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间,中国军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进行了两次围歼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当后人仔细回味这段历史,却发现,这场胜利埋下了中国日后鸦片战争失败的伏笔。
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雅克萨位于黑龙江省漠河县以东黑龙江北岸(今俄罗斯阿尔巴金诺),但在历史上是中国东北边疆古城。17世纪,沙俄由于国力迅速增强,急剧向外扩张,侵占了中国领土尼布楚和雅克萨等地,并在那里构筑寨堡,设置工事。
对沙俄军的侵略行径,清军开始奋起反击。第一次发生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的6月,当时,都统彭春率清军用“红衣大炮”围攻了雅克萨三天,使城中的俄军困顿不支,俄军雅克萨督军托尔布津被迫投降。谁料,托尔布津在得知清军撤离的消息之后,很快就背信弃义地在8月重占雅克萨,并重建雅克萨城堡。
于是,清军又进行了第二次雅克萨之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出兵雅克萨,虽然很快就击毙托尔布津,但却受阻于俄军新建的雅克萨城堡之下,清军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围困雅克萨长达10个月之后,俄军才被迫投降。
康熙皇帝最初提出的中俄边界是里雅那江(勒拿河)——贝加尔湖一线。由于第二次雅克萨之战后期以及尼布楚谈判期间噶尔丹大规模东侵,占领漠北蒙古全境(1688年),直接威胁内蒙古和京城,连清朝谈判使团的来路都有被切断的危险。迫于形势,清廷不得不两次对俄国作出让步,以求尽快签订条约稳定东北边境,集中力量对付噶尔丹。最终,签订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条约(1689年)。 清廷此时的让步不同于鸦片战争后对列强的让步,清朝谈判大臣索额图一方面对俄方提出以黑龙江为界的无理要求严词拒绝、寸步不让;另一方面让出原先清朝统治较为薄弱的边远地区,划定中俄边界,稳定中俄关系,防止沙俄与噶尔丹相勾结造成毁灭性的危害。事实证明清朝的战略是成功的,条约签订之前,沙俄与噶尔丹之间使者不断,来往甚密,二者相互配合,瓜分漠北喀尔喀蒙古领地;签约后,俄罗斯在清准(噶尔)战争中保持中立,再也没有支持过噶尔丹,清朝得以顺利地击败噶尔丹,收复漠北蒙古。因此,这个条约对清朝可以说是利大于弊。 另外,由于当时勘测水平和范围有限,今天的西伯利亚东部勒拿河与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在清朝绘制的地图上,只与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不包括库页岛)一般大小,这直接导致了清朝最高统治者对被放弃土地面积的误判,使得俄国人占了大便宜。
从以后的发展来看,在沙俄支持下的蒙古不断威胁清政府的北方边疆,雍正、乾隆两朝也是冲突战争不断。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沙俄又割占了大片领土。不过,从客观上来说,清政府对沙俄也是无能为力。康熙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