和滑板同框的画面?”
对此,林敏的回应很直接:“我其实不是想拍出来给人家看。我觉得开心就好了,我自己省事了就行——因为这个路是我走的,不是你走的。”
“对我来讲,我是用滑板滑了就可以,我不在乎他们怎么想。因为你再怎么讲,大家都会有很多的话要讲、会有很多的想法。比如,你是不是有车队什么的。如果去在乎这些的话,我觉得我就没必要走了,还不如在家里待着。”
其实,对林敏来说,拍视频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给家人和朋友看,算是报平安;一是给自己的旅行留下记录,供以后回忆、翻看。
林敏打卡中国大陆最西端乌恰
与少数人的质疑相比,更多的网友则是好奇:脱离了正常的运动场景,用滑板在新藏线上滑行,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体验?
“整个人感到很放松,空间感也很广阔——就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那种。”
林敏说:“然后,我感觉自己特别渺小,因为所处的空间太大了。”
03
淳朴藏民屡屡给他塞钱
从拉萨到乌恰,林敏一直很随性,虽计划每天滑50公里,但也不强求,可能多一点,也可能少一点。于是,最多的一天滑了70公里。
像很多人一样,他也会被壮美的雪山所震撼,但更多时候,他对沿途的风景并没那么在意。他更感兴趣的,是沿途遇到的人。
“路上遇到愿意帮助你的人,你可以跟他们聊天,交换彼此的故事。”林敏说,“我觉得,这是这趟旅程蛮有意思的地方。”
最让林敏印象深刻的还是淳朴的藏民。
有一天,他正在路上滑行。
林敏在拉萨至乌恰的路上
一位藏族大爷,开着三轮车停在路边,喊他过去。
一开始,林敏以为大爷需要帮忙,就过去问:“有什么事吗?需要我帮忙吗?”
然而,大爷可能不会普通话,一直在说藏语。所以,他压根听不懂。
正在他迷惑之际,大爷从包里掏出50块钱,硬要塞给他。
那一刻,林敏直接懵了:“这是要干吗?”
然后,他很快就回过神来——大爷可能是想帮他,让他去买点吃喝的东西。
“我觉得这很震撼。因为他不会询问你太多,他只是真心想帮助你。”林敏说,“他的目的也明确,我就帮你,这个钱就给你。这是一种很朴实的助人为乐。”
但林敏没要大爷的钱。
到了下一个村庄,他在路边吃午饭。一位老奶奶看到他,便过来找他聊天。
老奶奶会讲普通话,林敏自然打开了话匣子,跟她聊了很多。
随后,又过来两位老奶奶,她们从第一位奶奶那里知道了林敏的事。
跟那位大爷一样,这两位老奶奶也开始掏钱,想塞给林敏。
林敏与三位老奶奶合影
“她们可能觉得钱是能帮到我的最直接方式,”林敏说,“这是我觉得她们特别淳朴的地方。这让我蛮感触的。”
“我倒没有很在意沿途的风景,我觉得人才是我更关注的点”
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机缘。
“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缘分,我觉得很神奇。”林敏说:
“因为,我如果不走这一条路,而且,我如果不是选择今年走这条路,我肯定不会遇到他们,我也不会遇到这趟路上所有的人。所以,应该刚好是时间对上了,然后又对上这个事情——这是我觉得很神奇的地方。”
04
转山冈仁波齐+闲逛喀什古城
正因为对沿途风景没那么在意,所以,整趟旅程下来,林敏几乎一直在赶路,很多地方都是匆匆而过,包括珠峰大本营。
除了珠峰大本营,他还曾徒步去冈仁波齐转山。
冈仁波齐是冈底斯山的主峰,乃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同时被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印度传统宗教之一的耆那教,共同认定为“世界的中心”。
尽管个人体会不到神奇的宗教感,但林敏还是被神山和圣湖打动,沉浸在为大自然的神奇而叹服中。
林敏转山冈仁波齐
林敏说:“我感觉很震撼,大自然真的是鬼斧神工。”
而藏民的虔诚,更让他震撼。
在天还没亮的情况下,藏民们甚至都不带手电筒,摸黑走。
要知道,转山的路,不仅不太宽,还没有护栏。普通人如果摸着黑走,一不小心走歪,就可能掉下去。
而那些藏民,好似自带“导航”一样。
林敏说:“如果把手电筒关掉,我感觉自己都瞎了。”
在当日的自拍视频中,林敏拿着手电筒,照到一位女性藏民。不管有没有光,她似乎丝毫不受影响,始终坚定地往前走。
“可能是他们已经在这里转了成百上千次,沿途已经非常熟悉,都成了肌肉记忆。”林敏说,“这种虔诚,让我觉得特别震撼。”
不过,林敏真正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新疆的喀什古城。
去乌恰的路上途经,他在喀什古城待了两天。返回的路上,又待了几天。
喀什古城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情独特,是古丝绸之路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素有“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不到古城,不算到喀什”的美誉。
“那里的建筑,很像中东地区的城堡。”林敏说,“而且,当地居民也确实还都住在里面。这让我觉得保留得特别好——因为原住民还在。”
林敏在喀什古城闲逛
喀什古城虽然有很多游客,但无论古城的氛围,还是游客,皆体现出“悠闲”二字。这正是最吸引林敏的地方,所以,他自己也只是到处闲逛。
这种悠闲,恰好契合他本次旅行的心态,更折射出他个人的气质。
抵达中国大陆最西端后,林敏在终点扎了个帐篷,悠闲地泡茶、喝茶,给自己这趟旅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林敏打卡中国西极
“这是一种仪式感吧。”林敏说,“喝茶的同时,看看月亮,看看日出和日落,哪怕外面吹了一晚的大风,也还是觉得开心。”
05
滑板是他人生最好的注解
在喀什古城,林敏体会到的是悠闲;在喀什叶城,他却经历了一次颇为有趣的偶遇。
当时,他正在叶城闲逛,走到一个小巷子,看到一个小孩正在玩滑板。
一看到滑板,林敏就来了劲,忍不住上前跟小孩子搭话,顺便还给上了一堂关于滑板技巧的课。
如果不是小孩子妈妈急着出门,他可能还会花更多时间教这个小孩。
“可能是职业病犯了。”林敏说,“看到小朋友玩滑板,我就想教两下。”
滑板早已是林敏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像是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里的东西。
说起林敏与滑板的缘分,要追溯到他幼儿园时代。
那时,隔壁邻居家有一块滑板,他曾坐在上面滑,把它当成推车一样地玩。
后来,父亲给他弄来一块与邻居家一模一样的滑板,他便开始拿着它到外面去滑。
从自学、自研,到与人交流,再到持续练习,林敏慢慢成为滑板高手。
不仅如此,他还将个人爱好也带到工作当中,并成为一名手工艺者——将回收的滑板重新发挥作用,制作成摆件、花盆、项链等日常物品、手工艺品。
林敏用回收的滑板制作的手工艺品
“这是一个重新打造的过程。“
“其实,很早的时候我就想过,滑板能变成什么东西?它能不能变成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直有关联的东西。”
林敏说,“我后来看到国外的一个艺术家,用滑板做了非常多的东西,然后,我就从他那里得到启发,开始做这些东西。”
——摆件、花盆、项链、耳环、戒指或钥匙扣等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形式。
2017年,林敏开了一家滑板店,既售卖滑板,也教小朋友滑板。当时,店铺的面积只有26平。
2021年圣诞节,他开了新店铺,面积达1000平。
林敏接受《牛人》栏目专访
回看这一切,林敏的人生,始终都围绕两个字——滑板。
不过,从拉萨滑到乌恰之后,他已决定不再进行长途的滑板旅行。当然,这不代表他会放弃打卡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南极村。
“体力跟不上了。而且,这种长途的过度运动,可能会给我的膝盖造成严重损伤,导致我以后都没法玩滑板了。”
林敏说,“短途的话,会比较好一点——不仅心态放松,身体也会更轻松一点。”
“因为,我还想继续玩滑板。我想,这辈子都能玩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