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3月,西线德军在埃里希·弗里德里希·威廉·鲁登道夫的指挥下向协约国军队发动了突然袭击,协约国联军仓促抵抗,处境一时非常危急。
面对这种形势,英国政府企图调动一切可资利用的资源,采取一切有可行性的措施来支持前线。而此时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之一便是兵源问题,在英国国内,兵源早已被搜罗殆尽。纵使首相大卫·劳合·乔治将义务兵役的年龄上限提高到50岁,也很难再征集到多少人手上战场去服兵役了。因此,一些议员将主意打到了此时仍然免于义务兵役征集的爱尔兰人身上,纷纷在议会中对此状况表示不满。于是,劳合·乔治好似捞到了救命稻草,就想要用“战后在整个爱尔兰实行自治法”来交换“战时在整个爱尔兰实行义务兵役征集”。他认为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使那些反对自治法的爱尔兰人接受自治法,一方面又可以使爱尔兰人普遍接受强制性的义务兵役征集——既可以解决兵源问题,又可以解决爱尔兰问题,可谓两全其美。
大卫·劳合·乔治
看不下去的爱德华·亨利·卡森只好站出来劝谏劳合·乔治放弃这一厢情愿的想法。
卡森虽然是站在英国政府一边的“统一派”的领袖,却也同样是一个爱尔兰人。他能理解——一些爱尔兰人志愿从军,作为英军的一员进行战斗,这究其根本,实际上只是爱尔兰自古以来的“自由人从军权利”的体现……而强迫大量爱尔兰人为英国作战,那就全然是另外一回事儿了。作为一个独立、自尊的民族来说,爱尔兰人不可能愿意在殖民政府的强制下作为被殖民者无意义地去舍生赴死。劳合·乔治这样做,只会引起爱尔兰人的强烈反感,到时候,为了保证义务兵役征集的正常实施,而需要派去爱尔兰岛维持秩序的英军士兵数目,甚至可能得超过能够在爱尔兰岛上征集到的士兵数目。可是结果,卡森的规劝却被劳合·乔治置若罔闻。
爱德华·亨利·卡森
果不其然,大多数爱尔兰人因此被激怒了,少数并没有那么在意的爱尔兰人,也表现出对“遥远的自治法许诺”不感兴趣。为了抗议英国政府的这种做法,爱尔兰籍议员中的民族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全体离开了威斯敏斯特(英国议会所在地)。而在爱尔兰岛内,由埃蒙·德·瓦莱拉所领导的抗议斗争,在爱尔兰天主教会的全力支持下,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4月23日,爱尔兰发动了“全境反征兵总罢工”,工人、农民、教师、学生、职员、商人、神父……整个爱尔兰岛(除了贝尔法斯特一地之外)的各行各业都积极响应,甚至连爱尔兰人离不开的酒吧都纷纷关门歇业、支持罢工。
由是,英国不仅没能在爱尔兰征得一兵一卒,反倒还进一步激化了爱尔兰同英国之间的矛盾。