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早年的境遇对其产生的影响


洪秀全(1814年——1864年),乳名火秀,学名任坤,号秀全,是广东花县的客家人,为了避讳上帝“爷火华”名讳而改名秀全。父亲名叫洪镜扬,在当地属于乡绅之流,家境尚称小康,洪秀全是其第三子,上有兄长洪仁发、洪仁达,秀全自幼读书,意图博取功名。十六岁时,他顺利通过县试,之后去广州府城考了一次“府试”,结果落榜。迫于生活压力,至十八岁上,洪秀全开始教书,并继续准备科举考试,至此他的人生轨迹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并且不太成功的传统读书人的模样。

洪秀全
戏剧性的开头发生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这一年洪秀全再次应试,结果依旧名落孙山。而这时的广州是属于在对外联系和外国传教士布道方面,色彩比较浓厚的地区,也正是在逗留广州期间,洪秀全偶遇外国传教士布道,并获得了一本叫做《劝世良言》的布道书籍,洪秀全与基督教有了最早的接触。但洪秀全并没有认真研读,仔细留意其中的内容,稍作浏览之后即将其束之高阁,依旧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考试当中。
道光十七年(1837年),洪秀全又进行了第三次考试,结果仍与高中无缘。他不堪接连落第的打击,随即生了一场大病,病了四十余天,精神恍惚,昏迷不醒,口出呓语。他梦见自己飞入天上,见到上帝,上帝训斥了孔子在典籍中没有清楚地阐释真理,并将长兄耶稣介绍给洪秀全,最后授予洪秀全一把剑、一枚印玺,嘱咐他斩妖除魔。这些梦境中的隐喻都对洪秀全的行为举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金田起义
大病初愈后,洪秀全的生活似乎已回归平静,他继续一边作塾师一边应试。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洪秀全第四次到广州应试,结果仍未录取,此时他已过了而立之年。悻悻回乡之后,洪秀全开始仔细阅读《劝世良言》,书中宣扬天堂永乐、地狱永苦,劝诫世人弃恶从善,服膺上帝,这些道理深深打动了遭遇悲苦的洪秀全,使他产生了共鸣,书中的描述与他的梦境十分相似,这也大大坚定了他基督教信仰。从此基督教正式闯入了他的生活,也导致他开始放弃科举之路转信基督教,为其个人境遇乃至太平军起义创造了契机。由此可见,洪秀全个人的科举际遇对自己乃至中国近代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他在自己教书的私塾中率先“革命”,取下孔子牌位,换上上帝牌位,逢人布道,劝人受洗,这些狂悖的行为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为乡里所不容。洪秀全索性做起职业传教士,离开家乡,流浪布道,并创立了“上帝教”,在不断传教中结识了杨秀清、萧朝贵等日后天平天国的主干力量。洪秀全不断思考改革社会,解救世人,随着传教活动的逐步扩大,清朝政局的日益恶化,洪秀全与地方矛盾的不断加深,只等一个火星,这场燎原大火就要烧将起来。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