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金兀术都十分熟悉。在历史上,他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兀术即完颜宗弼(?—1148年11月19日),是完颜阿骨打的第四子,俗称“四太子”,是金国名将。宋金战争爆发后,兀术多次南下,是进攻南宋的急先锋。
金兀术刚开始是很厉害的。
建炎三年(1129年),他统率蕃汉之师大举南侵,蹂躏南宋,如入无人之地。宋高宗被追得到处逃,先从建康逃到杭州,又从杭州逃到越州,在兀术的追击下,从越州逃明州,最后下海逃到定海。兀术还不放过,弄了一支舟师追,宋高宗又从定海逃到温州。金兵追了三百里,没能追上。这就是著名的“搜山检海追赵构”。
虽然没追上皇帝,但是兀术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蹂躏江、浙、皖、赣,战果可谓辉煌矣。不过他打了半天也发现了,南宋太大,打不完。最后,金兵的进攻力几近极限,已是强弩之末。在北撤过程中,兀术差点吃大亏,被韩世忠阻于黄天荡。后来由于汉奸献策才侥幸脱身。
在长江吃亏后,兀术对南侵有点后怕,宋金主战场便转移到关陕。在这里,兀术又大败南宋军队。
当时宋高宗很怕金兵南下,就指示主持关陕军事的张浚发动进攻,以牵制金兵。张浚志大才疏,拼凑了五路人马,有马七万匹,号称四十万人,在富平与金兵决战。此役,兀术又一次大破宋军,张浚被迫撤退,关、陇六路几乎都落入金人之手。
到此时为止,兀术简直成为金国的战神。
不过,在接下来的战争中,这位战神却一而再地战败。
最早让兀术吃亏的是名将吴玠。先是在和尚原之战中顶住兀术十万大军的进攻,兀术在撤退途中遭到伏击,身上挨了两箭,为了逃命,他把须髯都剃光了,着实狼狈不堪。紧接着,在仙人关之战中,第二次遭重创,最后灰头土脸撤走了。
绍兴十年(1140年)的顺昌之战中,兀术再败于宋将刘锜之手。
当时兀术亲率十万大军,大有踏平顺昌城之架势。面对强敌,刘锜非但没有乱了阵脚,反倒故意给兀术下战书。兀术果然被激怒,吼道:“以吾力破汝城,直用靴尖趯倒耳。”刘锜又表示,愿意在颖水建起五座浮桥,待兀术军过了河后,再决死战。
其实刘锜表面上修桥,实际上暗地里搞了小动作,在河边水草地以及河上流撒毒药。当时正是夏季,天气炎热,金兵人马俱渴,争先饮水,结果大量士兵与战马中毒,实力已是大打折扣了。但兀术仍自恃拥有精锐重装骑兵“铁浮图”,一味寻战。刘锜早已想好了对付金兵铁浮图的办法,在战斗中,以长枪挑去金骑之铁盔,以大斧断其臂。
双方在顺昌展开激战,刘锜凭借自己的智勇以及全体官兵殊死反击,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赢得了顺昌保卫战的胜利。此役,兀术损失数万精兵,最后被迫退回开封。
不久后,兀术与岳飞再战于郾城。
这一回,兀术拿出看家本领拐子马,共有一万五千骑。拐子马的战术是这样的:以三骑为一组,三匹马贯以长索,人马都全副武装,有重型盔甲防护,在战斗时,三马同时并进,冲击力更大,协同作战,由于三骑捆绑,避免战斗时有逃兵出现。
岳飞采取的战法又与刘锜不同,他用步兵对付拐子马。以步兵对付重装骑兵,本来是相当吃亏的,若没有严格纪律约束,在骑兵的冲击下很容易溃败。“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在岳飞严格治军下,这乃是一支铁军。岳飞命令步兵执麻札刀入阵,不许仰视,只顾砍拐子马中最薄弱之处:马足。为什么用这种战术呢?因为只要只要砍倒其中一匹马,另外两匹马便无法前进了。这种战术看似简单,却需要士兵以莫大的勇气与牺牲精神去完成。在爱国主义热情的支持下,岳家军大破拐子马。
这一战,兀术的看家武器几乎被废了,他不禁大恸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
所以金兵并非想象中的无敌,兀术固金国一代名将,先败于和尚原,再败于仙人关,三败于顺昌,四败于偃城。倘若南宋君臣能精诚团结,打败金人收复失地并非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