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vs马其顿 | 远程与近战的对决


关键字:军团vs方阵
上期说到,罗马人接连赶超了老牌儿劲旅迦太基与马其顿,并在海上击败了他们。
而这都要归功于他们的务实精神,让他们能发明出乌鸦吊桥这样的“神器”,才在海战中获胜,实现了弯道超车。
不过坦率的说,乌鸦吊桥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而且还会改变船体重心,增加倾覆的风险,所以罗马人很快也弃之不用了。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罗马人就只会这些雕虫小技,所谓“务实精神”,也只能用在工程技术上呢?
1、焦点一战
当然不是。
真正体现罗马人务实精神的,其实是他们的军事制度。
比如,罗马人一开始不懂阵法,打仗时就是一拥而上,后来他们从希腊人那里学到了方阵技术,这才慢慢学会了打仗。
不过,他们学会了希腊方阵后,就展现出了务实精神,并将其改造成了罗马军团。那他们都做了哪些改造呢,效果又如何呢?
下面,我们结合一场实战来说说这个问题。
上期说到,公元前214年,罗马与马其顿爆发了“第一次马其顿战争”。这场战争虽然长达9年,但双方其实并未分出胜负,于是两年后,就爆发了“第二次马其顿战争”。
这场战争代表了当时步战水平的巅峰,其中,马其顿使用的是方阵,而罗马使用的是军团。两者孰优孰劣,就将在这场战争中见分晓。
战争的焦点是最后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97年,这一年爆发了“库诺斯克法莱战役”。
库诺斯克法莱是个古希腊地名,在希腊中部的一片平原上。

既然是在马其顿的地盘儿作战,那我们就先说说马其顿这边。
2、近战攻击力
马其顿方阵是比希腊方阵更厉害的阵法。
传统希腊方阵擅长攻击,他们人人手持长矛,组成密集的方块儿,在接敌50米处开始冲锋,这样就能产生强大的冲击力。
如果对手太弱,那通常第一波冲锋就能压垮敌人的心理防线。
而马其顿人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他们加长了长矛,这样就能在正面组成巨型长矛阵。

不过,这样做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就是步兵不能冲锋了,换来的好处是,它能在正面黏住对手,也不让对手冲锋。
而他们真正的“杀手锏”是骑兵,马其顿发明了后戳式骑枪,能让骑兵冲入敌阵后,向后戳刺,杀伤步兵。

这样,在步兵方阵的配合下,他们若能绕到敌方后面,从背后发起冲锋,那任何军队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都很容易崩溃。
当年,亚历山大大帝就是靠着这套战术,率领马其顿大军横扫东方,灭掉了庞大的波斯帝国。
那这套打法儿对付罗马人怎么样呢?
3、远程攻击力
前面说了,罗马人一开始不懂阵法,但后来他们向希腊人学习,也把整个队伍编成一个大方块儿,不过,他们用起来效果却并不理想。
因为要想布置成方阵,就得在平整的地形上,可意大利南北贯穿着亚平宁山脉,很多部落都居住在山里,所以罗马人就总要打山地战。

而在山地上很难摆出横平竖直的方阵,所以就不方便冲锋了。那怎么办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不能只盯着阵型了,而要着眼于武器。
真正的问题在于,山地崎岖不平,所以不适合集体冲锋。而既然不能冲锋了,那就不能再用长矛了,因为长矛主要靠队伍整齐的冲锋来杀敌。
那不用长矛用什么呢?
用标枪。
丛林里的猎人最喜欢用的,显然不是大刀长矛,而是弓箭,而标枪与弓箭一样,也是远程投射武器。
标枪虽然只有2米长,但却可以投射20米远。

当然,与弓箭相比,那20米还真不算什么,但由于标枪有一定重量,所以就能刺穿盾牌和铠甲。
再加上罗马人把枪尖儿做的很细,这样就算扎不死对方,枪尖儿也会弯折,不容易取下来。于是,对方冲锋时,身上就会钉着根大木棍子,那自然就冲不起来了嘛。
并且,由于标枪要比长矛轻得多,所以士兵就可以随身佩戴两把标枪,实现两轮投射,攻击力就更是强悍了。
但这样一来,传统阵型就不合适了,那如何调整呢?
4、方阵vs兵团
希腊步兵是纯近战部队,所以方阵会排的很紧密,这样才适合集体冲锋。
而投标枪不同,它需要在助跑中完成投掷动作,所以队形就不能太密集,否则就会相互干扰。
但队形也不能太松散,否则投掷的落点太分散,就没有杀伤力了,那怎么办呢?
为此,罗马人设计出了混成旅,也就是“罗马军团”。
罗马军团的作战单位是小队。一个小队有100人左右,它们会组成一个方形队列,统一行动,这样就能完成基本的投射任务。
但问题是,把队伍拆小拆碎,那不同小队之间要怎么配合呢?
这就要靠大队。
三个小队会组成一个大队,而在大队里,这三个小队会竖着组成一个纵列,前后小队之间会留下一定距离。
然后不同大队再组成横列,这样的大队需要10个,他们会组成一个标准的罗马军团。

罗马军团前两个小队之间会留下60-80米的距离,后两个小队之间会留下100米。

这个距离其实非常远,因为标枪投射的距离只有20米,留下这么大的距离,一旦前队被敌人包围,那后边的人想救都来不及。
那他们为什么要留这么大的空挡呢?
5、“精确打击”
为了轮流投射。
前面说了,罗马兵会携带两把标枪,而前排小队投射完第一支标枪后,肯定来不及继续投射了,因此,他们会全速向回跑。
由于小队之间留有空隙,所以撤下来的人就能穿过去,跑到后面重整旗鼓,准备第二轮投射。
而在他们后撤的时候,第二排小队就准备助跑投射了。
投射完后,他们也会向回跑,而这时,之前的小队会准备第二轮投射。
这样,等前两排小队轮流都投射完后,第三排小队才会参战,但他们不投射标枪了,而是用长矛近战,完成最后的收割。
这套战术听着简单,但实施起来其实很困难,因为远程打击的落点很重要,要集中起来形成“火力覆盖”。
可问题是,两个人即便站在相同的位置,投射相同的标枪,投射的距离也未必相同,那这可咋控制落点呢?
6、“以人为本”
这就要说到罗马军团的精髓了,那就是——如何编队。
既然罗马是按照希腊方阵改造的,那我们就先说说希腊方阵的编队。
希腊人是按照装备质量来编队的。
装备精良的编为重步兵,装备一般的编为轻步兵,没有装备的编为辅助兵。
这样一来,同一个方阵的武器装备就非常统一,特别适合冲锋杀敌。
那罗马人能不能这样编队呢?
能倒是能,但不好。
罗马军团要想发挥远程武器的作用,只统一装备可不够,因为水平不同的人,投射标枪的距离也会不同。
因此编队时,就不能只看兵器规格了,还要考虑人的水平。而影响投射水平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还是看人的力量和训练程度。
一般来说,同龄人力量相近、训练相当,所以把他们编排到一起,那投射的距离就会比较一致,效果最好。
于是,罗马人把第一排小队都放置了“青年兵”。

他们有一定战斗经验,会配备两把标枪,一把短剑和一个圆盾,一看装备就知道,他们主要负责远程投射任务。

第二排小队叫“壮年兵”。

他们的装备与青年兵一样,只不过他们更有战斗经验。
第三批小队叫“成年兵”。

他们没有标枪,而是装配长矛,一看就知道,他们负责近战任务。
大家试想一下,罗马军团的前两排小队,每人各带两支标枪,如果敌我双方人数相差不大,那等这些标枪都投出去,对方也就没剩多少人了。
所以最有战斗经验的成年兵反倒成了“后备队”,主要用来掩护后撤的小队,保持整体队形,因此,他们不会携带标枪,而是会配备长矛。
而且,大部分情况下他们真的不用参战,因为经过前两轮“标枪雨”,敌人已经崩溃了。
那这套阵型的效果到底如何呢?
7、攻击力vs灵活性
我们说回库诺斯克法莱战役。
虽然库诺斯克法莱周边都是平原,但库诺斯克法莱这个地方偏偏是个山丘,而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罗马军团显然更适合山地作战。
会战那天,天降大雾,双方都派了一小股人到这个山丘上侦查,结果双方的侦查部队遭遇,罗马人败退了下来。
这时,马其顿将领做出了一个错误决定,为扩大战果,他派大军登上了山丘。而前面说过,马其顿方阵是近战阵型,要排成密集的方阵。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人人要肩抗6米的长枪,那上百人的方队如何在高低不平的山丘上部署呢?

如果是在平地上,后排可以见缝插针,把长枪架在前排的肩膀上。
可即便如此,也只有前5排能摆出进攻姿态,后面的人还是要竖起长枪,要等前面的人倒下,他们才能投入战斗。
这种阵型本来就缺乏效率,现在地形又不平,摆不开阵势,因此,等他们刚一越过山顶,罗马人就回身反击,一举击溃了马其顿人。
可见,经过改进后,军团比方阵更灵活了。
虽说在正面战场上,马其顿方阵依然是无敌的,甚至说,在整个古代史上,他们可能都是最强的步兵。
但罗马人显然更务实,他们可以利用军团的机动性,拉扯对方阵型,并在有利的地形上展开攻势。
其实,罗马人的务实精神不仅体现在阵型上,他们从安营扎寨,到指挥进退;从局部设计,到定量配合,都包含了原始的系统工程构思。
8、结语
库诺斯克法莱战役是西方战争史上的转折。
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以马其顿为首的密集型重装步兵方阵全面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在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还有一些马其顿帝国的后裔,他们后来也都一一臣服于了罗马,这些以后再说。
下期,我们说说战后马其顿的结局。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